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78|回复: 0

华新语:海南要求公务员拔高外语,从二把手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7 08: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字:人

  海南是中国的南大门。要守好南大门,第一要素,是人。今天我要说两个人,让大家对海南有个基本了解。看懂了这两个人,我们就看懂了南大门的未来。

  据《海南日报》5月15日报道:海南省委组织部印发了《2020—2025年海南省全面提升公务员外语水平行动方案》,至2025年底,海南省40周岁以下公务员,能够进行基本的外语交流:

  这是个好事。毕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往高处走,做得对。我同学当年移民去了新西兰,后来还是觉得祖国好,又回来创业。他们夫妻,一个学船舶,一个学外语,回国开翻译公司也近16-17年了。翻译公司服务的人,大部分是弃国而去者,数也数不清。

  同学翻译公司的业务,此前大部分是帮助移民的人翻译材料,也帮外国企业在华开展业务翻译材料。从翻译行业看,翻译做得久了,容易把翻译的对象给美化美化。我曾经帮同学翻译公司把网站给捋了捋,对他们的东西了解得多一些。普通翻译人员美化美化翻译的对象,把外国公司翻译得美化些,这不打紧。

  但外语毕竟只是一个工具。记得15-16年前,我在日本企业干,老板是毕业后就进了企业的,是个老资格,他在日本大企业呆过很多部门。我第一次去日本出差,是老板陪同,相当于他做我的翻译。下了飞机,老板娘开车到机场接我们,先是把我送到酒店安顿好,然后送我们去单位。晚上下了班,老板带我坐地铁,熟悉上下班路线,一起找酒馆吃了晚饭,喝了杯啤酒,然后我回酒店他回家。

  后来我去日本出差,每次都带翻译。翻译是我国东北朝鲜族女生,日语很好,英语也可以。因为单位的工作语言是中文,日文,技术开发环境、编译环境,是英语,所以去日本,和同事交流,往往三门语言并存:我和翻译说中文;她和日本同事说日文;我和日本同事直接用英文交流技术和项目。

  我的工作经历中,二十年下来对外语的评价: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我不像许多人那样崇拜外语讲得好的人。记得有次在日本,老板娘请我们三个人吃饭,我,翻译女生,我项目的工程师。老板娘偶尔到中国看望老板,给公司员工带点小礼物,应该属于日本人中的中国通和对华友好人士。

  我们吃饭时,谈到各种话题。虽然我只会少数几句问候性的日语,但是我是知道翻译怎么翻译对话的。有的话题,涉及到时政了,可能我比较直接,把话题说得比较本真了,翻译女生为了照顾老板娘是日本人的因素,就把我的话给吃掉了。

  因为我说了一大段话,若日语或英语来翻译,肯定是要翻译个七七八八,才可能翻译得比较完整。但是翻译女生几个单词就搞定了。再傻的人,都知道她把我的意思给吃掉了。我知道她的善意。我也没有指出来。但是这件事情,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清楚地记得。

  我也帮同学翻译公司拿捏过一些东西,2004年APEC会议,同学太太当某外企高管大会发言的同声传译,还专门向我提前请教了IT行业的一些技术词汇和技术背景,很负责任地提前做现场大会翻译的功课。后来我也陆续帮助同学翻译公司一些事情,所以对翻译行业里面的猫腻,还是比较熟悉的。

  有人翻译着翻译着,不光美化翻译的对象,最后简直是五体投地。我参加过某大型国营媒体的现场活动,号称北有光明,南有某某,属于全国知名的大媒体。主讲人,是中日关系研究会的一把手。当年,被国家派往日本,几十年后回国做研究。我听下来,其实骨子里是站在日本立场讲事情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有人甚至还上到了更高的位置。不光帮日本做翻译,还有帮美国欧洲等等。许许多多因为做翻译,而就此上位的,不计其数。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战略。你征我伐,要么是我们胜了,要么是他国胜了,几乎没有第三种状态。

  海南《方案》还提出,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对涉外单位可采取设置外语资格条件、开展外语专业测试等方式,从源头上优化公务员队伍外语水平。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开展调动、调任、公开选调等工作中,要注重考察了解有关人选的外语水平,部分涉外重要岗位要提高外语能力准入门槛。

  重要岗位,应该先看什么呢?我觉得,不是看外语,而是看政治。不晓得将来实际执行,会是什么样。我希望是政治第一,外语能力,应该放到非常次要的位置。这是我的理解感悟。越是不懂语言这个工具,不懂翻译这个行业的人,越容易产生语言崇拜。

  我记得曾经马云,在海南,参加过一个大会,被选来当上了副的:

  他本人还主持了会议:

  是咨询会议和首届年会:

  会议由省长压轴:

  不要小看了这位其貌不扬的人,他是海南二把手,他的人生经历,足以和旁边两位姓马的首富匹敌。这位1963年生人,一路从医生,做到了如今的海南省长,完全可以被称为个人成功的经典案例:

  16-21岁,温州医学院;21-24岁,研究生;24-25岁,医师,助教;25-28岁,上海二医大,博士;28-33岁,主治医师、副研究员;33-35岁,副院长;35-40岁,院长;40-42岁,上海二医大校长;42-43岁,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上海市教委党组书记、主任;42-45岁,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

  如果按照他的经历来,我去年应该是在直辖市教委主任岗位上。我们再看,这个海南二把手,他接下来的经历:45-50岁,上海副市长,张江高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50-52岁,上海副市长,浦东区委书记,中国(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52-54岁,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54岁至今(2017-2019年),海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海南省长。

  许多人对曾经的沈医生,如今的海南二把手,所毕业的上海二医大,并不太熟悉,我要好好说几句。上海除了第二军医大学,还有两个医科大学非常有名,就像北京有协和,广州有中山,成都有华西,重庆有第三军医大学(如今陆军军医大学,李跃华医生的母校),长沙有湘雅,西安有第四军医大学。十多年前,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并入了复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了上交大。

