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1|回复: 0

北风:谁是最坚定的【反清复明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写了一篇支持“蒙主”的文章,然后写了一篇【满清入关】的历史文章,两篇文章都引起了一些争议。

  甚至有读者在评论区问我是不是【皇汉】?是不是要搞反清复明?

  最近几天,日本高市早苗政府的挑衅和战争倾向越发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咱们国内网络的【满汉之争】却越来越严重,我认为这很不应该。

  今天正好在这里,说一下我的【民族观】。即便会得罪一些人,甚至有可能两边都得罪,我也一定要表明立场。

  我在过去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我反对【向少数民族认祖宗】的主流团结史观宣传。

  但同时,我也反对【主张否认元朝和清朝历史是华夏史组成】的所谓极端皇汉观点。

  我的观点一直是,首先我们要承认我们国家是以汉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在此基础上,第二,至少我和我周边一些探讨的朋友们,都能接受承认咱们汉民族祖先,在历史上摔倒过几次。

  比如五胡乱华时期,比如五代十国时期,比如蒙元入侵和满清入关时期。

  我接受我们顽强的祖先他也犯过错、他也有过几段灰暗的低谷,但他最终顽强站起,延续了下来。

  我认为这种叙事,承认了五胡乱华、蒙元入侵和满清入关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我反对【只要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成功,就强调他是我们祖先一部分】这种强按着人头认祖宗的错误史学观点。

  当前网上很多网民以及这么多年在咱们民间的普罗大众宣传中,团结史观一直没能扎根落地,根源就在于【祖宗融合】这套理论。

  当年,明朝大臣们让嘉靖帝这个兴献王世子,一个藩王之子过继到他伯父朱佑樘名下,就能够名正言顺地当皇帝。

  嘉靖皇帝就因为不肯认这个爹,和满朝文武斗了一辈子。

  所以无论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都对认爹、认祖宗这个事非常忌讳。

  当前的团结史观叙事,历史上每一个短暂征服过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都要求我们后人称他为祖宗的一部分,这是许多人不肯接受的。

  当前包括我老家在内,许多农村地区都在修家谱,都在将自己的祖宗溯源,祖宗传承越来越清晰又规范。所以大家是很排斥硬塞其他祖宗的。

  我们过去一直搞和稀泥的团结史观,一个很重大的心理隐疾,实际上还是【一直赢】的观念在作祟。

  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讽刺西方,讽刺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一直赢】心态。

  我们太过于追求5000年历史一直赢这个大逻辑,同时也追求5000年历史的每一个胜利者,都是完美而高大上的。

  就为了胜利者完美论,导致这个胜利者屠城、大屠杀,都被宣传为民族融合的贡献。

  而一旦是失败者,即便他是为国为民,为了心中的道义而殉难,他依旧是阻碍民族融合、阻碍历史车轮的罪人。

  这种史学观念非常可笑。可笑到什么程度?

  在元朝的时候,人家都是非常敬重文天祥的。

  元朝和清朝政权,对岳飞的评价都是极高的。清朝从康熙到乾隆几任君主,都将岳飞形容成千古无二的忠良,而洪承畴被他们写入了《贰臣传》。

  结果反而到了我们这一代,开始抬高洪承畴的【爱国主义示范效应】,开始质疑岳飞,甚至史可法的民族英雄身份。

  正因为要求5000年历史一直赢的错误心态,才不能接受任何一次的被异族入侵是黑暗的。

  不肯承认是自身短时间病了,自身摔倒了,被别人短暂打趴下了。把人家进来抢你财产,抢你女人形容为是来跟你融合,组建大家庭的,是来给你创造祖宗的。

  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强调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来从未被【彻底征服】。

  遭遇的几次坎坷,几次摔倒,我们都最终顽强的站起来了,这就行了。

  我们要强调汉民族的主体民族,同时承认中间摔过几次,被入侵过几次。

  被入侵之后的那段历史,也承认是5000年历史的一部分。在承认的同时,那么在这些黑暗期,将人群分为四等,以及攻陷城池时的历次大屠杀,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完全无需讳言,真实呈现,才是历史唯物主义。

  以上,是有部分读者对我的一些误读,说我是皇汉,说我要反清复明,于是我对个人的民族观的剖白,也欢迎赞同或反对者在评论区留言。

  接下来是今天文章的另一个主题,聊聊在明清交替的那个阶段,最坚实的反清复明者。

  有些人会想到史可法,会想到郑成功,或者想到南明政权的李定国,但我今天要聊的不是他们,而是朝鲜历史上被称为孝宗的李淏。

  在1636~1637年,明朝崇祯九年底的时候,满清的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征讨朝鲜。

