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4037|回复: 4

山人点评: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回归”,更不是“复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9 16: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孔子诞辰2565年的日子,全国各地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回归”,更不是“复古”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回归”,更不是“复古”

  最近几年来,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国学的各种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铺开,总体而言,这是一种积极的现象。笔者曾经也参加过一些类似的活动,但是总体感觉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如下:

  一、缺乏总体规划与指导导致出现“小”、“散”、“乱”的局面。虽然最近两年来,尤其是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国家从战略层面认识到“软实力”中“文化实力”的重要性。借助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春风,民间各种力量在推广与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但由于国家在推广与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缺乏总体规划,民间力量普遍存在着“小”、“散”“乱”的局面。

  二、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发生过两次严重的断层,这两次严重断层也导致了中国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奇缺。这种奇缺一方面表现在起引领作用的“大师”级核心人物少之又少,同时也表现在普通师资力量的极度缺乏。

  三、“传道”过程中“食古不化”、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相当严重。由于上述两大原因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奇缺,国家也缺乏对这一块的师资考核与认证制度,导致最近几年来许多从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推广与传播的民间人士在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都处于“一知半解”甚至连自己都处于“不求甚解”的状态下,就纷纷打出各种传播“传统文化”与“国学”的旗号,结果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甚至“以讹传讹”,更谈不上在传道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了。

  四、过分注重形式上的“复古”与简单“回归”,完全漠视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与“创新”。笔者有幸参加过很多类似的培训、讲座活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主讲者过分主动的形式上的“复古”与“回归”,比如讲究穿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行九十度的“鞠躬礼”,各种等级森严的仪轨,等等之类不一而足,以此或博取眼球,或显示自己的“正统”,仿佛给人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
  “文化复兴”绝对不是“文化复古”。“复古”的文化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也注定了是没有前途与出路的。
  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复兴”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必须融合新的“文化因子”与“时代元素”,同时必须本着“包容并蓄”的精神与态度,打通“中华文化”与其他文明、其他民族的文化的隔阂,融合、吸取其他文明、其他民族被证明或者被验证了的先进性的营养、养分。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被世界所认同,才能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
  但是由于人才的断层,以及市场经济与资本对人性的侵蚀,导致如今中国整个社会异常躁动,真正能耐得住寂寞与清贫、潜心研究古今中外各种文明、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而能将古今中外的各种文明、各民族文化彻底打通的人在当今的中国更是到了“难觅踪迹”的窘境。

  山人曾经与朋友在聊到中华文化时,那位朋友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令山人至今记忆犹新:中华文化的特性就是好像面团,当面粉多的时候就加点水,当水加的过多的时候,再加点面粉,就这样通过“面粉参水,然后再参面粉”,这个面团也就是越来越大了,中华文化的对外扩散能力越来越强、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

  事实确实如此。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文化发祥于黄河流域的殷商时代,后经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诸子争鸣”,中国出现了历史上最蔚为壮观的“思想开放”与“思想碰撞”的鼎盛时期。后来虽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运动与汉武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中华文化仍然呈现一种以儒家思想与学派为主流,其他思想与学派为补充,各种思想与学派总体上并存的局面。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频繁,有出现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一次大融合,再加上南北朝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与佛家思想的崇拜达到顶峰,以至于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壮观景象。

  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也是民族大融合、文化文明大融合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出现并完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土文化与西域文化大汇合。这个时期也正是“面粉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粉”的一个过程。

  经历过南北朝统治阶级尤其是上层统治者几乎以“政教合一”的方式,利用政治力量对佛教的大力推崇这个中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阶段,在此基础上,促成了唐朝的玄奘的西域取经,也再次将中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上了历史的高潮。到了宋明理学时期,随着对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的深入挖掘与阐释,儒家思想也步入了自我“禁锢”与“封闭”的发展期。虽然在明朝出现过“郑和下西洋”的盛况,但是由于儒家思想中对“商业文化”存在某种天然的排斥性与伊斯兰文明带的阻隔作用,因此并没有因“郑和下西洋”而促成东方文化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也就是今天所讲的西方文明)着两大文明的大交流与大融合的盛况出现。

