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95|回复: 0

V哥:第十二章 宝钗身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0 10: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二章  宝钗身份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女主角之一,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往往大家对她的评论走两个极端。我特意在网上搜了一下关于宝钗的信息,看到对她是这样的评价:

  宝钗容貌丰美,品格端方,举止娴雅,才德兼备,是金陵四大家族之薛家的掌上明珠。宝钗性格沉稳贞静,从小因被父亲喜爱而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人品性格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陶臻出的“完美典范”。宝钗之鲜艳妩媚与黛玉之风流袅娜,被人们普遍认作是中国古典两种类型美女典范,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与四十五回之前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个性亦形成强烈对比。宝钗博学多识,理家才能不让凤、探,诗作才华不让黛、湘。对待宝钗,不应该用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用二分法来指责批判否定她,而应该回到《红楼梦》的世界去了解她,去发现她的很多能为我们现代人借鉴的优点。

  其实这也是典型的传统“红学”的看法,“红学家”们坚持认为:宝钗是个温柔体贴、很懂人情世故的大家闺秀,是个严守封建道德传统的典范和“山中高士”,所以很多“红学家”容不得半点对宝钗的负面评价,甚至在有的《石头记》钞本中对宝钗不利的批语都被专家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了,而且还拼命地为她立贞节牌坊,不知道这是出于什么样的居心?这也是将作者锁定为所谓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将贾家锁定为曹家导致的必然结果,更何况“红学家”们根本在曹家以及曹家的亲戚中找不到这样一个人物,所以任他们怎么说怎么是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本书隐写的是明末的历史,王熙凤影射的是大太监魏忠贤,林黛玉影射的是儿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贾宝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那宝钗这样一个大主角肯定影射的身份不简单!也是此书反面故事中主旨的核内容,所以是否能够认清她的本来面目,是看懂《红楼梦》的关键所在!而这件事也实在是被拖得太久了,中国广大的读者也被忽悠得太久了。我估计我的关于揭穿宝钗身份的文章会引来“红学家”和一些“钗粉”的不满,要改变人们的习惯思维确实是很难的,改变是痛苦的,但一定要改变,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红学”!

  从表面上看《红楼梦》的核心故事是“宝、黛、钗”三角恋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小说最后的结果是黛玉早死,宝玉是跟宝钗结婚了,所以在在第五回《终身误》的曲子里一开始就是这样说的: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短短的两句,真是内容丰富,这又是“一喉二歌”的又一经典之处!

  这两句提到的“木石前盟”自然就是指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在前面的文章中我解释了崇祯皇帝朱由检是的名字中含有一个“木”字,所以黛玉才自称是“草木之人”,“石”字自然指象征着“传国玉玺”或“皇权”的宝玉,而《康熙字典》里指出:“盟”字就包含有“明”的意思,所以“前盟”就是“前明”,这样看来“木石前盟”指的应该就是指前明的崇祯政权,于是“俺只念木石前盟”自然就是说作者还依然怀念着明朝,怀念着自己的故国;而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应该就是“金玉良姻”,象征皇权的宝玉没有跟象征崇祯皇帝的黛玉结婚,而是跟象征“金”的宝钗结婚了。在前八十回中更多的展示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的情节,两个人在感情上卿卿我我,又吵吵闹闹,让人们看着感觉很有味道。宝钗虽然后来跟宝玉结婚了,可在前八十回中的她真的是为宝玉而来吗?在第五回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眉批:此处如此写宝钗,前回中略不一写,可知前回迥非十二钗之正文也。欲出宝钗便不肯从宝钗身上写来,却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行文之法又亦变体。〗

  这里明明是在说宝钗一来,宝玉、黛玉和宝钗形成“三人方可鼎立”之势,这句话意味深长,但这也严重违背了“红学家”的意愿,因为他们坚持认为宝钗对宝玉没有想法,她这么样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的女孩儿怎么会做这样的缺德事呢?

