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31|回复: 0

天上的小小鸟:《大武汉》连载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0 11: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篇 “大武汉”和“小武汉”


第一节 城市的主动规划——“大武汉”的功能区划


四、大武汉和小武汉
      “大武汉”和“小武汉”的提出,正是在前文反思的背景下,基于“1+8”武汉城市圈的构想而形成的。我们将武汉市现在所辖区域叫做“小武汉”,将包括武汉市周边大约300公里范围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8个地级市,叫做“大武汉”。
      “大武汉”和“小武汉”的提法,不仅仅是指一般的城市圈概念,而且更是强调大、小武汉的一体化建设、小武汉向大武汉外迁工业和传统服务业、小武汉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定位的拔高、大武汉的产业承接和分工布局、以及小武汉对大武汉的核心服务功能等。换句话说,就是将小武汉目前的规划布局放到一个更大的区域来构思实践。
      目前,武汉“1+8”城市圈包括9个一级行政单元及其辖下的25个县级小城市和60多个建制镇,总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13年年末常住人口数约3073.82万,分别占湖北省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的31.1%和53%。区域城市化率59.1%,地区生产总值1.53万亿人民币,占全省GDP的61.86%,可谓是占据了湖北省的半壁江山。

      然而,武汉城市圈也和前面讲到的京津冀一样,具有城镇网络发展不完善、区域联系不紧密、核心城市发展过度、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等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小武汉的定位和规划不科学、不合理。
      关于小武汉的规划有两个,一个是“1+8”武汉城市圈规划,这是讲武汉和周边城市的联系和布局的;一个是“1+6”城市空间规划,是讲武汉市自身的联系和布局的。无论是“1+8”还是“1+6”,归根结底都是为小武汉的“工业倍增”服务,是要将小武汉打造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武汉市委和市政府一方面将武汉定位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一方面却还在筹划武汉市的工业发展和规模扩张。这样下去,武汉市势必要重走京津冀的老路。
      武汉市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对饱和状态。
      从土地面积和人口上看,武汉已经是一个特大城市。据《武汉统计年鉴2012》,到2011年,武汉市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507.04平方千米,比率为5.97%。2011年武汉市常住人口1002万人,户籍人口827.24万人,其中非农户籍人口546.59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66.07%。非农户籍的建成区人口密度达到1.08万人/平方千米,而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和江岸区等个别核心城区还要更高,其常住人口密度分别为2.10万人/平方千米、1.81万人/平方千米、1.41万人/平方千米和1.43万人/平方千米。
      从产值结构上看,武汉与其说是一个现代化服务的核心城,不如说是一个重化工业的大型生产车间。2011年武汉市总产值6756.20亿元,其中二产和三产产值分别是3254.02亿元和3303.48亿元,二产中工业产值2709.02亿元,占总产值的40.10%,而工业又以重工业为主,约占全部工业比例的68.9%。参考2013年的《武汉市统计公报》,武汉市总产值9051.27亿元,其中二产和三产产值分别为4396.17亿元和4319.70亿元,二产超过了三产,但比例相当;二产中工业产值达3645.32亿元,占总产值的40.27%。总体说来,二产和三产齐头并进,而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则占据了武汉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从各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上看,2011年全市户籍从业人员498万人,占全市总户籍人口的60.20%。其中一产从业人员61.10万人,二产189.50万人,三产247.40万人,占比分别为12.27%、38.05%和49.68%。
      同北京市2012年产业结构和从业人员分布的情况相比,武汉市存在明显差距。据《北京统计年鉴2013》,2012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0.8%、22.7%和76.5%,其中工业产值只占总产值的18.4%。2012年北京从业人员数为1107.3万人,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5.2%、19.2%和75.6%。
      如果武汉市不改变自身产业结构,同时还要承担其核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高端制造功能,那么只要看一看北京的情况,我们就能判断这是不可能的:第一,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将没有发展的空间,武汉市很难完成产业升级和功能转型;第二,在现有城市化率的基础上,继续依靠工业倍增来扩大城市人口,势必要耗费大量的土地等社会资源,结果仍是城市臃肿,效益低下。
      事实上,武汉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引起了环境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据《2013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武汉市城区空气质量从轻度污染到严重污染等各级污染总天数为205天,非优良率达56.2%。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124微克/立方米,超标0.8倍,日平均浓度达标率为69.6%;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94微克/立方米,超标1.7倍,日平均浓度达标率为51.5%。2013年全市月均降尘9.69吨/平方千米,全年降尘98.77万吨。
      在水污染方面,2013年武汉市河流、重点湖泊、非重点湖泊劣V类水质占比分别为23.3%、14.6%和41.1%,大中型水库则100%达标。
      在污染物排放方面,2013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5632.42亿标立方米,烟(粉)尘排放2.57万吨,废水排放8.54亿吨,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分别为1381.55万吨和7.88万吨。
      随着武汉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进一步集聚,武汉的城市状况必然会更加恶化。北京重化工业外迁至曹妃甸已经是前车之鉴了,长三角核心区的上海和苏南地区也正在将重化工业外迁至苏北地区。其实如果当时能够合理布局,也不至于造成北京、上海、广州大城市病如此严重,而广东省和江苏省内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湖北省应该充分借鉴全国发达地区的教训,不能盲目的把武汉发展成所有方面的中心,凡是得抓主要矛盾。
      因此,我们建议从“大武汉”的整体视角出发,停止“小武汉”的工业倍增,改为服务业倍增,开始逐步迁出武汉的工业制造体系,同时搞“大武汉”的整体工业倍增。小武汉要为大武汉提供服务,大武汉则为小武汉提供工业化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实现整体规模经济最大化。
      目前,武汉已经有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行业,分别是汽车及零部件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食品烟草业、能源及环保业、钢铁及深加工业,再加上石油化工、日用轻工、建材、生物医药和纺织服装等,总共构成11大工业产业。这11大工业产业全放在武汉是没必要的,除了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其他8大产业完全可以外迁至鄂州、黄冈、黄石、孝感等“大武汉”周边区域。这些城市依据自身特点和既有的工业化基础,通过承接8大产业的转移,将自己打造为专门特色的产业城或产业区,同时依托小武汉的资金、技术、服务优势,以及城市圈的统一规划,将“大武汉”的软硬件设施配套完善。
      之后的“大武汉”就作为一个整体去招商引资,然后再统一分配、统一筹划。这样,根据我们的估计,小武汉依靠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将城市人口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广大中小城市则依靠工业承接和配套服务聚集20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大中小城市协调分工、错位发展,这样不但能实现自身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还能实现各城市单元和城市圈整体的规模经济。
      “大武汉”和“小武汉”的概念是对城市群概念的继承与创新。在“规模经济”的概念下,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建设中核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关系。即核心城市应当服务于整个区域,而不是过度集中区域内的资源。区域内的卫星城市则承接不适合在核心城市发展的产业,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作为核心城市,必须明确自己在区域内所承担的任务及城市功能,这样才能领导整个区域的发展。所以小武汉的规划问题就变得十分突出。对此,我们将在第二节中具体讨论。




      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神们来进行指正交流。如有兴趣订阅,请加“天上的小小鸟”公众微信号,QQ群220756280。本公司网站http://www.whfttl.cn/,多谢支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2 04:39 , Processed in 0.0937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