  大学之间相互合并,1949年以后发生过许多。当年并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就有1949年以前的震旦大学。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主导创办的震旦大学,教师都是传教士,第一语言就是英语,除了教数理化,神学是主要的。后来1949年以后,震旦这个代表外国传教文化的名字,成为了历史,原震旦大学医学部分,并入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工科并入了上交大和上海理工,文科并入了华师大:

  所以从医学上溯源,沈晓明的母校上海二医,源头不是上海二医,而是1949年以前,就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震旦大学。说起美国资本投资清华的庚子赔款办学文化战略,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上海,曾经的震旦大学,1949年以后,其医学部分,并入了上海二医,后来上海二医的沈医生,1994年3月,到1996年5月,去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上了2年博士后,回国之后,就从上海二医大,到了上海交大,上海市,教育部,一直到了海南省,这段人生经历,大家未必熟悉:

  我想沈医生的外语,多半像马云一样好。如果外语不好的人,听外文课,听外国人用外文讲课,肯定非常困难。至于领悟外国老师的讲课内容,讲课意图,可能就更难了。有的课,不像普通的课,是只能领悟,不可言传的。像这类战略课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到的。也许马云和沈医生这样的人才听得到。

  我记得1990年代,世界资本犹太金融大鳄索罗斯,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5年,就到了海南。很快索罗斯旗下的基金,就投资到了后来的海航体系。再后来,海航风生水起,全世界并购,除了航空,还多元化到了许多领域。再后来,海航和复星、万达等,被国家金融部门点名,说有太多境外投资,而后开始大规模退出。

  沈医生也就是在那个1990年代去美国留学的。多年后,留美归来的沈医生,入主了我南大门,成为了二把手。我觉得,看好门户,尤其是一二把手,一定要德才兼备,一定要放我们自己人。如今海南出台方案,要求公务员猛拔高外语,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看,既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可能的另外一面:

  以上是我要说的第一个人,关于海南,二把手。另外一个人,海南一把手,我就简单一点说了。因为意思,大家都懂,我就长话短说了。我们都知道,一位同志,他曾经在福建奋斗,这一下奋斗,就是18年时间。我往期,也写过文章《我支持他》,从传媒安全的角度,对他表示支持。我就不多说他了,只希望大家记住:他在——福建——奋斗过很长时间。

  我们来看海南一把手:刘赐贵,1955年生人,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这位一把手,福建泉州人,从1973年福建省邵武县洪墩公社外石大队知青、大队党支部书记,1988到1993年福建省光泽县委书记,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到2011年福建省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武装动员委员会主任,刘赐贵同志长期扎根——福建:

  从长期扎根的福建,到如今主政的海南,刘赐贵同志还在国家部委工作过三年左右时间:2011到2014年,刘赐贵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海警局政委(2013.03),中央维护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12.09),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13.07)。

  2014年以后,刘赐贵主政海南:2014.12—2015.01海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2015.01—2015.02海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代省长、党组书记,2015.02—2017.03海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2017.03—2017.04海南省委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2017.04—2017.05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2017.05—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海南是南大门,一定要守护好。尤其是将来的对外深化放开动作,是一把双刃剑,一定要导向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严格检验的正确方向上去。所以,今天我说了说2014年主政海南的一把手,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刘赐贵同志,以及毕业于医学溯源自鸦片战争后的震旦大学的上海二医、留学美国、2017年调往海南的曾经的沈医生如今的沈晓明省长。

  再多一句题外话,来上海旅游的朋友,下次注意下上海外滩风景。如果你喜欢拍照,可以多拍拍外滩东面的那些高楼大厦。其中,有一座金光闪闪的大楼,想必有人有印象。这座大楼,上面有名称,属于“震旦”体系。每次我随机问本地上海人,以及游客,多年来,没人说得出震旦是什么意思。我今天已经告诉大家了,震旦就是曾经鸦片战争之后的那个传教士主导的震旦大学的震旦:

  曾经殖民者把上海称为“东方巴黎”,我不知道那些人的后代或继任者,想把我们海南我们南大门,想称为什么。我想他们的战略意图,一定是与我们的相反。我们希望南大门永远坚固。而他们希望从南大门长驱直入,甚至将来直捣黄龙。所以他们必然会提前布局。战略无非人,所以我们需要留心他们提前布局的人。

  震旦这个名字,1949年之后,从历史中消失了。但是,近二十年来,又重新跑了出来。1998年,我第一次踏足上海,外滩是没有震旦大厦的。到了后来,我看着震旦大厦拔地而起,却是无感的。再后来,我熟悉了历史,看到了血淋淋的事实之后,每当我走过外滩,看到金光闪闪的震旦两个字,总觉得背上凉飕飕的:

  矛盾无处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意志的较量。今天文章的关键词:人。希望我们的人,最终战胜敌人的人。大家还记得开篇,我埋下的伏笔吗?海南是中国的南大门。要守好南大门,第一要素,是人。今天我要说两个人,让大家对海南有个基本了解。看懂了这两个人,我们就看懂了南大门的未来。

  无形空间和无声战场的硝烟,从来就没有消散过。网络绝非世外桃源,而是敌我争夺最为激烈的舆论空间。要么敌人战胜我们,要么我们最终战胜敌人。如今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显然是敌太强、我太弱。正因此,希望与各位读者各位网友一起,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为互联网舆论空间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进步——所以你的关注、点赞和转发将是对华新语和世界新语的莫大鼓励。拨乱反正,媒固长城,任重道远,我们共同奋斗呐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00:05 , Processed in 0.5001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