  前八十回中的宝钗给人的感觉好像一直是远远地看着宝黛二人,并没有在其中有什么搅局的行为,但她经常性的曝光就引起了宝、黛两个人不小的矛盾,在第九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戚序夹批:必有是语,方是黛玉。此系黛玉平生之病。〗?”宝玉笑而不答。〖蒙双行夹批:必有是语,方是黛玉,此又系黛玉平生之病。〗

  这里的两条批语指明了宝钗的出现是黛玉的心病,也充分展现了黛玉从小寄养在亲戚家所形成的小心、尖酸刻薄的性格,那宝钗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影响了宝、黛二人的感情呢?如果说她是有意主动来搞第三者插足的会不会冤枉了她呢?我们只有认清宝钗这个人的象征意义,这样才能明白作者创作的主旨。宝钗的核心特点就是一个“金”字,除了她跟宝玉的结合被称为“金玉良姻”之外,宝钗的名字中“钗”就有“金”字旁,她还戴着金项圈,连黛玉吃醋的时候都说:

  “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再比如第八回中还提到过: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所以她的本质主是属“金”,其实这一点放在清朝应该人人都能理解这其中的象征意义,所以宝钗进贾府是不是主动来抢宝玉根本不是个问题了。

  作者是一群明朝的遗民,他们要写一部明亡的历史,但苦于清初当时残酷的文字狱的大环境,所以用宝、黛的爱情故事来掩人耳目。大家都知道黛玉早死了,自然她的死就象征着崇祯之死,才会有宝玉最终跟宝钗结婚的结局,说明崇祯皇帝没有把握住皇权,大明皇权最后被一个“金”人抢走了!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人都会明白,这当然是指满清了!因为满清之前叫“金”。在第九回里茗烟是这样骂金荣的:

  “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骂得实在是痛快!之后茗烟还接着骂了金荣一大串非常难听的、少儿不宜的、必需加“马赛克”的话,也让在场的人一个个惊呆了!这样露骨的话作者居然没有被清朝政府“查水表”也让人感觉很意外?而这回里还有一条批语也说得很明确:

  二人唬的忙回头看时,原来是窗友名金荣〖蒙双行夹批:妙名,盖云有金自荣,廉耻何益哉?〗

  看来无论是作者还是批书人都对“金”极度厌恶和仇恨,所以宝钗的身份就明确了,也就是说宝、黛、钗三人之间的三角恋爱象征着满清从大明手中抢去了皇权,大明失去了汉人的江山!我们再看看第三十五回有这样一段:

  宝钗坐了,因问莺儿“打什么呢?”一面问,一面向他手里去瞧,才打了半截。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这些看似闲聊的话中充满了“一喉二歌”的味道,象征意义非常明确,莺儿给宝玉的“通灵宝玉”打个“络子”,宝钗不让用大红色,为什么呢?因为大红暗指的是“朱”,所以《红楼梦》也就是“朱楼梦”,明朝的皇帝一个个都姓朱,作者不直接用“朱”字,用“红”色来影射“朱”字,而宝钗反对大红色!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了,自然是指她影射的身份不喜欢大明,而最后她居然选定的是“金”线!因为“金”象征着满清!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只看表面故事,而是同时也能看到反面故事中的各种隐寓。这些暗示明明是在告诉我们她不是明朝阵营里的人,宝钗的身份象征着满清!

  但是好像大多数人都没有从书中看到宝钗的半点儿不好呀,根本想像不出宝钗进贾府有什么阴险的勾当,更不敢想像她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她真的是跟黛玉来抢宝玉的?好像书中并没有太明显的这方面的描写呀?其实书中早已经写明了,只不过用的是象征性的、隐寓的手法,这就需要我们留心去看,仔细地体味。

  在第二十七回有一段非常有名的描写:“宝钗扑蝶”,这一场景一直以来成了宝钗标准形象,现在出现的各种宝钗的造型中大都是“宝钗扑蝶”为主,就象一提黛玉大家马上能够联想到的就是“黛玉葬花”一样。而“宝钗扑蝶”的描写却相当的深刻、相当有内涵,大家可不要简单地光在脑子里意淫她的扑蝶的镜头了,面是要仔细思考其中的寓意:

  “(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本来猛一看,我们会觉得这个情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描写的是一个青春少女扑蝶的动人场景,宝钗给人的印象一向很稳重、端庄的样子,这里忽然有这么一段描写,实在是让人有些意外,但她毕竟还是个闺中少女,内心深处应该有朝气蓬勃的一面,而她扑蝶的场景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但这应该是表面故事的情节,我们一定不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然我们跟“红学家”们一样,也成了贾瑞了。

