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26|回复: 0

张湧:这些人的不良征信将被清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30 22: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伙伴们,大家好!

  2025年10月27日,央行行长宣布,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措施。

  具体措施为:对于自新冠疫情以来,因特定原因产生违约但已全额偿还贷款的个人,其在征信系统中的相关违约信息将不再予以展示。

  计划在履行相关程序并完成技术准备后,于明年初正式执行。

  有专家认为,这项措施实施后,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将重新获得信贷资格。

  01

  此次“个人信用救济”的对象,并不是所有存在信用污点的个人;

  而是主要面向在2020—2022年间,因受新冠疫情的不可抗力影响而发生债务逾期的个人。

  这些人群的特点是,因为“外部环境因素”,而不是“主观恶意”或“财务不端行为”,导致的违约。

  这里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疫情导致的收入锐减、失业或经营困难等,导致其无法偿还欠款。

  尽管他们在事后已经全额偿还了欠款,但征信系统中的不良记录依然会保留5年,持续影响着他们后续的金融活动,如申请贷款、信用卡等。

  当然,违约的金额要在“一定的金额以下”,而且必须是“已归还贷款”状态。

  符合上面这些条件的话,征信系统不予展示相关违约信息。

  02

  根据现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

  也就是说,哪怕你还清了欠款,征信记录还要再保留5年。

  这一规定在常规情况下是合理且必要的,因为它能够约束借款人的行为,提高违约成本。

  然而,在面对疫情这类“不可抗力”事件时,该规定也显现出一些局限性。

  这5年的惩戒期相当漫长,会持续影响他们的金融生活,他们很难申请新的信贷,甚至可能影响到就业和租房等非金融领域的活动。

  03

  “一次性”的意思是,这不是一个常设的手段,仅仅针对疫情这一次偶发事件,并非建立了一个常态化的信用修复通道。

  对于其他事件造成的信用违约,并不在“赦免”之列;

  这一措施类似一次“特赦”,通常用于解决特殊事件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次信用救济,并不代表我国的信用约束制度有所放宽,以免被人利用,避免日后出现更多恶意拖欠、逾期行为。

  其实早在2020年2月,多部门就为了应对疫情,提出要对因防控、隔离等原因造成的未能及时还款的情况,做好认定,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

  但是在具体的执行阶段,金融部门在合规和风控的压力下,一般倾向于收紧信贷尺度,对不良记录的使用较为保守。

  这次的信用救济措施,也是全国统一口径,一次性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04

  放开这些人的信用限制,其实也呼应了当下提振消费的大方向。

  2023年以来,我国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约8亿人次,上千万人存在不良记录。

  5年的不良记录,会限制相当一批有能力消费却被金融机构“拉黑”的人群。

  这些人有强烈的修复征信的渴望,这也催生了市场上一些以“删除不良记录”“修复征信”为幌子的骗局。

  当前的大方向,是鼓励有能力的群体适当贷款消费。

  个人信用状况与消费能力密切相关,许多大额消费,如买房、买车、装修、大额家电和电子产品等,都离不开信贷的支持。

  对于那些因疫情导致信用记录受损的个人而言,即使他们的财务状况已经好转,不良信用记录依然会限制他们获取新的贷款,压抑消费需求。

  扩充了消费信贷市场的有效客户群体,对商业银行而言无疑是乐见其成的。

  这次“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体现了信用体系的温度和包容性,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

  说明我国的信用体系,正在从单一的“惩戒”导向,向“惩戒与修复并重”的更加成熟和人性化的模式演进。

  这么做也能增强大家对当前信用体系的认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8 19:06 , Processed in 0.1250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