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共识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
一、“长江经济带”的前世今生 “长江经济带”的概念以往主要在学术界讨论。即便是政府层面的讨论,也仅限于地方政府,真正在中央层面上提出还是不久前的事情。 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长江经济带”。原文如下: 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可见,长江经济带作为区域发展带动全局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中央重视。 4月27日,李克强在考察重庆时提出,要用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珍珠链”;4月28日,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强调要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注重发展与环境相结合,让长江这条巨龙带动流域经济和人民生活齐步腾飞。 短短半年内,李克强总理至少四次在重要场合提及“长江经济带”这一区域发展战略,且对这一战略的表述越来越清晰具体。频次之高,内容之丰,涉及地域之广,不得不说中央对其十分重视。“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或成为我国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下面就来具体阐述一下这条被总理称为“珍珠链”的“长江经济带”。
二、“长江经济带”究竟是什么?
既然说到“长江经济带”,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国的长江流域了。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横跨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长江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在我国点-轴系统空间构架中具有显著战略地位。同时长江也是排名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的“黄金水道”(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19.2亿吨,同比增长6.7%,稳居世界内河货运量首位。),连接着发达的沿海和尚不发达的广袤内陆;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安徽),据2013年统计数据,这11个省(市)的GDP总量占全国的41.2%。 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江春水连接的是我国东、中、西(长三角都市圈、武汉都市圈、成渝都市圈等)发展层次不同的经济区块。长江以其巨大的航运能力,将在未来把该流域经济由点到面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前所未有的世界级工业走廊。未来长江两岸的经济发展,真可谓是春江水暖。由于东、中、西的发展层次不同,发达的东部地区必然要将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我国内陆地区的经济也将得到极大的开发。像武汉这样九省通衢的中心城市,也必然在内陆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放异彩,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 简言之,“长江经济带”就是一条串联起长江流域各个经济区域的一条超大型工业走廊。下面一张图可以清晰地展示今年6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关“长江经济带”内涵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