  大家请注意宝钗扑的可是“一双玉色蝴蝶”,作者为什么别的什么颜色也不写,而偏偏写“玉色”呢?而且还是“一双玉色”的?这个写法实在是太奇怪了!这我们得好好动动脑子,可千万别放过去,因为这个细节相当重要,这“一双玉色蝴蝶”应该是象征着“宝玉”和“黛玉”二人,他们本是恩恩爱爱的一对恋人,而宝钗却去扑它们!这是什么意思?作者应该是借此暗示了宝、黛、钗三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宝钗应该是一心想破坏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的!但她有没有成功呢?书中描写她并没有扑到!这就说明:她的努力一直没有成功,这一双玉色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居然飞走了!而且还“将欲过河去了”。看来宝钗是白费了一番心思,在这部分描写里有一条批语:

  〖甲戌: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

  这条批语是在暗示我们:宝钗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严守封建礼教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很有心计、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出来的人。宝钗一家进京之后以她候选的名义在贾家一住就好几年,这本身就叫人感觉很奇怪:她又不是像黛玉那样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自己又有母亲又有哥又、有房子、又有买卖,属于典型的“白富美”,但她居然在贾家住着就是不走,贾家除了生得一副生得好皮囊的宝玉以外,还有什么更能吸引她花费几年的时光不肯离开呢?所以“宝钗扑蝶”的内涵不是那么简单,越挖掘越会让我们震惊!

  我们再看看第八回的回目是:

  《比灵通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金莺露得什么意呢?为什么还要“微露”?露的只能是宝钗打宝玉主意的意。我们从前八十回中的情节里细细分析宝钗的举动后就会发现:每当黛玉跟宝玉在一起的时候,宝钗就会忽然出现,比如在第十九回里,宝玉跟黛玉两个人在床上讲小耗子精的故事,正讲到热闹的时候,宝钗就不期而至,来得可真巧,早不来晚不来,时机把握得真准,连二人出轨的机会也不给!而在宝玉跟宝钗在一起的时候,黛玉也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赶到。在第八回中,宝玉在宝钗房里研究金锁与“通灵宝玉”的事情,黛玉忽然来了,见到这个情景她还醋味十足。有几次都是黛玉来之前宝钗就先来了,比如宝玉挨打后,她就先于黛玉而来,而且还带了一瓶药,给人感觉比黛玉还体贴!感觉献殷勤味道十足。又如在第二十六回里,宝钗来看望宝玉,晴雯因为和碧痕拌嘴生气因而抱怨宝钗:“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晴雯的气话中无意中透露宝钗经常来看宝玉,而且居然还是“三更半夜”才来,而且还坐着不走!她作为一个知书达礼的女儿家这么晚来一个小伙子屋里,这个意思还不明显吗?这个事件还导致了黛玉因误解而醋性大发,伤心欲绝,第二天哭哭啼啼地去葬花!我个人感觉这也是后回“金玉姻缘”取代“木石姻缘”的伏笔。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和黛玉正在聊天:

  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宝钗的不断出现,果然让黛玉心情紧张。紧接着,宝玉看到了宝钗的身上雪白一段酥臂,不觉看呆了,这个时候黛玉及时出现,把这事给搅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你会发现宝钗和黛玉在暗地里较劲的意味十足!然而毕竟黛玉与宝玉从小就在一起,感情非常深,宝钗想在他俩之间插足还是很有难度的。

  其实作者实在是狡猾,不但让黛玉和宝钗二人经常在宝玉面前轮流出现争着出镜,为了不让读者看烦了,又时不时让史湘云出场,这让黛玉更紧张了!在第二十回里,湘云第一次出场,这里有一条批语,说得意味深长:

  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庚双夹: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泄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这条批语不但交待了作者这样安排人物出场的目的,还透露了宝玉后回与宝钗结婚的情节,也让“金玉良姻”做实了。在第三十一回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辰:“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感?故颦儿谓“情情”。〗

  这是在讲作者除了让宝钗不断与黛玉争着在宝玉面前出现以外,又特意安排了湘云出场,让这个局面更复杂一些,让黛玉的醋味更足,让故事更好看。但很快我们就发现湘云在这宝钗和黛玉争宝玉的较量中只不过是个打酱油的,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威胁,这就是所谓的“间色法”。

  在第三十六回里,宝钗独自一人来到怡红院找宝玉,可宝玉这时正在睡午觉,按一般的情况来说她应该先离开,过一会儿再来,毕竟是男女有别,就算两个人再熟也得分时间呀。这里是这样描写的:

  宝钗走近前来,悄悄的笑道:“你也过于小心了〖列夹:宝钗也有这等轻薄语〗,这个屋里那里还有苍蝇蚊子,还拿蝇帚子赶什么?”袭人不防,〖列夹:“不防”妙。静之极处,故心别有所存焉。〗猛抬头见是宝钗,忙放下针线,起身悄悄笑道:“姑娘来了,我倒也不防,唬了一跳。……”

