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56|回复: 2

寂寥繁华:佛祖的幻想——敢问路在何方(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5 16: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敢问路在何方(3):佛祖的幻想

  释迎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俗名叫乔答摩·悉达多。释迎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大致与我国孔子同时代。悉达多从小受婆罗门学者的正规教育。父亲净坂王希望他长大以后继承王位。成为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英明君王。但是。善于沉思的悉达多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愿望成长。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使他感到困惑;又因他对婆罗门教种姓制的不满;加之现实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现象,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于是萌发了出家修行的念头。以寻找解脱苦恼的道路。

  终于,在29岁时。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悉达多悄俏地离开宫殿。骑上一匹白马,偷偷地出了城。来到了一片森林中。脱下了太子华贵的衣服。换上了粗布衣服,剃去了须发。成了一个苦修僧。去寻找那永恒的寂静的境界。

  六年苦修中。悉达多尝尽了千辛万苦。得到的是身体枯瘦如柴。精神上毫无收获。事实使他醒悟。苦行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他决定放弃苦修。走出森林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掉了身上六年的积垢。并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他的牛奶和奶酪。慢慢地恢复了体力。

  当时随从多年的五个侍者见他放弃了苦修。以为他失去了信心和努力。感到十分失望。便离开了。悉达多只好独自走到附近一棵菩提树下。面对东方。铺草打坐。并发誓说:“我如不大彻大悟。宁可粉身碎骨也不离开此座。”这样。他就在大树下沉思、静虑。寻求彻底觉悟。得到解脱方法。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他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烦恼和干扰。在最后一天晚上。明星高照的时候。他豁然开朗。大彻大悟。领悟了人生真谛。而成了“佛”。意思是彻底觉悟了的人。

  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得道成佛,这是否有可能呢?佛祖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据报道,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威斯曼中心大脑行为学试验室曾经做过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进行冥想前,两位年龄较长的僧人就被探测出极强的伽马波活动,显然,脑区域活动的波动完全是由于修行时间长短引起的,而与个体差异无关。透过试验,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坐禅和冥想能够增强脑活动能力,并明显地影响脑部负责调节情绪和快乐相关的区域。简言之,静坐并展开想象是一种从身心两个方面都能调节人体状态的好方法。人脑的伽马波是由脑部额叶和顶叶联合皮质区的活动引起的,而这些区域是负责人类情绪以及快乐相关的区域。

  许多人都经历过短暂的或瞬间的高峰体验,在这一时刻产生了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的烦恼、恐俱、压抑、紧张、怯懦、怀疑、自责、仇恨;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仿佛突然步入了天堂。

  当佛祖独自一人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不吃不喝苦思冥想时,可以相信他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

  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得道,正是精神处在高峰体验状态中,大脑思维获得了一种超常的灵感或洞察力,使他一下子大彻大悟,参透了困扰他的身心的根本问题:怎样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上度过圣洁的一生,怎样使人生具有永恒的意义,怎样在这个不完善的世界上始终保持着对至善至美的理想,怎样在假、丑、恶的尘埃中永不忘记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就是说,佛祖找到了一条使人类摆脱世俗痛苦的道路。

  至于佛祖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出了什么道理,德国学者弗洛姆认为,佛陀这个觉悟者要求人们醒悟过来,把自己从“占有物质就是通往幸福”这一幻想中解放出来。弗洛姆的这个答案显然很重要,不过,这个答案不可能会是唯一的也不会是充分的。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得道,他悟出的道理是:人类的痛苦在于人类本身,人类的智慧迷误于满足人类的肉体欲望;人类试图利用身外之物来使自己获得幸富的愿望,恰如南辕北辙,不但不能获得幸福,反而遭受无尽的痛苦。也就是说,人类利用身外之物使自己变成不是自己(即成为人)的过程,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对身外之物的占有与瓜分),这种争夺是永无休止的,这种争夺引起的痛苦也是永无止境的,因为身外之物对于无限的欲望来说永远是有限的,永远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求。

