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2416|回复: 0

钮文新:“理财新规”对股市的利弊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9 01: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五条”和“理财新规”犹如两枚重磅炸弹,把股市炸的血肉横飞。而银行股暴跌引发的股灾,更让股市行情未来的发展变得扑朔迷离。这就是中国,每一个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事情,只顾及自身的政绩和乌纱的安全,而完全没有大局意识。尤其是金融部门,为了防范银行风险,无视股市安全、无视实体经济安全、无视国家总体的经济安全。

  远的不说。上一届银监会搞了一次“银行安全大跃进”,无视客观条件和经济环境,一味追求“高资本充足率、高拨备覆盖率、高存贷比”,超前执行巴塞尔协议Ⅲ。结果是什么?在央行拼命收紧流动性的同时,不断提高的监管要求,同样变成了收紧银行流动性的工具,结果是“货币超调”,银行安全了,股市垮台了,经济干死了。

  这是一次极其惨痛的教训,但我们现在似乎还在犯这类重大的错误。我们最近一直在强调股市对当下中国经济的“战略价值”,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政策当局不要因为“局部的问题而导致股市暴跌”,要对股市倍加呵护,以求中国经济安全度过“危险期”。但是,“折腾”还是来了。“理财新规”不仅让中国股市再度陷入风雨飘摇,更要命的是:中国中小企业恐怕又要倒霉了。

  从宏观意义上讲,“理财新规”对中国银行业流动性影响巨大。试想:过去,银行在贷款额度有限的前提下,银行通过“体外循环的资金池”为企业提供贷款(表外业务)。这样的做法虽然拉高了企业信贷成本,但毕竟企业还有途径获得贷款。而现在,把表外业务变成表内业务,这意味着:理财产品也将受到信贷额度的限制,这会不会使得中国总体社会融资规模出现较大的萎缩?

  从去年年底央行公布的全社会融资结构看,信托贷款增长最快,2011年仅有2034亿元,而到了2012年一下子变成12888亿元。尤其是这部分贷款一般都是针对房地产企业和中型以下规模的企业,这些发债、发股均无门路的企业,是不是又要倒霉了?当然,从“弊”的角度看,银行利润恐怕也会受到影响。

  从“利”的角度看呢?第一,银行业务创新受到拦截,这或许可以砍断银行阻挡资金流向股市的手臂;第二,社会融资成本可能会因此而降低,但也未必,因为银行可以借用信贷资金紧张的名义提高正常贷款利率;第三,垃圾债市场可能会因此而变得繁荣,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市场萎缩。

  对股市而言,总体权衡“理财新政”的利弊,我认为,弊大于利。

  不过,我最担心的是:这件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条融资的路被堵住了,谁去开路?开什么样的路?直接融资吗?如果是,那我们想要总体考量一下。对中国而言,直接融资无非三条路。第一,大资本直接对企业投资;第二,债券市场融资;第三,股票市场融资。

  第一条路不说了,这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第二条和第三条路,它们都涉及“难以逾越的门槛”,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一点对中国特别重要,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主动性动力的源泉。这方面不能再出事儿了,中国经济哪还经得起这样的大折腾。

  当务之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没有,那就是:提高银行正常贷款的额度,使得正常贷款额度足以容留“非正常贷款”规模。那样的话,2013年贷款总量势必将突破13万亿元。说起来这事儿正常,因为当2009年新增贷款规模达到9.6万亿元之后,这样的贷款规模已经变成贷款市场的刚性存量。如果,之后的两年的时间里,每年增加15%(正常增速),那现在当然会达到13万亿元。那为什么这两年的新增贷款数额会减少?实际上,就是在靠“银行体外循环的资金池”和债券市场的扩张支撑。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两年中国信托贷款扩张了5.3倍,债券市场扩张了64.7%。

  真有人愿意“通过扩张贷款规模对冲非正常规模”吗?我看悬。我可以肯定地讲,堵掉融资旧路、不开融资新路,这对中国经济伤害巨大。中央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是局部风险治理。我看,这是大事儿,是关乎全局的大事。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4 05:13 , Processed in 0.1094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