  把袭人都吓了一跳,可见她来的多不是时候?不知道半夜三更来的那样,也就是晴雯为此发脾气的那一回又是什么情景?这回宝钗居然坐下来跟袭人有话没话地扯闲天,死活夸袭人做的针线好,就是不走,而袭人还是很知趣的,估计她早知道宝钗来的目的了,其实都不用估计,傻子也能看出来呀,于是她主动找借口离开不在这里当灯泡:

  袭人道:“今儿做的工夫大了,脖子低的怪酸的。”又笑道:“好姑娘,你略坐一坐,我出去走走就来。”说着便走了。

  宝钗终于得到了一个与宝玉可以独处的机会了,她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仿佛就要达到了,她居然忘情地一边做针线一边替宝玉赶蚊子,临时过了一把“宝二奶奶”的瘾,可以说这才叫真正的“意淫”呢!就在这个时候湘云和黛玉来了,在外面偷偷看到这一切,而黛玉这回表现得出奇的镇静:

  (湘云)便忙拉过他来道:“走罢。我想起袭人来,他说午间要到池子里去洗衣裳,想必去了,咱们那里找他去。”林黛玉心下明白,冷笑了两声,只得随他走了。

  黛玉的冷笑让人马上嗅出了酸味,但毕竟不久之前宝玉刚对她有过一次发自肺腹的真情表白,所以她这次表现得很自信,但还是给人感觉二人情敌的味道十足。宝钗和黛玉二人你来我往,在暗地里进行PK,而黛玉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因为她早来一步,抢得了先机,而且贾府上上下下都知道黛玉和宝玉是一对儿,所以宝钗想要将宝玉从黛玉手中夺走的难度实在有些太大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在前八十回里宝钗经过几年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原因。在第二十一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也很有意思:

  话说史湘云跑了出来,怕林黛玉赶上,宝玉在后忙说:“仔细绊跌了!那里就赶上了?”林黛玉赶到门前,被宝玉叉手在门框上拦住,笑劝道:“饶他这一遭罢。”林黛玉搬着手说道:“我若饶过云儿,再不活着!”湘云见宝玉拦住门,料黛玉不能出来,便立住脚笑道:“好姐姐,饶我这一遭罢。”恰值宝钗来在湘云身后,也笑道:“我劝你两个看宝兄弟分上,都丢开手罢。”

  这段文字也很有意思,黛玉跟湘云打闹,宝玉夹在中间劝,而宝钗却让黛玉和湘云“都丢开手罢”!这是何意?如果从表面上看不过是四人小朋友在闹着玩儿,可如果从反照“风月鉴”的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不一样的味道了,所以说《红楼梦》里无闲文。

  宝玉和黛玉是一对恋人,后来甚至应该都订婚了,但因为贾家家败,黛玉早死,正所谓“三月香巢已垒成”、“良辰美景奈何天”,两个人的婚事没有成,实在是一件上所有读者都很遗憾的事;而第三十一回的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是一个最著名的伏笔,指的是宝玉与湘云晚年相遇,生活在一起,“白首双星”也就是“白头到老的一对恋人”的意思。这样看来:黛玉和湘云都先后是宝玉的恋人,一个是儿时的,另一个是晚年相依为命的,所以在前面那段描写中黛玉追赶湘云嬉戏这个情节里两个人的打闹仿佛是象征着她们之间争风吃醋,而宝钗出来劝架就意味深长了,因为按道理说她们俩个人应该都算是宝钗的情敌,所以宝钗才说:“都丢开手罢”,没想到很普通的描写中都有可能埋藏着深刻的含义呀!所以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得多留个心眼儿。