  由于儒家思想对“商业文化”的天然排斥性,使得东方难以形成“重商”的社会氛围,也使得自然科学的发展一直“裹足不前”,在西方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将人们的思想从中世纪的“禁锢”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后,推动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并带动了西方的技术进步,最终促成了西方的“工业革命”。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得中西方在“器物”发展上出现了巨大的落差,也使得长期以来“重道而不重术”的东方文明败于“重术不重道”的西方“船坚炮利”之下。

  虽然东方文化中一直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与理念,而且从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来看,东方文化所强调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被证明是正确与科学的,但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重道不重术”的思想与理念也是有其“缺陷”的。这一点,春秋时期“只重道而不重术”的宋襄公与“重术而不重术”的楚成王在争夺中原霸权而发生的“泓水之战”的失败教训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至于后世的人们将宋襄公面对处于“半渡”状态的楚军不愿“半渡而击”的仁义道德讥讽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在影响与决定事物运动方向的力量构成中,“道”与“术”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偏废。从“道”的层面上讲,“得人心者得天下”,“仁义之师”最终可以赢得人心,但是在“道统”已经衰败的周朝末年,宋襄公还一味刻舟求剑地固守“道”,就是属于一种“食古不化”了。本来宋襄公之所以能够集合当时的中原诸国共同抗击觊觎中原的楚国,本来就占据了“道义高地”,但是宋襄送却追求一种“完美的道义”,所以最终才会失败。相反,如果一味注重术而重道,则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虽然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能够得逞,但是最终也会败亡。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1992年,美国在与前苏联的冷战中最后胜出,就犹如当年的秦国在争霸战中最后打败了疆域辽阔、实力不耐的楚国一样,但是,挟“灭六国之余威”的秦朝前后仅历经十五年就败亡了。从1992年苏联解体到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酝酿也恰好十五年,如今的美国与中国历史上的秦朝何其相似乃尔。可见,“重术却失道”的国家,无论在某个时期内是如何的强大,但最后是经不起长久考验的。

  今天的中国只有注重“内外兼修”、“道术并用”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我们今天谈到“术”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权术”与“战术”这个范畴,更应该着眼于“技术”,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落到实处,同时做到“道术并用”,最终超越西方在全球的影响力。

  要想在技术上超越西方,就要激发创新活力。而要激发创新活力,就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当今世界,不重视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民族,是注定缺乏创新动力的,也是注定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的。为此,在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的同时必须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处力度,让那些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无所遁形、倾家荡产,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出现“万众创新”的局面。

  我们今天祭孔尊儒,要本着“扬弃”的精神与原则,而不是简单地“复古”与“回归“。既要看到儒家思想中对“治国理政”能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思想内涵中不合时宜的消极的一面。对儒家思想与文化须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改造,让其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笔者担心的是,当下有太多的“食古不化“的“歪嘴和尚”将儒家思想给念歪了,最终误国误民。
  这种只注重形式(卑躬屈膝,三跪九叩),不注重内容的祭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复古运动”,会误国误民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17: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夏 于 2014-9-29 17:59 编辑

孔子的思想没有读懂的缘故吧
因此只能从表面入手,视觉引导
中庸,谁真懂中庸,谁在误解中庸,
这是孔子说的克已复礼么?
这种礼明显带有统治的色彩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23: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仁”与“义”,不是董仲舒和程朱理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23: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的世界,将进入核心文化的争霸时代。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路线是很正确和及时的,关键是怎样具体地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新儒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4-9-30 02: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anmatin 于 2014-9-30 03:34 编辑

我承认董仲舒和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历史,但我决不把它们认作“正统”和“正道”。(货与帝王家的而已)
道德(我想说的是“时代精神和道德融合为一”的一个概念),她是生命,是鲜活的。因此,她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时尚、要新潮、要摩登。。。她是幽灯下的女郎,像白的花一样的纯洁,又像红的花一样的娇艳,像调皮露珠粘着的绿叶,那样的清新.自然;嗅着的,薰衣草的馥郁,是她的气质;看着的,松柏的端庄,是她的尊严;她是生命呼吸的阳光空气,她是风中的..我的精灵。
(胡乱感慨了一下,记得高考作文不过关,憋出这几句狗屁不通的东西,大家别见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7 04:14 , Processed in 0.1093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