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81|回复: 0

王鼎杰:美军战区铺满全球分几步:次序、时机与大战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5 13: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的战区设在海外,遍布全球。中国的战区设在境内,遍布全国。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常识。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空间背后的时间。
美中两军战区划分示意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国的海外布局同样如此。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美国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孤立主义可以说是迫不得已,门罗宣言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就是个宣言。

  但美国真正厉害之处在于,他既不盲目挑衅老霸主,也不是一味装怂练内功。而是避实击虚,对强者韬光养晦,对弱者有所作为。同时在国际局势中添油加柴,不断制造有利于自己的事端。

  如果从独立战争开始算起,美国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完成实质性独立。

  接着又用了130年的时间,才终于借力两次世界大战成为超级大国。

  立足二战结束时的战略态势,美国开始建立海外常设战区。但这一过程同样远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借力、顺势、反击、抢攻中,用了半个世纪多的时间才逐次完成。

  1947:太平洋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同时获得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洋霸权,开始深入欧亚大陆两端的事务。当时,颇有一些所谓的孤立主义者主张应避免承担大陆性海外事务,应尽快将战时远征军撤回国内。但是,最终美国还是选择了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缘维持强大的常态军事存在。

  为了实现这种常态存在,美国在1947年干了四件大事——

  第一件是4月决定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帮助两国镇压内部的左派反政府势力。这标志着美国对欧洲事务的介入逐渐深化。

  第二件是7月通过国家安全法,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标准着美国战后安全战略体系的成型。

  第三件是9月签署《泛美互助条约》。自古及今,所有大国扩张都要先控近再制远。后人常常把北约对华约,却忽视了二者的战略本质根本不同。华约其实是一个局地性的周界防御体系,北约却是个跨洲性的前沿存在体系。实际上,华约和泛美互助条约体系更为类似。而美国正是通过这个条约先在美洲站稳脚跟,然而才开始起跳——

  第四件就是当年美国决定成立太平洋和欧洲两大海外战区。

  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因为即便是那些支持美国承担海外义务的美国人,对于防务费用的巨额提升也抱有抵触情绪。结果,虽然欧洲比太平洋更重要,最后还是只成立了总部设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战区,任务区域覆盖整个太平洋、大部分印度洋,和沿岸地区的大片陆地。

  欧洲战区则陷入了看不清终点线的筹备过程。

  1952:欧洲

  虽然美国先成立了太平洋战区,但几乎所有美国战略家都认为欧洲远比亚太更重要。

  正如遏制战略之父乔治·凯南指出的那样:欧洲不仅是美苏对峙的第一线,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地区。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必争之地就是全球范围内五个至关重要的制造业与军事力量中心——美国、英国、德国和中欧、苏联、日本。这五个中心就像“strong point”(坚固支撑点)一样,具备支撑全球战略格局的能力。

  控制欧洲的收益,在当时要远大于控制亚太。

  同时还要看到,美国表面上的主要对手是苏联,但在冷战的第一个十年,美国首先要肢解、削弱的恰恰是大英帝国。当时,苏联自东向西步步紧逼。英国则自西向东准备构建一个自己领导的欧洲联盟。在美国看来,这两件事情实现任何一件,都会拆掉美国的霸权承重墙。

  所以,美国不仅维持欧洲大陆的驻军,而且在1949年8月打造了自己主导的北约。

  接着,在1950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又递交了著名的第68号文件,目的在于大幅度提升防务开支,解决欧洲战区开张的财务难题。

  但是,这个文件能否落实,当时并不被看好。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后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政府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大肆渲染威胁,68号文件得以迅速落地。而大幅度增加的预算只有小部分被用于朝鲜,绝大部分都用在了欧洲等其他地区。

  按照官方的解释,朝鲜战争只是苏联阵营的虚晃一枪,等美国陷入错误战场,苏联就会在中欧进行真正的突破。虽然事后证明,这是典型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但效果极佳。

