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64|回复: 0

星社:六年时间,澳大利亚证明了一道美国难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7 19: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可能三角,又称为无解三角难题,意思就是受限于规律,每个事物都有其无法同时达成的三个目标。

  举个例子,在经济领域,【高利润-低投入-弱竞争】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形——

  简单来讲就是:

  凡是高利润-低投入的领域,竞争一定极为激烈,比如电商、微商等,这些领域往往还会因为竞争激烈导致利润下降,最后演变为低利润-高投入-强竞争的反面三角;

  凡是高利润-弱竞争的领域,前期投入一定极为巨大,比如电信、电网、交通等行业,必须通过高额的基础设施投资才能提供有效服务,而这个投资就形成巨大的竞争壁垒;

  凡是低投入-弱竞争的领域,则一定没有高利润,比如路边卖早点的摊子,或者修鞋的摊子,这条路可能就他一家,但赚的都是辛苦钱。

  三角只能取其二,大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概念呢?

  这原本是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在前辈经济学家研究基础上发明的表达形式,原意是表达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三个目标,最多只能同时做到两样。

  后来其他领域的学者发现这个工具很好用,可以用于直观表达一些复杂的博弈问题,于是就用开了。

  今天我们就结合这个工具来讲讲澳大利亚对华政策调整这个问题。

  美国的三角难题

  自去年五月份上台执政后,澳大利亚新政府逐步调整原先违背本国利益的对华强硬政策,实际行动的等级层层提升,从全面调整涉华表述,到撤回在WTO提交的诉讼,再到确认达尔文港99年租约合法有效,不可谓诚意不足。

  有些人说,这是“美国政府现在在全世界疲于奔命,于是指使它的盟友先来稳住中国”。

  坦率地讲,这种说法还是老毛病,没有深入研究问题,而骨子里又把美国政府想象得无所不能。

  这是在帮美国政府的忙,因为按照这个逻辑进行推论,结果必然是我们“不应该接受这种缓和,而应该不共戴天、对抗到底”。

  这种说法完全违背了我们常说的斗争要讲究策略、做事要抓主要矛盾两个原则,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对矛盾始终处于演化当中的规律一无所知。

  这种思维模式所指向的结果,恰恰就是美国政府最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情——

  一旦我们真的拒绝接受别人改正错误、把一切缓和都理解为居心不良,就能从根本上断绝其他长期跟随它搞对抗的国家尝试调整政策的念头,从而反过来帮它稳住阵脚。

  试问,那样的话对谁有利、对谁不利?是亲者快,还是仇者快?

  所以,我们要学会辨别哪些观点属于出发点是好的、但并非真正了解问题,哪些则纯粹是为了煽动情绪来收割流量,还要时刻警惕那些来路不明的破坏性言论。

  任由上述言论泛滥的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节奏和步伐会被带乱,因此我们必须坚决予以反制。

  事实上,只要稍微专业、负责任一点,或者多关注官方新闻,就能知道美国政府并不乐见澳大利亚调整方向。

  上个月底阿尔巴尼斯访美,美方干涉无效,最后干脆不顾外交惯例,在公开场合“警告”澳大利亚与中国打交道存在“巨大风险”,而澳国内一些反华势力也纷纷下场唱反调。

  《拜登警告阿尔巴尼斯与中国打交道的风险》

  《悉尼先驱晨报》10月26日报道

  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反对澳大利亚调整政策呢?

  就因为这种对华缓和将对美国政府所谓“印太战略”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影响真的有这么大吗?

  当然,因为澳大利亚之所以要调整方向,就源于它通过自身实践,证明了美国所谓“印太战略”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这个三角形无法同时实现【对华遏制-满足美国利益-保障盟友利益】三个目标。

  简单来讲就是:

  如果美国优先满足自身利益,同时坚持对华遏制政策,就必须推动盟友和中国对抗,让盟友承担全部损失,相当于只能牺牲盟友利益;

  如果美国坚持对华遏制政策,同时优先保障盟友利益,就只能牺牲自身利益,不计成本地补偿盟友和中国对抗的全部损失。

  如果美国既要满足自身利益,同时又要保障盟友利益,就只能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走合作共赢路线。

  澳大利亚前几年的经历,就证明了第一个结论:

  美国政府不但无法保障盟友利益,而且还会优先牺牲盟友利益。

  自从2017年之后,在美国政府转变对华战略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国内右翼政治势力找到了反攻上台的机会,开始不遗余力推高反华政治氛围,制造中澳之间的摩擦。

  从禁止华为参与澳大利亚5G网络建设,到铺天盖地宣扬“中国威胁论”、捏造“中国渗透”话题,再到实施《外国影响力透明度计划法案》等针对性明显的公共政策,最后演变为派遣军舰和飞机参与美国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参与组建AUKUS联盟推动核扩散,行为越来越具有挑衅性,使得中澳关系从原本的良好水平急剧下滑。

  这种一边倒的选择,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右翼集团相信了美国所描述的不可能三角,认为自己能从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事实表明,澳大利亚为这种非理性选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严重损害了其与中国的政治经贸往来,也影响了其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盟地区的声誉和地位。

  然后关键的问题就来了:

  这些损失丝毫没有得到预想中的美国的支持和补偿。

  比如美国政府非但没有对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和煤炭、矿产等重要出口产业提供市场便利或者关税优惠,反而还支持美国企业趁机抢夺澳大利亚原本的中国市场份额。

