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63|回复: 0

李吉明:别拿领导干部的“绰号”不当回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6 14: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纪检监察报12月25日刊文《“绰号”见“民心”》指出,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足以让“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因而强调纪检监察干部应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管窥一豹,顺藤摸瓜,进而查明就里,惩腐肃贪。

  绰号又称外号、诨号,在部分中国方言中等同于花名,可以细分为善意的昵称或恶意的侮辱。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被百姓称为“习大大”,王岐山被称为“王青天”,这就是善意的昵称,体现的是百姓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再比如,湖北天门原市委书记张二江被称为“五毒书记”,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被称为“王坏种”,这就是恶意的侮辱,体现了百姓对他们的不满和厌恶。

  一般来说,含蓄而蕴涵丰富的绰号多为褒义,直白且看似可笑的绰号多为贬义。但无论褒贬,都能把一个人的性格、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富个性化。比如,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喜欢拆迁,因而被市民称为“李拆城”;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把六朝古都“开膛破肚”了,因而被市民称为“季挖挖”;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极其讲究江湖义气,因而被市民称为“武爷”……透过这些带着戏谑色彩的绰号,无须任何旁白,就能读出当地群众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

  无怪乎有网友说一个绰号就是一条线索、一封“举报信”,无怪乎有人强调要多听绰号、窥斑见豹、顺藤摸瓜。既然百姓十分喜欢用绰号给贪官“画像”、常常把绰号当成讽刺贪官的特殊“武器”,那么纪检部门、组织部门又岂能等闲视之、充耳不闻?

  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绰号”见“民心”》的意向是明确的,用心也是良苦的。它既是在提醒有关部门应当处处留心,及时纠正“偏差”,防止绰号官员在贪腐渊薮中越陷越深;也是在提醒广大官员要自警自律,别因群众赐予的“绰号”而成为被查处对象。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其实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多听听百姓给自己起的绰号,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绰号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用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施以调查,必定能够选出让百姓满意的好干部,同样也能查出与民心相悖的“坏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9:16 , Processed in 0.1563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