  就这样,借助朝鲜战争的东风,美国因势利导,解决了内部分歧。

  于是,1952年8月,总部设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欧洲战区正式成立,任务区域覆盖大西洋、地中海、欧洲(含以色列、黎巴嫩、土耳其,后扩展到整个俄罗斯),东北非洲以外的非洲大陆。

  1963:南方

  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北约和华约在战略属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机构。当美国可以在苏联家门口搞北约,还可以设立欧洲战区,苏联却不能在美国家门口搞同类组织,设立北美战区的时候。美苏之间的战略关系就定型了。

  因为美国和苏联同样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强国,苏联却是一个军事领域的一枝独秀型强国。所以布热津斯基才说,美国只要不战败早晚胜利,苏联只要不战胜早晚失败。

  苏联当然不甘心就此认输。所以,苏联开始把手伸向拉美乃至加勒比海地区。实质就是要在美国的家门口和后院形成战略对冲筹码。

  当时的战略背景是英国以及出局,国际格局的两极性愈发突出。美苏之间的对抗强度开始加剧,争抢势力范围的斗争逐渐深入中、南美洲。

  苏联以古巴为战略支点,不断在美国周边和后院放火。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美苏处在进行热战的边缘。虽然危机最终得到管控,但美苏在美洲的冲突却没有缓和,反而随着所谓的输出革命而加剧了。

  为应对这一新情况,美军在1963年决定成立总部设在迈阿密的南方司令部,任务区域覆盖加勒比海、中美洲和南美洲,同时负责巴拿马运河区的防御。目的就是要稳住后方,逼苏联重新回到一个无望的棋局中。

  1983:中央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苏争霸的态势越来越不利于苏联。

  在欧亚大陆的两端,苏联都遭到围堵。在拉美的放火计划又频频失败,徒然增加了国家开支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决定进行迂回突围,突围点就在欧亚大陆的中央战线。

  通过与印度结盟,苏联开始谋求在印度洋及周边地区的战略存在。再加上极端伊斯兰势力开始在欧亚大陆中部崛起,英国退出苏伊士以东。一时间,美国的围堵战线似乎即将出现巨大漏洞。

  1979年初的伊朗革命与年末的苏联出兵阿富汗,尤其加剧相关地区的震荡。这就是布热津斯基在《竞赛方案》中所强调的第三战线(相对于欧洲的第一战线和东亚的第二战线)。波斯湾石油资源圈的重要性开始提升,则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对该区控制权的重视,并形成了不许四个以下的国家分割中东石油资源的战略红线。

  出于对前述问题的战略性回应,美国在1983年增设了总部设在佛罗里达州的中央战区。任务区域覆盖中东(不包括以色列、黎巴嫩、土耳其),中亚,东北非洲(非洲之角),以及北部印度洋和波斯湾。

  2002:北方

  通过前述连续努力,美国终于赢得对苏冷战的胜利,成为全球唯超级大国。

  但是,在一个没有苏联的世界里,究竟谁才是最大的对手?这造成了美国战略迷失的源头。

  就在美国寻找敌人的2001年,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事件。美国突然发现,以往针对传统战争威胁的防御体系出现巨大漏洞。外围战区已难以有限保卫核心区域的安全。

  现在不是后院起火,也不是家门口出事,而是家本身遭到了袭击!

  故而,从有效防范针对核心区域的非常规袭击的角度,美国在2002年成立了总部设在科罗拉多州的北方战区。任务区域覆盖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加拿大、墨西哥,及加勒比海。任务是协助政府履行民事职责,抵御突然袭击。

  2007:非洲

  截止到目前,最后成立的是非洲战区,时间是2007年。

  当时的战略背景是:

  一,恐怖组织在非洲的活动日趋加剧。

  二,非洲的石油资源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其石油资源储备虽然远不如里海-波斯湾资源圈,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替代性地区。这就使得非洲逐渐成为全球能源竞争的第二战场。