  佛祖认为,解决人类痛苦的唯一办法是,放弃利用身外之物使自己变成不是自己的道路,改为利用身内之物使自己变成不是自己,即成为佛。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身内之物,这样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必要相互争夺什么,也就不会有痛苔了,而且还会获得成为佛的无尽妙趣。

  所谓身内之物,一指肉体,二指精神。苦行修炼对于肉体而言,其目的在于发掘出肉体的潜力或增益肉体之能力。当然,维持肉体的生命需要一定的身外之物,如食物及用具,但是要尽可能减少对身外之物的需求,如一日一餐,或数日一餐,直至放弃对有形的身外之物的需求,而达到能够利用无形的身外之物的程度,例如辟谷之类,可通过皮肤和呼吸直接摄取维持生命的营养,或者用看不见的物质微粒微波直接合成所需的用品。由于无形的身外之物取之不尽,因此不会产生占有与争夺问题。

  苦行修炼对于精神而言,其目的在于发掘出思维的潜力或增益思维之能力。当然,维持思维的活力,同样需要身外之物,即信息和他人的知识。由于信息和知识可以共享,也可以无限地复制,因此追求信息、知识之类的身外之物也就不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与痛苦。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信息、知识有时也会引起激烈的争夺,这是因为,某些信息、知识有助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与瓜分。

  事实上,佛祖可能意识到,积极的思维(参禅)、摆脱外界干拢的思维(坐禅),有可能改变思维的本体或载体(脑细胞之类的物质结构),从而使思维本体发掘出意想不到或不可思议的能力和作用(类似于意念致动),以致使人进入一种与外部世界浑然一体的超脱境界。或许,所谓的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物质或无结构的物质,大脑如果能够控制精神,也有可能控制其他的无形的物质或无结构的物质,而无结构物质又可以转化为有结构物质,于是大脑也有可能通过思维直接或间接控制某些物体。据说这是人所能享受到的极度的欢乐,有如进入天堂一般,或者好似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宇宙之中。

  可以说,佛祖在菩提树下进入了这种梦幻般的境界,他相信每个人从其本性来说都有可能进入这种境界,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进行不懈的宣教活动。由于这种高峰体验状态是难以言说的,许多人往往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体验到,因此成为佛的道路是漫长的。

  无论成佛之路是否正确、是否荒唐、是否行得通,我们都应当承认,“成为佛”是人类在慢长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选择。

  事实上,从释迦牟尼到十大弟子,从昏灯古刹的僧人到亿万佛教信徒(利用佛教获取世俗利益者除外),他们在长达两千五百年的苦苦求索的努力中,为人类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也为人类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人类所进行的一项旷日持久、百折不挠的试验,也是一种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业,它给人类带来了某种令人振奋的希望。当然,这项事业有可能以悲剧或闹剧结束,也有可能永无休止永无结论;或者它才刚刚开始拉开帷幕,精彩的戏剧场面还没有展开,毕竟两千五百年对于人类数百万年的历程只是短短的一瞬。

  另外,应当指出的是,释迎牟尼在印度由人升华为神。也难免不依照人世间某类人物的行径,加上臆想的佐料,来泡制佛祖的形象。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6 13: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夏 于 2015-1-5 10:42 编辑

本文纯是幻想中的幻想,胡说八道
佛在菩提树下证得的是一切含灵的本体的真实性,而不是你说的精神,肉体或者灵魂的存在,搞不清这个,都是用物质的想象谤佛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 15: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知极了,你应该看到近代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是一个逐步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大家公认的科学,质量守衡,能量守衡,万事万物都是守衡的,这就自然,同样的道理你就应该也能想到,每个人做得生杀予夺是守衡么?没有错也是守衡的,这是宇宙定律,因果守衡。人不会是由猴子变来的,死了以后也不会仅仅只是一道青烟,你忏悔吧,为你的无知轻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2 19:0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