  在第三十二回里,金钏被赶出去而导致她跳井而死,王夫人因此正在伤心自责,宝钗闻讯以后特来劝说,没想到她居然说了一些让人很震惊的话: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宝钗说的话居然如此冷酷无情,这也是她为了讨好王夫人所做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从这些残忍的话里就可以看到她的心机,看到她虚伪的本性!有不少“红学家”坚持认为她本质非常善良,还认为她并没有对宝玉有爱慕之情,不知道专家们为什么这么缺少悟性?在宝玉挨打之后,宝钗来给宝玉送药,不但表现得很体贴,而且她的表情让人回味,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宝钗)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这段描写把宝钗的真实心思都展露了出来,我们将这些事一桩桩、一件件放在一起来看,如果不相信她对宝玉没有意思那可大错特错了!书中多次暗指宝钗在利用各种机会接近宝玉,还挖空心思讨好王夫人以为了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实在是费尽心思!如果此书只是描写简单的三角恋也就罢了,可实际上宝钗象征着满清,而宝玉象征着“传国玉玺”和“大明的皇权”,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第三十二回里,宝钗居然还主动要求帮袭人给宝玉做针线!宝钗先是跟袭人会声会色地说湘云在家很受婶娘的气,还要干很多的活儿,晚上还要加班加点,非常辛苦,所以以后不要再麻烦她来帮自己做针线了,这让人感觉宝钗实在是个大大的好人:

  宝钗道:“上次他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他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袭人道:“偏生我们那个牛心左性的小爷,凭着小的大的活计,一概不要家里这些活计上的人作。我又弄不开这些。”宝钗笑道:“你理他呢!只管叫人做去,只说是你做的就是了。”袭人笑道:“那里哄的信他,他才是认得出来呢。说不得我只好慢慢的累去罢了。”宝钗笑道:“你不必忙,我替你作些如何?”袭人笑道:“当真的这样,就是我的福了。晚上我亲自送过来。”

  猛一看觉得宝钗真是太体贴了,可转念一想,不太对劲,原来她绕了一个大圈,百转千回,表面上还做了好人,可实际上为了自己想帮袭人为宝玉干活儿,这样就可以方便跟宝玉套近乎呀!这些描写充分体现了宝钗的成熟、理性、虚伪、圆滑的手腕。而袭人也真不愧为“宝钗之副”,不但积极配合,而且还让宝钗不丢面子。于是袭人也就不客气了,骨子里其实也是在帮宝钗的忙,在第三十五回里她就主动提议让宝钗帮宝玉打络子:

  袭人笑道:“可是又忘了。趁宝姑娘在院子里,你和他说,烦他莺儿来打上几根络子。”宝玉笑道:“亏你提起来。”说着,便仰头向窗外道:“宝姐姐,吃过饭叫莺儿来,烦他打几根络子,可得闲儿?”宝钗听见,回头道:“怎么不得闲儿,一会叫他来就是了。”贾母等尚未听真,都止步问宝钗。宝钗说明了,大家方明白。贾母又说道:“好孩子,叫他来替你兄弟作几根。你要无人使唤,我那里闲着的丫头多呢,你喜欢谁,只管叫了来使唤。”薛姨妈宝钗等都笑道:“只管叫他来作就是了,有什么使唤的去处。他天天也是闲着淘气。”

  莺儿一直是宝钗的得力助手,看来平时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事可做,“天天也是闲着淘气”,她就是为了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去的,于是宝钗赶紧给她安排工作,书中描写到:

  宝钗知道他们已吃了饭,便向莺儿道:“宝兄弟正叫你去打络子,你们两个一同去罢。”

  没想到莺儿果然不负众望,就象在第八回里故意在宝玉面前提起金锁一样,现在她又借打络子的机会当宝玉的面说宝钗的好话,积极配合主子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我们看看莺儿是怎么说的: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他道:“好处在那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

  宝钗在外头这一嗓子把二人的对话打断了,可奇怪的是宝钗为什么说“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两个人一直在聊天呀?可能是宝钗担心莺儿说出自己见不得人的隐私来,怕莺儿在跟宝玉咬耳朵,要不说现在的女人都说:“防火、防盗、防闺蜜”呢!

  莺儿还在聊天过程中告诉宝玉自己的原名叫“黄金莺”,大家注意,她的名字中也有个“金”字!这使她所代表的身份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而宝钗以莺儿打络子为借口找到了来怡红院见宝玉的理由,并对莺儿的工作进行了指导,不但提高了自己在宝玉面前“曝光率”,还可以将自己的真正目的隐于无形之中,实在是妙不可言!这让我想起了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过的那句名言:

  女人不肯花钱买书,这大家都是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是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

  没想到宝钗在三百多年前就深谙此道,而且早已付诸实践!宝钗还借机跟袭人开玩笑,多次找她聊天,使之成为自己的可靠的内线,看样子宝钗的计划进展得很顺利。

  宝玉长得天生俊美,生了一副好皮囊,肯定是“少女杀手”那个级别的,连恨宝玉恨得牙根痒痒的赵姨娘都承认这一点,在第二十五回里她这样说过:

  “也不是有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他还是小孩子家,长的得人意儿,大人偏疼他些也还罢了。”

  从表面上来看,宝钗这样一个妙龄少女对“长的得人意儿”宝玉生情而主动帮他做活计也是正常的,可本书不是一般的三角恋的故事,因为宝钗象征着满清,她打宝玉的主意也就是象征着满清再打大明皇权和江山的主意,那问题就严重了!作者把这一史实用宝钗想勾引宝玉来形容,的确很有创意、也很有想象力!难为他们怎么想出来的?

