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3年5月5日,我国海上第一个大型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中心平台组块从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码头启程开赴南海。据悉,该平台组块浮托重量31000吨,建造规模为国内最大。荔湾3-1气田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深水油气田,位于南海东部,香港东南300公里处。平均水深1500米,预计将在2014年前全面建成。赫斯基能源持有该气田49%的权益。赫斯基能源将运营深水区设施,并管理钻探平台。中海油将运营浅水区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钻探平台、海底管道以及天然气加工厂。荔湾3-1深水气田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至1500亿立方米,年产量可望达到50亿立方米至80亿立方米。
b) 近年来,绿色照明与新型显示等高端应用市场发展迅速,对发光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发光材料已逐渐被新型高端稀土发光材料取代。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彩虹集团公司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六家单位共同承担了“十一五”863计划“高端应用稀土荧光粉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课题,该课题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白光LED、CCFL等高端应用稀土荧光粉和3D-PDP显示、高效稀土上转换以及测热(摩擦)用的特种荧光粉为突破口,以掌握新型稀土发光材料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技术,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为目标。近期,该课题已经通过技术验收。课题执行过程中,白光LED 荧光粉的国产化率已从2009年的不足5%提升至目前的30%以上,2011年被高工LED(LED领域领先的专业传媒机构)评选为“国产LED荧光粉第一品牌”,CCFL用荧光粉国产化率也从2009年的不足5%上升至目前的35%以上。该课题的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半导体照明及液晶显示背光源用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以及稀土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
c) 记者昨天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历时20天的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场电测工作结束,飞船转入出厂房前加注及状态设置阶段。同时,与发射神舟九号的火箭相比,发射神十的火箭进行了十余项技术改进,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根据计划,神舟十号飞船将于6月至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3名航天员将驾乘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开展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这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的收官之战,将全面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
a) 美国科学家声称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基因,不仅能够确定你能否成为一个早起的人,而且能够将你可能去世的时间预测到上午还是下午。这种特别基因控制着人体生理节律,或许是当人接近死亡的时候,身体会还原到一种更加自然的生理节律。但有专家表示,人类死亡中基因因素只占30%,其他70%是客观因素决定的,这种基因变异能够决定人类死亡时间的说法太绝对。
b)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科学家在今天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告称,他们用人体皮肤细胞制造出了性能稳定的骨头替代品,这使得为骨损伤患者按需制造出个性化且不会发生排斥反应的三维骨移植物成为可能。
c) 蝉翼上紧密排列的凸起能够杀死某些细菌,这是首次发现有这种作用的天然物体表面,代表一类新的生物材料。这种结构同时有利于眼细胞的繁殖。这是澳大利亚科学家的最新发现。这个国际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解释这种现象,是蝉翼上的六角锥体结构使得细菌的细胞膜撕裂。文章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生物物理杂志(Biophysical Journal)上,自然杂志也做了报道。就在不久前,沃特森博士和昆士兰眼研究所合作,在蝉翼上培养出了人眼视网膜细胞。他表示,进一步的研究会发现更多的应用,包括可以物理杀菌的仿生材料。不仅仅是蝉翼,其它一些昆虫的翅膀也在研究之列。
d) 2007年,德国莱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壁虎的这种特性是因为壁虎脚掌的表面纤维压力不同,2013年4月3日,一支由德国、美国、英国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杂志上发表文章《Preload responsive adhesion: effects of aspect ratio, tip shape, and alignment》,该团队已经成功实现人为控制这种表面纤维压力的方法,控制材料表面纤维的触瓣形状、半径、宽高比、伸展方向实现强有力的吸附,通过控制压强大小实现吸附状态到脱附状态的转换,从而达到和壁虎一样的动态吸附和脱附能力。这种仿生材料由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制作而成,这项研究的成果将用于医疗粘合剂,例如鼓膜修复手术等。
a) 具有一定电子构型的基本粒子、原子核以及原子都有电子自旋特性,这一特征也为控制电流提供了新的选择。由德国哥廷根大学第一物理研究所、柏林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于利希研究中心高级模拟研究所、柏林海姆霍茨材料和能源研究中心等方面科学家参加的国际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几纳米厚、可以存储和读取超短电流的薄层系统。用很短的激光波冲击薄层系统,就能够产生自旋电流。这种自旋电流因其特性和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可以在金属中流动、定位和存储。这个团队目前在研究如何进一步主动调控这种电磁波。专家认为,太赫兹电磁波对于超高速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光源开发,以及在新药产品开发中精确分析复杂的分子和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b) 德国联邦地学与原料研究院(BGR)10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于2013年4月1日自夏威夷檀香山出发前往中太平洋地区,考察夏威夷和墨西哥之间的深海锰结核带,为期42天的科学考察。受德国联邦政府委托,这些来自德国汉诺威的海洋科学家将在那里对德国获得锰结核勘查权的区域进行勘查。这是德国联邦地学和原料研究院对这一区域的第五次勘查。2006年,德国联邦地学和原料研究院与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协议,授予德国对一片面积为75000平方公里、水深大约5000米的区域15年的专有权,勘查富含金属的锰结核储量。
c) 近日,俄罗斯“能量”火箭宇航公司负责人在“联盟TMA-08M”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后对外宣布,俄罗斯计划研制新一代载人宇宙飞船,目前已完成技术设计,技术评审工作将在数月之内完成,之后将转入详细设计阶段并生产第一架样机。据该负责人此前介绍,俄罗斯新一代宇宙飞船与“联盟”号系列飞船的主要区别在于:1)返回舱使用可替换的热防护层,可重复使用;2)载人数量增加到4人,从近地轨道站返回地球时可增加到6人;3)货物载重量于空间往返时均可增加到500公斤;4)使用新的返回着陆技术,机载系统使用现代化数字设备,着陆精度更高;5)机载无线电通信设备能力进一步提升;6)返回舱在救生逃逸时采用二级火箭推动装置。
a) 加拿大《世界日报》报道,卡尔加里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更容易更便宜的生产电解剂方法,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传统的电解剂依赖于稀有的、难以处置的金属,且有毒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了类似铁锈的普通金属作为电解剂,其成本比传统方式降低1000倍。在通电情况下,利用该电解剂将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的效率到达70%和90%。目前,研究人员已组建了一个名为“水火燃料公司”(Fire Water Fuel Corp),希望通过一年的时间能够将电解剂技术商品化。研究人员估计,全球对电解剂生产的需求产值高达2亿5000万加元。
5. 近期军事动态
a) 近日,我国“利剑”隐身无人攻击机验证机已开始在某地机场进行地面滑行测试,这意味着该机即将进行首飞,我国将成为继美、法两国之后,世界第三个试飞大型隐身无人攻击机的国家,其意义十分重大,这是我国航空技术领域的一次伟大进步,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无人机研发领域的世界顶尖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