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42|回复: 0

冉学东:杨凯生回答了银行股被抛弃的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2 12: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A股的投资者而言,商业银行的低估值是一个难解之谜。

  的确,当今再也没有中国的商业银行这么赚钱、盈利这么稳定、赢利前景这么好等等,这么好的公司了,但是它们的估值又是如此之低。

  有人用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向你提问,“如果有家公司,每年有20%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且每年净利润增长15%,现在每股净资产是1元,对方现在让我按0.80元的价格参股,行不?”,人们认为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其实这里说的就是中国的银行上市公司,但在A股市场上,这个馅饼就是没人愿意接。

  的确,银行业实在是太便宜了。银行股目前大约整体4倍的市盈率,浦发0.8倍市净率,兴业、招行0.9倍市净率,净资产增长率20%以上,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可以说古今中外,全球股市的历史上都没见过这么低估的价格。

  有人还对商业银行的极大优点进行了探讨,首先,收入稳定,过去5年,银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20%以上,得出一个结论,再没有比银行业的收入稳定的行业了。

  其次,未来收入将持续高速增长;宏观上讲未来20年中国经济还要保持高速增长,中国人均收入仍然很低,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股份制银行未来10年还会保持10%的增长率,他们未来的非息收入稳定。

  再次,太赚钱了,让全世界都震惊的数据: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有260家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合计23万亿元,净利润合计为4623亿元;有17家银行,营业收入合计为5.52万亿元,净利润合计为1.23万亿元———17家银行净利润是260家制造企业的两倍多。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景象。

  然而,现实是中国的银行业股价就是在那里匍匐蛇形,要寻找答案可以听听“宇宙行”工行前行长杨凯生的看法,他应该是最了解中国银行业的人,这一点毫无疑问吧,你应该从他的字里行间里寻找到答案。

  杨凯生在近日举行的达沃斯论坛发言上着重提到了中国经济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一个信贷过度的问题,他认为这两个问题必须解决好,才能有新常态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杨凯生说,压缩过剩产能的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了,各地各部门在这方面确实也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很大力气。但近几年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越发严重了,产能过剩的范围已从过去常说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扩展到许多所谓的新兴产业了,目前几乎找不到几个不过剩的行业了。2013年末,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我国工业企业产能综合利用率基本低于80%,今年一季度进一步降为78.3%。有的行业甚至低于70%,这已经属于绝对过剩了,也就是说这些行业如果不下决心淘汰一批产能,即使整个经济周期进入上升阶段,它们也很难有复苏的机会。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过剩行业投资减少不明显,生产仍在增加,例如今年虽然整体经济呈现一定的下滑趋势,但今年1-7月粗钢产量同比增加2.67%,水泥产量同比增加3.69%,平板玻璃产量同比增加6.23%,电解铝产量同比增加7.46%。这并不是这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有所提高,有关企业的经营环境有所好转的反映,相反只是进一步加大了库存压力,直接影响了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拖累了企业效益(6月份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1%,已连续28个月下降)。钢铁行业亏损面在23%以上,玻璃行业亏损面超过25%,电解铝行业约有80%的企业陷入亏损。因此可以明确的说,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这种情况之所以长期以来难以根本解决,恐怕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之为人们对压缩过剩产能的认识不足,大家仍然在盲目地追求产值,追求GDP,等等。

  恕笔者大段引用原文,只是觉得杨行讲得太好了。

  产能过剩是怎么回事,首先过剩的是一般是国企,过剩的原因当然有多种,但最主要的一种是银行贷款太多了,贷款太多,投下去的项目,没有盈利前景,没有市场,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什么?不良资产。市场上没有傻子,他们担心的就是这个。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杨行指出,尽管最近几年有关部门就产能过剩的问题下了很多功夫,但是问题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更加严重了,产能过剩行业的亏损目前正字暴露出来,而且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目前没有一个成型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最可怕的。