  那宝钗与黛玉争夺宝玉的较量是怎么开始的呢?应该是从第四回的薛家进京时算起,也就是说宝钗进贾府以后正式开始的,那宝钗进贾府如果真的象征着满清开始与大明争夺皇权,能不能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对就上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当然可以,而且这又是我的一个重大发现!不过我们需要对那段历史时期结何书中的情节的大背景进行毕竟的分析。

  我们首先看第四回里,虽然作者给宝钗一家进京、进贾府找了几个理由,但给人的感觉比较很牵强,因为不能很好的解释从此以后宝钗为什么要在贾府一住几年不走的根本原因,而宝钗参加候选的事作者再也不提了。在第四回里是这样写的: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这三个理由都只是书中表面的故事,所以大家不要太纠缠于其中,否则非要研究宝钗候选的前因后果,肯定是死路一条,那样看书就太死脑筋了,因为“宝钗候选”本身就是一个烟幕弹,估计后来作者都忘了,所以我们就不要太认真,我们要时刻思考书中的反面故事才成。如果宝钗真的是在象征满清,那宝钗进贾府会影射什么史实呢?

  从历史上看,满清与大明一直以来的交往就不是很愉快,满清是个很落后的文明,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性格彪悍生猛,不按规矩办事,不按常理出牌,屡屡挑起与大明的事端。大明所在的中原地区是个风水宝地,物产丰富,农业发达,人民富裕,而东北地区就差多了,再加上那段时期气候异常,出现著名的“小冰河期”,所以满人与其老老实实耕作狩猎,不如组团到明朝地盘里去抢东西,方便快捷不说,而且非常刺激,还锻炼了身体,结果却搞得汉人鸡犬不宁。

  在《满清前纪》里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叫王杲,他经常带领的一伙人抢掠明朝人的牲畜,明朝为了求安宁,于是在抚顺开市贸易。王杲于是开始做马的生意,他供应的贡马多“羸弱”,可明朝都给好价钱。明朝的朝贡互市就是这样了,“厚往薄来”,实际上就是经济援助,让他们尽量别闹事。为什么呢?因为与满清相比之下大明的文明程度要高得多,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明朝打仗所需要的花费就很大。于是明政府采用了“绥靖政策”,不想养虎为患,而且后患无穷!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确实也有这样一个规律,比如现在的美国虽然很强大,但他们打仗的成本却很高,投入每一个士兵都需要花大把的钱,相比之下阿富汗这样的落后国家打仗成本就低得多,骑驴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美国在阿富汗与塔利班作战很搞笑,经常是用价值几百万美元的一枚导弹打中一顶仅值几十美元的帐蓬,大亏了!所以在这样高度不平衡的战争中发达的美国是非常不合算的。明末当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面对满人的这些胡作非为,明朝政府宁愿多花些小钱买个平安,在朝贡互市中多吃点亏,也不愿意兴师动众花费巨资跟他们打仗,可总是这样迁就不是个事,时间长了人家会登鼻子上脸呀!

  其实包括努尔哈赤本人,也是从这种朝贡互市里面捞够了好处。相反,这些人吃着明朝的,喝着明朝的,还要动辄滋事,抢劫卤掠,这就是当时明朝与女真关系的典型写照。后来这个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越来越凶,有个叫裴承祖的明朝官员前往王杲的营寨索要王杲他们绑架掳掠的明人,居然遭王杲剖腹惨杀,连同带去的从人数十人一并杀害!于是明朝政府实在是无耐了,只好将王杲抓住法办,可这下就跟努尔哈赤结下梁子了。

  我前面指出过《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主要故事是从黛玉母亲贾敏去世而被寄养在贾家开始的,这也就是在影射崇祯皇帝小的时候母亲去世而被寄养在“西李”家,这一年是1614年。这是《红楼梦》作为一部隐写的史书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起点,我们可以根据它进行进一步分析,会发现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去世的时候,黛玉大约十岁左右,这也就应该是在暗示崇祯皇帝在十岁的时候父亲朱常洛去世,这一年是1620年。大家仔细看:书中隐写的1614年到1620年在这两个时间点之间,宝钗进贾府了!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宝钗开始了与黛玉争夺宝玉的较量!应该说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段,让我们对宝钗身份的领悟一下子更深的一层!