  满清大军一直攻到朝鲜都城之下,并且在江华岛俘虏了二皇子凤林大君李淏,以及当时的朝鲜世子妃姜氏等人。

  此时朝鲜国都之内,就只有朝鲜国王仁祖,以及他的长子昭显世子。

  在这一背景下,朝鲜仁祖被迫亲自出城,向皇太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被迫接受朝鲜成为满清的藩属国。

  这一战之后,仁祖的长子昭显世子,以及二皇子凤林大君李淏都被清军带回当时的满清京城盛京,作为朝鲜的质子。

  那一年朝鲜昭显世子25岁,凤林大君18岁。

  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在满清都城为质子期间,皇太极和多尔衮在与明军的几次大型战役,包括攻克周边一些蒙古部落势力的时候,都让朝鲜世子和凤林大君随军参战。想让他们认清楚满清的强大。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选择自尽。

  仅仅一个多月后,多尔衮率领清军和吴三桂联手在山海关下击败了李自成。满清入关,并且正式定都北京。

  满清安排的顺治帝正式登基的庆典上,朝鲜世子以及凤林大君都有参加。

  在顺治入关称帝成为中原王朝正统之后,多尔衮同意让已经当了8年质子的朝鲜世子和凤林大君返回朝鲜。这其中昭显世子是先放回去的,过了几个月之后,多尔衮才放回凤林大君。

  根据朝鲜本国的史料记载,昭显世子在满清都城做质子的这8年,中途有几次被放回朝鲜探亲。

  在最初一两次探亲时,史料都有记载仁祖国王与世子抱头痛哭,思念非常的描述。但后几次朝鲜世子回国,朝鲜国王仁祖,明显表现得非常冷淡。

  仁祖态度的变化,源于昭显世子跟随清军征战八年后,有明显“清为正统”的倾向。

  昭显世子在多尔衮身边当质子时,已经25岁,八年见过太多清军的屠戮和征服,已经是很务实的政治人物。

  但是仁祖在朝鲜国内非外交场合一直沿用大明崇桢年号,甚至因外交国书被迫使用满清年号而“西向中原哭拜”,可见心中“明为正统”的观念非常强,是不能容忍继承人“叛明降清”的。

  结果昭显世子回国几个月,就突然“重病暴毙”了,朝鲜《仁祖实录》直接记载:“举体尽黑,七窍皆出鲜血”,这几乎是在正史里公开写|毒杀了。

  虽然并没有仁祖毒杀世子的铁证,不过他在一年后赐死世子妃姜氏,将世子三个未成年儿子全部发配最边远的济州岛,都从侧面佐证“父子矛盾极深”。

  古代皇帝的庙号通常都是比较靠谱的,能得到“仁祖”的庙号,证明他就算没有开疆拓土等功绩,平时待人肯定是不错的。

  可见“明清谁正统”的争论,让号称“仁祖”的人,都得毒杀亲子了。

  当年昭显世子去世后,立谁接替世子,在朝鲜国内爆发争议。

  朝鲜既然尊明,那也应该延用“嫡长子继承制”,在嫡长子去世后,应该立嫡长孙。

  不过仁祖拒绝立长孙,而是坚持让刚回国的凤林大君李淏接任世子,几年后继承王位,就成为了朝鲜孝宗。

  前面说过,国王的“庙号”一般靠谱,能叫“孝宗”的,虽然没有开疆拓土之功,但对“先帝的政治路线”,一般都是继续贯彻的。

  在尊明为正统,强力反清方面,朝鲜孝宗执念远超父亲。

  提到满清入关称帝,朝鲜孝宗对亲近臣子说:“胡无百年之运,胡虏有必亡之势”很难想象,这是朝鲜国主说的。

  并且在继承朝鲜国王王位后,孝宗长期备战,立志建设“十万炮兵”北征,他还坚信“中原豪杰义士必会响应”?。

  朝鲜孝宗曾经多次派使者联络郑成功以及广西的南明政权,协调联合“反清复明”。

  可惜朝鲜国力有限,直到孝宗去世,他的“反清复明”联军依旧没能组建成功。

  1659年,继位十年的朝鲜孝宗去世,留下 ?“我愿长驱百万兵,秋风雄阵九连城”诗句的他,最终没能等到联军伐清的契机。

  三年后,与朝鲜孝宗多次使臣联络,联军反清的郑成功,刚攻占台湾建立稳定基业后,也去世了。

  同样是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在昆明,南明政权正式终结。

  读了朝鲜孝宗的史料,不禁感慨异国国主,居然是最坚定的“反清复明者”。

  外国人都爱到这程度了,这样的国,你我又如何不爱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2 19:39 , Processed in 0.2032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