  三,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2006年11月,“中国-非洲峰会”在北京举行。第二年的2月6日,美国就决定组建非洲战区和非洲司令部。而在此之前,美国在非洲的军事事务一直由欧洲、中央和太平洋三个战区分割管理。即欧洲司令部负责非洲北部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43个国家,中央司令部负责东部的“非洲之角”,而太平洋司令部负责马达加斯加。

  2008年9月30日,总部设在德国斯图加特的非洲司令部开始全面运行,任务区域覆盖整个非洲大陆。表面上,美国宣称的任务是维持地区稳定、打击恐怖主义和防范毒品及艾滋病蔓延。实则还是服务于美国霸权的稳定。从苏丹与乍得的动乱,到“阿拉伯之春”的蔓延,都证明了美国在非洲要做的事情,远远不限于公开目标。

  次序背后的战略逻辑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美军战区铺满全球是一个渐进过程,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手段,更是针对具体威胁、具体问题、具体对手而采取的针对性行动。从一开始就是本着战略逻辑进行的跨洲、跨洋布局。

  到1983年开辟第三战线,美国的战区设置与空间扩张相同步,基本完成了铺满全球的工作。此后则是立足已有空间进行区块边界和任务分配的调整。

  这种调整,其实是一种战略校准,目的是在变动的博弈环境里,更好达成国家战略规划的落地。

  名称变更展现战略调整

  值得关注的最新变化,莫过于今年5月30日,美国防长詹姆斯·马蒂斯宣布,将太平洋战区更名为印度洋-太平洋战区。

  虽然只是换了个名称,但战略影响却不亚于前述战区变更。

  正如罗斯福在二战期间就意识到的那样,西方文明在经历了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后,正在进入太平洋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重要。

  美国著名地缘战略学者斯皮克曼则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印度。他在1942年可就指出,真正搅动21世纪全球地缘格局的变数,是中、印的复兴和再崛起。所以,美国要面对的并非单纯的中美关系,而是美中印三角关系。

  这次战区名称变更,非常明显地展示了美国对这种三角关系的重视。凸显了美军实现印太一体化的新任务分配趋势。

  总部位置闪亮警灯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次更名后的印太战区的总部,还是在太平洋的核心还不是印度洋的核心,甚至不是两洋交汇之处。

  有人也许会指出,南方、中央战区的总部也不在拉美和亚洲,而在本土;非洲战区的总部也不在非洲,而在欧洲。这次印太战区总部留在夏威夷,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

  可是,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南方、中央、非洲战区总部不设在当地,是因为这三个战区面对的都是破碎地带,当地既没有成立北约的基础,也找不到满意的盟国。再加上威胁度低、对手较弱,所以可以实现远程遥控。

  但这次印太战区的总部设在夏威夷则与之不同。

  其中当然有惯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美国当前锁定的主要对手是中国而非印度。而印度必将充分利用这一点,一边推动中美互撞,一边左右逢源、两面叫价。而且还会多方伸展触角,趁机联日、联东盟,不断壮大自己。这是由印度继承自英帝国的外交传统所决定的。

  看清不足,才能反超

  相比之下,我们和美国的海外布局相比,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华文明就不再有境外跨洋经略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和印度的务实灵活相比,我们继承的更多是宋明以来的理想主义、道德主义传统。

  理想和道德当然很重要,但现实和战略一样不可缺少。

  抛开美国,仅从我国的周边地缘环境看,东面是谋求登陆的海强日本,北面是谋求下海的陆强俄罗斯。西南则是既想下海,又想深入欧亚大陆腹地的两栖强国印度。再加上诸多扩张型、搅局型小国的存在。可以说,我们的地缘环境非常复杂。

  所以,如何与美国霸权打交道确实很重要,但千万不能陷入只要摆平美国,就一劳永逸的思维误区。

  未来十年的印太,注定出现更复杂、更激烈、更多变的多方博弈。

  在全球化时代,走出去是必然。关键是如何走,走多远,走出去干什么?

  唯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让道德在道德该在的位置上,战略在战略该在的位置上。方能乱中取胜,转危为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0-4 02:41 , Processed in 0.1093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