  而在澳大利亚因为损失太大无法坚持下去、要求美国补偿损失之后,美国政府又是以“缺乏正式机制和国际贸易规则”为由直接拒绝。

  又比如在澳大利亚与法国的核潜艇订单外交纠纷中,美国政府作为始作俑者非但没有提供有效的协调,反而把责任都推给澳大利亚,直接导致法澳关系跌入冰点。

  几年下来,澳大利亚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关系受损、国家形象下滑的尴尬处境,损失不可谓不惨重,这也是促成澳国内要求换一种思路挽救国家发展前景、最终推动政府换届的关键原因。

  在这整个过程中,亚太地区国家全程围观澳大利亚的遭遇,除了少数追随美国政府的国家相互鼓气壮胆,绝大多数国家都冷眼旁观。

  而即便是这少数几个相互壮胆的国家间,也常常出现为了自身利益而攻击澳大利亚的。

  比如今年澳大利亚实施新的液化天然气设施碳排放规定,使得40%天然气依靠澳大利亚的日本利益受损,日本经济产业省自然资源和燃料司司长就出面威胁“如果问题不能解决可能会破坏长期互信关系”,把纸糊的“兄弟情”直接写在脸上。

  而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同样没有加以协调。

  你说,掺和这样的“印太战略”有什么用?

  几年下来,澳大利亚除了伤痕累累,唯一的收获,就是为亚太国家率先证明了美国政府“印太战略”的第一种图景,即该政府在三角难题中一定会优先选择牺牲盟友。

  那第二种图景,即美国政府牺牲美国利益,来坚持对华遏制政策是否可能呢?

  同样不可能。

  可能的话,这几年作为“印太战略”的重要开局,又经历了轮流执政,两党中的任何一个能做早就这样做了,澳大利亚也就不会伤得如此重。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美国当前政治极化的趋势已经无法调和,美国的两党政治已经演变成“为反对而反对”的“否决政治”,使得美国政府连国内诸多重大议题都难以达成共识,再加上社会面临的民粹主义和新孤立主义日渐高涨的分裂局面,整个就不能好好说话了。

  这种情况下,谁敢提出让大家牺牲本已捉襟见肘的利益,到国际上为盟友的损失买单?

  正是看到了这种前景,所以澳大利亚才决定调整政策,免得最后彻底陷入被动局面。

  说到底,这种调整符合澳大利亚自身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是一种理性的平衡和折衷。

  由于这是来自美国“印太战略”最典型受害者的声音,所以就成为美国政府最不希望其他追随者听到的真实声音。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澳大利亚政策调整将对美国“印太战略”产生连锁反应的原因。

  至此,关于“澳大利亚是否是美国安排来稳住我们”和“我们要不要接受这种缓和”两个问题,也就有了清晰的答案。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中澳关系就不会再被右翼政治集团或者美国政府所影响,因此我们也必须做好应对情况反复的所有准备。

  毕竟这是一场长期的博弈,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三角难题的前景

  我们来再展开一点,讲讲趋势问题。

  为什么美国政府的“印太战略”会陷入这种无解状态?

  根本原因就是它从问世之初就不符合世界的发展规律,违背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而从实务操作层面,这个所谓战略也面临两道难以逾越的天堑,这点我们在前年分析AUKUS来龙去脉的《重塑霸权:AUKUS背后美国的战略逻辑与目标》中做过详细梳理:

  天堑一、美国政府借以横行世界的意识形态道义大旗,在政治多元化的亚太地区,并不具备吸引力和示范性。

  天堑二、与中国相比,美国缺乏方向明确、与亚太地区需求高度契合的区域发展战略。

  当时我们讲,这两道天堑决定了美国政府必然无法在亚太地区达成其战略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还选择硬上,就只有最后一种办法:上不封顶地追加投入,而这又必然与其目前真实的财政能力和利益分配机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问题无解。

  如果以我们开头那个利润模型来解释:

  “印太战略”相当于一次战略级的风险投资,一旦成功,其产生的高额利润将足够美国吃到下一轮国内危机爆发,但是,【高利润-低投入-弱竞争】是一个不可能三角,没有高额投入,就必然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壁垒。

  偏偏它选择的对手还是几千年来就以亚太为主场、有必要、有能力、有意愿把本地区搞好的中国。

  你说,它怎么可能成功?

  不满这种结果的人如果要抱怨,就只能去怪美国的精英集团和利益集团,正是它们在冷战之后数十年间把美国的国家财富和政治威信挥霍一空,使得美国再也不是当初一呼百应、睥睨天下的那个美国。

  丝毫怨不得我们。

  总结起来就是,目前的局面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点:

  美国政府如果真的如它所信誓旦旦的那样,想同时实现【满足美国利益】和【保障盟友利益】,最终的选择就只能是放弃【对华遏制】,从而结束在这个不可能三角中的折腾。

  如果还选择继续折腾,就只能说明它要么就不在意美国的利益,要么就不在意盟友的利益,要么干脆就是两者都不在意。

  而一旦被更多的人看出这上述任何一点,它离被那一点上的人们彻底抛弃也就不远了。

  我们希望那些整天想着零和博弈和阵营对抗的人能早日认清形势、悬崖勒马,也祝愿他们能以一种体面的方式走出这个无解的难题。

  毕竟,如果他们不体面,到时有的是“盟友”抢着帮他们体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6 15:39 , Processed in 0.3751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