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83|回复: 0

扬韬:当争论无处不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8 13: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天被财经圈刷屏的是反对证监会推出的扶贫政策的一组文章;

  再早两天,在各大朋友圈刷屏的也是一篇财经圈发出的文章,对贫穷和绝望表达了极高的关注。

  我们且不说观点正确与否,两种看起来互相矛盾的文章能同时获得财经圈的支持和热议也算是中国的一大奇特现象:一面对贫穷抛洒同情泪,指责贫穷、不公和绝望,似乎义愤填膺理直气壮,一面却有对资本市场的扶贫意见大加挞伐、无情嘲弄。

  按说,你对贫穷无法容忍,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去治理贫穷,但证监会出台的扶贫意见有2700多字,许多内容都非常好,比如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发行债券、挂牌新三板、鼓励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精准扶贫,甚至连期货公司都涉及到了。市场人士无视这些举措,直接抨击他们看来最核心的一条:支持贫困地区企业上市融资。

  一边感叹贫困,一边反对尚未实施的扶贫政策。二者就是如此奇妙的结合在一起。多数人也没觉得不正常。为什么呢?因为牵扯到自身利益了:在很多人看来,如果让贫困地区的股票先上市,一定会有寻租通道,一定会加速扩容,一定会导致股票二级市场的下跌。于是,就有人把下跌与这个政策联系在一起了。

  可是,上周的股票下跌,跟这个扶贫政策关系不大。股市很现实,利空要真的兑现才是利空。比如被人诟病的熔断机制,从方案提出到实施之前,根本就没有多少人觉得不正常,股市也是相对稳定的。等今年元旦后真的实施了且跌势扩大止不住了,大家才意识到这是政策漏洞,市场才因此发生了恐慌。又比如15年前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出台是在6月12日,随后一个月的时间,股市基本在最高点附近徘徊,根本就没拿着当回事。但7月24日新股正式发行的同时实施国有股减持了,大家才意识到这个压力很大,股市才开启了为时三个月的下跌之途。

  如果说股市是钱与钱的事情,不该对贫困县的公司上市设置优先通道,那么,证券公司就是赚钱代理交易的,凭什么要与贫困村建档立卡帮助脱贫?期货公司与脱贫有啥关系?上市公司要赚钱的,凭什么要与贫困地区建立扶贫关系?资产并购重组都要讲时间和排队的,凭什么与贫困县的并购项目就优先审核?还有,基金公司怎么也要帮困?私募基金也被鼓励去扶贫?如此看来,这整份文件岂非一无是处?

  要知道,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是全国一盘棋的重大举措,文件对全国所有省市和国家机关都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情况实施精准扶贫计划。对这样的事情,竟然有几位财经圈的前辈写文章,说这件事情没有法理依据!

  难道,国务院的正式文件难道不是法律依据?文件对各级党政部门不只是提出了规定,更提出了考核与问责的机制。证监会做这些规定如果没有法理依据,则哪个部门做类似规定有法理依据?

  中国财经圈的奇特评议并非个案。这几天,经济圈也在刷屏张维迎和林毅夫的争论,据说这种争议还引起了发改委高官的回应,经济圈内还有人冠以“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争论”。

  争论的是什么呢?张维迎说,产业政策就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根本是荒谬的,因为创新不可预知,所以产业政策就是豪赌,不搞砸绝不罢手。林毅夫则干脆利落地说: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有产业政策。只见过产业政策失败的,没见过哪个国家没有产业政策的。

  原来,这个也可以争议?张维迎说,“产业政策不只是无知而且是无耻”。如果他的这个论断成立,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家是否应该停止一切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再进一步,国家的计划经济模式是不是应该完全取消?中国的发改委等部门是不是应该完全撤销?

  如果张维迎的论断能够成立,那么,我们的结论必然是: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成长,与产业政策和国家宏观调控计划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反而阻碍了经济发展。更进一步的结论则是:如果没有政府,经济会更好——这就直接倒向了无政府主义。在西方国家也没有市场,也会被棒喝:不要政府,那些官员吃什么?

  有学者进一步从日本通产省(类似于中国的发改委、经贸委、国家计委等部门的综合角色)神话的破灭来论证产业政策的无效性。没错,日本的产业政策在1990年后曾误入歧途一段时间,但拜托请动脑子想一想,最起码日本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经济是持续高速增长了50年!通产省的功劳不可磨灭!如果说产业政策无效,那最好等中国也像日本那样发展50年再来质疑吧!

  至于张林二人论证的先发优势还是后发优势抑或后发劣势,其实都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成长的路径表明,在我们的制度没有完全西化前,我们的技术创新模仿力和应用力是不错的。这充分证明不管什么样的制度,都可能出现经济发展的奇迹。何必言必谈古典经济学或者制度经济学呢?

  奇怪的是,与张维迎相似的论调在中国甚嚣尘上。中国有不少所谓经济学家是改开之后到西方经济学里拾人牙慧,自以为得到了经济发展的圣经,殊不知曾经在中国被吹捧得很高的制度经济学,早已遇到现实的壁垒无法解释。他们捧着理论的教条来指点中国经济而不是根据中国经济更新理论框架,不易谬乎!