  杨行长提到了如何解决过剩产能的问题,当然核心是银行的债券如何处置,不过在这里,他也没提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回顾了一下过去的“好时光”:90年代国企改革时,因为当时的银行主要还是国有独资的,因此对由于国企改革而形成的不良贷款通过政策性剥离和处置以卸下这些企业的历史包袱是可行的,但如今一些主要银行都已经股改上市变成了公众公司,过剩产能相关企业的股权结构也早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一些处置办法已经难以继续沿用。

  现在呢,现在国有银行已经成为公众公司,国家还能通过政策性处置不良贷款吗,必须厘清的是,过去是动用印钞票的方式,事实上是纳税人买单了不良贷款,这样的办法如果还用到现在,对社会公平公正,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问题如何解决,这又是问题。

  杨凯生接着又说了第二个问题,就是信贷过度的问题,

  他说,到今年6月底我国的总债务与GDP之比已经达到251%,而在2008年这一数字只有147%,仅去年一年就上升了20个百分点。我们企业负债率则非常高。我国企业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了120%,而美国约为72%,日本约为99%,意大利约为82%,澳大利亚约为59%,加拿大约为53%,德国仅为49%左右。在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只有西班牙的企业负债率高于我国。

  杨凯生把债务过高原因归之于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乃至GDP增长过度依赖银行信贷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银行人,他没有提到,银行对企业的滥贷,笔者就曾经遇见过多个银行信贷人员,让笔者去介绍企业去他们银行贷款,尤其是2009年四万亿刺激那一年,银行有人物,谁的贷款多,谁的提成高,奖金多。而中小银行目前吐槽银行的一个理由就是给他们贷了太多钱,等他们经营出问题,就开始抽贷,这就是所谓的“上房抽梯”。

  顺便说说杨行长,前几一个月杨行长曾经专文驳斥银行暴利说,其他专业的财务数据先别说,不良贷款和贷款过度至少就是原因之一,这两者增加了银行的收入,但是留下了实体经济的坏账,当然这种情况出现不能由银行一家负责,但是银行难辞其咎。

  杨行长说,今年7月份,曾有不少人认为银行出现了“惜贷”现象,但实际上今年1-7月,我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仍然达到6.13万亿元,远高于2012年、2013年同期的5.4万亿和5.78万亿元。今年1-7月,全社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与新增存款之比(贷存比)达到85%,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今年以来的新增贷存比更是达到了146%。这显然是太高了。从历史数据看,1990-1999年的十年间,我国一共新增贷款7.94万亿,年均新增为0.79万亿元;2000-2008年九年间,我国新增信贷22.76万亿元,年均新增贷款迅速上升到2.53万亿元;而2009-2013年的五年间,我国新增信贷为42.1万亿元,年均新增贷款更是猛增到8.42万亿,一些年份甚至达到了近10万亿元。

  杨行长说,我国应该下决心进行去杠杆,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否则不仅无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而且也会造成金融风险的不断积聚,最终导致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麻烦。

  其实,产能过剩和信贷过度是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信贷过度才会产生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反过来又促使信贷过度,这就是最近几年钱荒的原因。有一个办法就是由股东给企业注入资本金,或者有股东给银行注入资本金,显然,这两者几乎没有可能,大家都没钱。怎么办,那就是去杠杆,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

  比如一个项目已经投产,现在银行去杠杆,不贷款了,那就停工了,成为不良资产了,这就是银行业最大的风险,产能过剩不能持续了,要么卖掉,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要么彻底停工,比如目前的许多钢铁厂水泥厂,以前的贷款就要打水漂了。

  这些不良贷款形成后,如果国家不承担,都要银行用资本金或拨备去承担,而对银行经营产生的作用就是惜贷,因为没有那么多资本金作为风险抵押了,不符合监管的资本充足率标准,银行有钱也不能贷。这时候,银行的暴利不能持续,银行股现在被抛弃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5 15:18 , Processed in 0.1094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