  原来1616年,努尔哈赤经过二十九年的奋战,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立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定都辽宁新宾的赫图阿拉,而这前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他也一直对大明采用欺骗手段,表面上很臣服,还多次来北京朝贡,让明朝政府放松对他的警惕,而暗底下慢慢做强做大,秘密准备发动叛乱。而到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借口明朝偏袒女真族叶赫部,发布指斥明朝“害我祖、父”、“逞兵越界”等“七大恨”檄文,对诸贝勒宣布:“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并以“七大恨”为由向明朝正式宣战,从此拉开了反明的大幕!

  1618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突袭明朝辽东重镇抚顺,诱胁守将李永芳出降。班师途中全歼明朝总兵张承胤部近万人。同年七月,攻克抚顺东南的清河堡,斩杀守将邹储贤以下万余人,使明廷震骇。1619年三月初,努尔哈赤发动了对明大决战——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队约11万人,号称24万人,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突击战术,先后攻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南路刘綎部,歼灭明军约6万人,取得了此次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努尔哈赤野心越来越大,从此开始把眼光放在如何吞并大明的江山上来。之后在他的带领下又连续取得多次胜利,可以说战无不胜,让明朝政府相当的头疼,努尔哈赤对大明的威胁越来越大,虽然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推翻大明的政权的可能,但明朝需要不断派兵去应对,劳民伤财,空耗国力,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也成了明朝最后灭亡的原因之一。

  如果把这段历史与《红楼梦》中的故事来对比着看,发现这应该就对应的就是宝钗一家进贾府的时间!也就是1614年-1620年之间,薛家进京会不会是影射努尔哈赤公开反明这段历史呢?或者说宝钗进贾府,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象征着“传国玉玺”的宝玉的主意呢?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坚信的,因为从几个角度来看都很契合。这样看来,宝钗的身份就非同寻常了,而她究竟是“红学家”眼中的冰清玉洁的婌女还是阴险狡诈的人就很明显了,这才是宝钗进贾府的真正内涵!

  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宝、黛、钗三人的年龄跟书中这几个时间点都可以对得上,真是让人意想不到!作者居然能够把历史的真实与书中表面的色情故事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在让人惊叹、佩服!作者并没有将满清叛乱对抗大明的史实用战争来描写,而是隐写成大家族内的儿女私情,争锋吃醋,让两个女的争一个男的,实在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也确实不容易让人看出来,所以这也是三百多年来没有被人看懂的真正原因。

  我们再回到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的情节上来,重新体会其中的含义,宝钗几经努力扑象征着宝玉和黛玉的“一双玉色蝴蝶”,象征着满清一心想夺取大明的皇权和江山,可是最终没有扑到,也让宝钗累得浑身是汗,只得罢手了,希望大家不要小看了这段描写,我们还可以结合历史的角度可以从中分析出更多的含义:

  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

  我不得不提一下大家现在看到的“宝钗扑蝶”的情节应该在“五次增删”的过程中删去了不少内容,何以见得呢?在乾隆年间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中,其中有很多的情节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本子中没有的,所以我强烈怀疑他看的是一个早本,甚至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五次增删以前的版本。其中虽然也有“宝钗扑蝶”的内容,但感觉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其中的第四首是这样写的:

  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
  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

  大家看,虽然才短短四句,但其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也就是说在《红石记》的早本中“宝钗扑蝶”是个重头戏,我怀疑当时这段描写能与“黛玉葬花”的情节相媲美。但可能因为后来考虑到宝钗这个角色所影射的身份,这样描写太美化她了,所以干脆把她的戏砍掉了大半,于是只剩下简单的这么几句,可就这么几句还是成了宝钗的标志性的形象,估计增删者死活都没有想到。我们从富察明义写的这四句诗中可以看到宝钗为了扑到这“一双玉色蝴蝶”居然还追着翻过了一道墙,不知道宝钗是跨过去的还是绕过去的。然后她看到了墙的另一边开满了鲜花,于是宝钗奋力用扇子扑了两下,结果用力过猛,扇子遗落在青苔上!不知道她的手腕有没有受伤?网友“寒江独钓客”为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墙”可否代指“长城”?墙的另一边开满鲜花,多像长城关内大明锦绣江山?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这段描写非常生动,更有强烈的画面美感,非常可惜后来被删掉了,同时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宝钗那种奋不顾身、英勇顽强而又执着的精神,一种不扑到就誓不罢休的气概!但即使是这样,宝钗还是没有扑到这象征黛玉和宝玉的“一双玉色蝴蝶”,结果累得她出了汗,还直喘气,只好“也无心扑了”,我觉得这其中包括着两层深刻的含义:

  第一层是指宝钗虽然一直在暗中想尽办法破坏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但几经努力都失败了,宝钗后来都绝望了,没有了机会,多半是因为黛玉和宝玉都订婚了,所以她白忙半天,所以只好放弃了。虽然在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中宝钗最后得到了宝玉,跟宝玉结婚了,但这并不是因为宝钗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而达到的结果,也就是说宝钗与黛玉的暗中较量都没有起到实质的进展,我们从前八十回中看到的就是这样,只是后来宝钗的运气太好了,因为贾家家亡人散,子孙流散,黛玉早死,宝玉孤独一人无依无靠的,对于宝钗来说真是天赐良机,属于无心插柳之举,实在是“天上掉下来个宝兄弟”!

  而“宝钗扑蝶”没有扑到还有第二层意思,指的是历史上的“后金”自从1618年公开反明以后,先是进展得很顺利,取得了一些的胜利,努尔哈赤开始得意洋洋,被胜利冲错了头脑,于是胆子越来越大,居然开始打大明江山的主意!可没有想到在1626年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大炮击中,身受重伤,几个月以后就匆匆死去了,使“后金”受到沉重的打击,一下子陷入了低谷。后来皇太极调整了进攻大明的策略,但也都是以骚扰为主,就是组团去明朝地盘里去抢东西,抢了就跑,象过境的蝗虫一样,但这样做对大明政权不能构成实质威胁。

  虽然最后满清得到了大明的江山,但并不是因为满清太强大了,而是运气太好了,因为大明内部出现了问题,现在我们再回想一下探春在第七十四回里说的真是字字叽珠、一针见血呀: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明亡于自己内部先乱了,明末的情况是:异端学说的盛行、连年天灾、至死不休的党争、频起的民变、极端凶残狡诈和在内敌勾结下屡战屡胜的外寇,而崇祯皇帝又是一个小性、多疑、刚愎自用的人,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不利因素全都搅在了一起,自然是乱到了极点!一方面满清经常入关来骚扰大明,而另一方面因为“小冰河期”和错误的税收的政策导致民变四起,有剿不完的流寇和匪类!在山海关前线的将士更是无耻之极,网友“臧达”提醒我:书中会说贾府子弟引诱薛蟠比往日坏了十倍,为何这样写?据《窃明实录》记载,当时边关将领为了贪占粮饷军资,每次与鞑子作战时,故意战败,遗弃大量器械粮秣给鞑子。然后上表朝廷,请求增兵增粮增饷。挟敌自重,居然明目张胆地通敌资敌!致使鞑子日益坐大。当时本来任何一支军队都可以灭了它,但这样长期资敌的后果使之更难以攻克了。这也是崇祯帝为何死前叹息:文臣个个该死,武将个个该杀的缘由。

  而大臣们也是一个个心怀叵测,出工不出力,只谋求自己的私利,在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最后几天前集体做鸟兽散状,丢下可怜的崇祯一个人,朱由检是在绝望中上吊的,是精神完全崩溃的表现。

  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为的是帮助自己与李自成决以死战,而满清看准时机,在吴三桂和李自成两败俱伤的时候果断出击,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北京,然后又轻易地吞并了整个大明江山,正所谓“乱军引胜”,所以满清是凭空捡了个大便宜,可以说是“天上掉下来个大馅饼”!之前满清多次尝试与明朝做对,但整体上看还处于绝对劣势,虽然一直“意淫”大明江山,可没有充分的实力,满清最终得到大明的江山纯属是意外之喜,这一点真的和宝钗意外得到宝玉的情况非常相似!作者真是用心良苦之极呀!

  如果大家想真的看懂《红楼梦》一定要对明、清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只能是雾里看花了!而一但走对了路,就会发现作者和批书人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指示信息,很容易让我们茅塞顿开!再加上大家的悟性和兴趣,所以可以在不断挖掘的过程中找到太多的乐趣,真是欲罢不能!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2 19:0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