第三篇 “大武汉”和“小武汉”
第二节 全国视野下的武汉——国家中心城市
三、商业中心 前文提到,武汉市委和市政府在阐述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几点理由时,第一条就讲:“从宏观形势来看,国内市场最终走向整合,而整合国内市场的枢纽是中部,武汉是节点。” 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不错的。武汉是未来国内市场的枢纽,因而也是未来全国的商业中心——武汉发达的铁水公空综合交通运输优势和武汉国家地理中心、国家陆权战略中心的重要地位均决定了这一点。 把武汉建设为面向全国的商业中心城市,这不仅是与武汉国内金融中心——国内资金集散地和融通池相配合,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汉市自身的交通区位优势。一旦看到了武汉市和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大陆四周围的联系,那么,人们就绝不会认为武汉应该成为一个以自己加工制造为主的工业制造业城市,而是看到武汉应该主要做交通、做枢纽、做商业、做集散,让生产在周边、交易中转在武汉,从而带动周围、服务全国。 因此,把武汉建设为全国商业中心这点是没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把武汉“国内商业中心”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要知道,武汉市尽管是九省通衢、位于国家地理中心,而国内市场从“宏观”方面看又“趋于”整合,但是,这样的“趋势”和“优势”都还只是作为潜在因素或长期因素起作用,国内市场并没有被整合起来,武汉也并没有发挥一个商业中心城市的功能。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摆在武汉市面前的突出难题,是怎样才能迅速把中、东、西部的商业需求和商品供给集中起来,怎样才能使武汉一跃成为全国商家和全国消费者的关注焦点,从而一举打开国内市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中心城市。 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个方法使全国的商业需求和商品供给集中到武汉来——至少首先使一部分成为国内消费热点的商业需求和商品供给集中到武汉来。而前文提到的关于武汉商业中心城市的设想之不足,也就在这里,只是泛泛地讲到了武汉的潜在优势,而没有指出具体可行的办法。 我们的想法是,可以依托武汉的高速铁路枢纽“武汉火车站”,划出武汉站所在的青山区,将该地工业外迁,尤其是将武汉钢铁集团的青山厂区搬迁出去;连同腾出的地方,建一个商品保税区甚至自贸区,打造面向全国的“商业中心-购物天堂”。这个“购物天堂”要以“自由贸易”的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如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等)、便利的铁水公空等综合交通运输条件来吸引国外大批消费品到武汉销售,换言之,就是把香港这个自由贸易的特区搬到了中国中部的武汉,从而打开国内商业中心的局面。 那么,这个“商业中心-购物天堂”的设想究竟有哪些实际条件?对武汉、对中国而言又有哪些实际的好处? 首先,撇开前文已多次阐述的武汉总体区位条件不说,武汉市已经建设开发了几个大型综合保税区,用以配套港口工商业和航空港工商业的发展,间接促进航运和空运,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武汉还在积极申报首个“内河自贸区”,如果方案成熟,又切中国家战略要害,则武汉建设自贸区也只是时间问题。而我们提出的“购物天堂”的设想正好也能促成这一点。 其次,“购物天堂”抓住了“境外消费品”这一热点,无论对于国内居民还是国外企业,都有十足的诱惑力和影响力。 就国内居民而言,对“境外消费品”的渴求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1997年开始,中国的境外旅游就引起广泛关注,原因就在于中国公民在境外旅游时的“高消费水平”。据中国旅游局统计公报,2012年国内居民出境人数已超8000万,增长率接近20%,预计2014年我国居民出境人数将会过亿。如此庞大的出境旅游群体带来的是同样庞大的海外消费,有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消费集中在国外商品的采购上,剩下的则是住宿和餐饮等。中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居民出境去香港、澳门,有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出境去美国和欧洲。这些人出境去干什么呢?名曰旅游,实际上是购物和消费。钱多一点的跑到欧美去购物消费,钱少一点的,就跑到香港、澳门去购物消费。去欧美的我们且不说,去港澳的难道不也是奔着其价廉质优的国际消费品而去的吗?2012年首站出境去香港的有3495.56万人,去澳门的有2150.29万人,二者合起来超过了全部出境人数的一半。所有这些都折射出大陆居民对海外消费品的巨大需求和向往。 可见,从需求端而言,“购物天堂”的设想是没有问题的。既然国内消费者有需求、有热情,国家又何必让人民游兵散勇地跑远去香港和欧美?不仅对个体而言要支付较高成本,对于国家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损失。我们在大陆的中心画一个圈子从经济上“解禁”这种需求,让全国人民想买的就到武汉去买,想看的就到武汉去看,想玩的就到武汉去玩,免却出境、跑远还到国外被宰的一切麻烦和风险。这样购物和旅游一分流,居民出境也能提高几个档次,对于中国旅游者改善国际形象也有好处,总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从供给端而言,在中国大陆的中心武汉开放一个自由贸易的购物天堂,对国外企业也是一个喜讯。一方面全球经济危机,各大国家的市场都很疲软,生产过剩,正好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来消化。中国GDP年年高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节节提高,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更是如坐火箭似的直线飙升,武汉购物天堂一打开,庞大的需求恰如决堤般的洪水涌来,国外企业还能不高兴吗? 因此,武汉开设“商业中心-购物天堂”,是在供需两方面都能有效集聚市场的好办法,并且互利共赢,哪边都不吃亏。 第三,“购物天堂”通过输入国外商品和服务,也能消化我国的部分外汇储备。不仅如此,国家用这些外汇换来外国商品,转而又通过武汉的购物天堂从国内消费者手中换成人民币,这样就能筹措到一笔十分可观的人民币资金,减少国家外汇储备的负担不说,还能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最后,武汉的“购物天堂”一建成,市场的集聚作用也会显现,到时候就不光光是国外商品,国内,尤其是以武汉为中心承载全国10亿人口的广阔地区,都会把自己的一部或大部产品运到武汉来卖,而全国的一部或大部人口也会利用便捷的交通方式到武汉来买。抛开东部地区不说,广大内陆地区通过武汉这一商业中心和人流物流的集散地,也会获得庞大而近距离的消费市场,从而点燃整个大陆的消费引擎,极大地促进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 只要国家商业中心的功能成功确立,需求和人口流量足够多、足够大,武汉市就还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加紧以武汉站为枢纽的市内交通建设,尤其是地铁4号线和机场线、三环线东段路线等等,整合市内的文化古迹和生态景点,带动和发展武汉市旅游、住宿、餐饮、零售等服务产业;又比如,以购物天堂为契机,加强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带动和发展武汉市展览行业;再比如,利用商业中心的集聚作用和强大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面向全国的物流中心和物流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和信息中心等等。 总而言之,武汉市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具体讲到。但是,全国商业中心城市的建设是前提和重点,其意义不逊于国内的“金融中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