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27|回复: 0

刘晓博:一个大利好,正在发生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3 22: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8月13日)最大的财经新闻是关于“债转股”的,据中国经营报报道:

  讨论许久的债转股方案几经周折,目前已经上报国务院审议。不过相比上一轮债转股方案,多数专家认为,如今上报的方案可能不会大面积、大规模推行,而是以试点方式分类别展开。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这次债转股的启动并不会为“僵尸企业”“解围”,继而续命。

  “债转股”,可以说是2016年中国最重要的财经大事之一,足以跟PPP并列。它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它的具体方案里,你可以读懂高层对股市的看法,对银行的看法,对国企的看法,对楼市的看法,对汇率的看法。

  那么,什么是“债转股”?

  “炒房炒成了房东,泡妞泡成了老公”,“债转股”就是“贷款贷成了股东”:银行给大企业贷款很多,企业不行了,难以归还贷款和利息。通过债转股,银行的账目得到了美化,企业不用偿还本息,看起来两全其美。

  但问题,如果直接债务变成股权,银行手里的活钱就变成了死钱,流动性将逐渐变差。而且开了这个口子,道德风险就出来了,你能确保企业不跟银行内鬼串通起来唱双簧吗?更何况,银行只熟悉存贷业务,对于如何搞好企业并不精通。一个大银行,如果开了“债转股”的口子,持股的企业可能涉及上百个行业,到哪里找这么多人监督管理?

  正因为如此,《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1999年的时候,国家曾搞过一轮“债转股”,当时的背景跟今天类似:金融危机之后,外需不振、通缩显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企困难,银行坏账较多。

  当时的做法是:成立四大国有资产公司,财政部给每家发放100亿元资本金,央行以2.25%的利率发放了6041亿元的再贷款,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银行和国开行共发行了8200亿元的金融债券。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用这些钱向四大行收购不良资产,然后将不良资产转换成股权持有。

  那一轮“债转股”消化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占1999年GDP的17%,占1999年末M2的11.6%,可见规模之大。这1.4万亿,可以看做是国家投放的增量货币。所以,这种方式搞“债转股”,会增加M2,最终带来货币购买力下降。
  上图为1999年前后的贷款基准利率,绿线框展示的是1到3年期贷款利率的走势,红线框展示的是上一轮债转股时的基准利率。我们都知道,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很难从央行直接拿到贷款,他们的融资利率远远高于银行基准利率,只有大型国有企业才能拿到“便宜的钱”。以1到3年期为例,1999年的时候基准利率是5.94%,但央行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钱的利息是2.25%。

  同一个市场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拿到年息2.25%的钱,基本上没有抵押;国企可以拿到年息5.94%的钱,亏了钱还可以债转股;民企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可能高达10%以上。其实,这就是国进民退的原因,而且每一次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是非常典型地重演一次。

  种种迹象显示,新一轮债转股不会采取“资产管理公司购买+银行再贷款+低息债券”的模式,而是在银行内部成立各自的投资公司。这个模式下,就没有增量货币发行,不会带来人民币购买力的下降。

  此外,这一轮债转股的规模(相对于当时GDP和M2的比重)也无法跟1999年相比。根据报道,本轮债转股的首批规模为1万亿元,预计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1万亿元左右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入选第一批债转股试点。

  但只要是“债转股”,能享受到的企业必定绝大部分是国企,民企基本上没戏,因为这是极为厚重的政策红包,给国企没有嫌疑,给民企就比较麻烦。而急需债转股的国企,当然是产能过剩的那些行业。所以,这注定成为一个怪圈。

  那么,目前透露出的信息(债转股不可能大面积推广),将给股市、楼市带来什么影响?

  1、“债转股”实质上是把间接融资变成直接融资。它之所以被重启,是因为股市不争气,无法实现中央“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期待。所以,“债转股”的规模越大,股市压力越小,甚至是股市的利好。因为融资需求从债转股里释放了一部分,股市扩容压力减轻。反之,如果“债转股”规模不大,那么股市加快推进IPO注册制改革的压力将大大增强。

  2、“债转股”规模如果大,对银行和煤炭、钢铁、建材等上市公司构成短期利好,可以美化他们的业绩,支撑起股价。反之,股民有期待落空之感。

  3、“债转股”规模大,对楼市也将构成利好。“债转股”救活的企业,大多跟房地产是关联关系,比如钢铁、建材、煤炭等,他们好了,对房地产构成间接利好。反之,对楼市有压力 。

  4、高层对新一轮“债转股”持谨慎态度、强调市场化手段(1999年那一轮是典型的行政主导),应该说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利好,这意味着使用“权宜之计”的空间压缩了,改革的空间将加大。虽然短期可能对稳增长不利,但对促进经济转型有好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5-23 19:08 , Processed in 0.1094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