  中国最近还有一场论战也惹人关注,那就是丘成桐和杨振宁两位高人论争中国是否应该建超大对撞机。丘成桐说要建,可以吸引全世界几千个科学家来中国工作,潜在收益巨大。杨振宁说不该建,花上千亿元没啥用,还不如支持别的低成本科研项目。

  这个争论,咱真看不懂。但没关系,这不影响网上分两派各自争战。而且都津津有味。

  其实,关于大项目的论战,早有先例。那就是三峡工程的上马。且不说当年投票的时候有近三分之一是没有表示赞成的,创下一个极高的比例。当初最著名的反对者是黄万里先生,只不过,他当初的很多预言都已落空,比如说他根本不相信大坝能建成,也不相信大坝能有经济效益,预言大坝淤积、重庆堵塞等等。

  如今,虽然他的很多预言落空,人们还是敬重他作为水利专家提出的反对声音。因为这样的声音太少。

  当然,三峡问题从最初提出动议到实际上马,经历了几十年的论证。到拍板上马的时候,甚至于今天早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争论也一直存在着。当我们期待更多争论的时候,另一个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要争论还是要效率?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英国刚刚决定启动核电站项目。这个项目,只不过是在当地原有的AB两站关停之后新建C站而已,按说技术和选址都不是大问题,却经历了环保、动物保护等组织的一次次反对,也经历了一次次民意和官意的反复,从最初决定要建造到今年9月终于确定要建造,已经过去了整整11年时间。等到它落成,则还要等7年。

  不只是英国。香港的两个例子如果对比大陆类似项目,同样值得深思:

  1、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2002年立项、2003年开工、2007年建成,2008年正式通车。开工到通车时间不到5年。总投资120亿元。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隧也是36公里,2009年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底才会完工。总造价要超过500亿元。其中,仅仅因为一位老人的环评疑问,工程便延误一年,损失超过50亿元。

  2、深港高铁26公里的香港段,因工程一再延宕,总造价飙升到近900亿元,从2011年开工,迄今也没完工,最新的说法是预计2018年通车。

  但深港高铁广深段全长107公里,2005年开工建设,虽然也延迟了多次,但6年后全线贯通正式运营。总投资只有205亿元。

  这就是现实的对比:在香港,一段26公里的高铁,历时9年还未知能否通车。而在咫尺之遥的内地,长度相当于香港段四倍的高铁,6年开始运营有收入,投资竟只有香港的四分之一。

  香港的大桥和铁路建设效率如此之低,核心问题并非在于技术,而是在人为的扯皮论战上。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案例是日本东京的成田机场。1966年开始建设,当时的预算是1350亿日元。但机场当地的一些农民据不肯搬迁,其间还曾爆发过非常激烈的警民冲突,有三名警察死亡。但有一部分农民始终坚持,一直到50年后的今天,还有“钉子户”无论多少钱都不肯搬迁。机场也因此始终没有真正完工,工程预算和潜在损失早已超过上万亿日元。这样的坚持,你怎么看?如果中国有这样的钉子户,会是什么结果呢?你更希望看到哪种模式呢?

  转了一圈回头看,过去20年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世界第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速度惊人,全国城乡环境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甚至于那些不断叫喊房地产泡沫崩溃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过去17年房地产建设的发展举世无双。这一切,都得益于特有的中国模式:认准的事情,少争论,抓紧干。

  在抓紧干中,就有了很多矛盾,也有很多人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被牺牲了利益。强拆酿成的命案和悲剧时有所闻。这种牺牲个体利益的强行推进,给居住于城市中的人带来的却是更多便利和福利。享受这些便利的人们,可曾想过那些被牺牲者的利益应该给予补偿?

  回到本文开头的论题。新中国近70年的发展历程,有无数前辈的利益被不断地牺牲或剥夺,尤其是前30年,农村是在不断补贴城市的。中国的很多贫困县在战争时期做出了人口的巨大牺牲,建国后却因国家战略转移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馈。农村的产出更多地被支援大城市和重工业基地。也正因为这种转移支付不到位,就导致了某些地区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的严重欠账。贫困县之所以贫困,与他们曾经做出的牺牲不无关系。

  如今的城市居民,过着窗明几净道路宽敞生活便利的日子,可曾想过回馈贫困县不只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政治到经济,从国家到个人,从大事到小事,论争无处不在。如今的中国,正处于20多年来的重要转折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声音交织,争论也不绝于耳。任何事务,都有两派或三派甚至更多观点,有些派别还对立非常明显。这些争论的声音,有益于社会进步,因为“理越辩越明”。所以,我们得尊重各派的观点,让不同的人都能发出声音。只是,别让论争耽误了发展,别在无谓的争吵中错过发展的时机。

  而就投资行为来说,每一个投资者每天都要接触大量信息,有很多信息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如何处理这些信息,需要一定的水平。如果我们无法分辨信息的真伪和理论的可靠性,那最好的策略莫过于做一下聋子或者瞎子:呆在自己青睐的股票里,长期持有适时换股,根本不要理睬那些杂乱的信息。

  咬定青山不放松,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长期盯住一两只股票,总比朝三暮四追涨杀跌换股票好得多。这或许也就是我们未来比较长时间应该采取的策略。至于更多的信息和论争,随他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5-24 03:04 , Processed in 0.1563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