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9|回复: 0

肖仲华:国有“三资”的“三化”改革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6 21: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有“三资”是指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国有资金,“三化”则是指国有“三资”的“资产化、证券化、杠杆化”。

  2023年,湖南省率先推出国有资产的“三化”改革。2025年10月,湖北省在湖南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国有“三资”的“三化”改革。

  如何理解国有“三资”的“三化”改革,网上出现了各种声音。有些人把此次改革与当年的国企改制相提并论,担忧所谓国资流失问题。

  国有“三资”规模庞大,如何盘活是一个大课题。从曾经的国企改制(市场化和私有化)到历次国企公司化和现代化治理改革,到如今提出对“三资”进行“三化”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历程。三十多年的改革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应该说,“三资”“三化”正是三十多年经验与教训的结晶,是水到渠成的应然和必然之举。

  对“三资”进行“三化”改革,核心目标是将低效和无效的“沉睡”国资变为“流动的活水”,给当前的经济注入活力。资产化、证券化与杠杆化,作为现代金融工具的核心组合,正是盘活国有资产、资源、资金,实现其价值最大化不可或缺的三部曲。这三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激活国资生命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01

  资产化:实现从“物理形态”到“价值形态”的跃升

  资产化是盘活国有“三资”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前提。它指的是将那些未被市场准确识别和计量的国有资产、资源、资金以及相应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通过确权、评估、登记等手段,转化为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价值衡量和交易的标准化资本。

  其意义至少有三点:

  一是明晰产权与价值发现。大量国有资产,如自然资源、行政事业单位的房产与设备、特许经营权等,长期处于“账实不符”或“价值模糊”的状态。资产化通过专业的评估和登记,明确“谁拥有什么、价值多少”,使其从模糊的“资源”转变为清晰的“资产”,为后续的流动和增值奠定基础。

  二是将国资从“沉睡”中唤醒。一座闲置的厂房、一段高速公路的收费权,若不进行资产化处理,就仅仅是物理存在,无法创造新的价值。一旦将其确认为可运营的资本,就为通过租赁、转让、入股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提升运营效率打开了大门。

  三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只有实现了资产化,才能科学建立国有资产的资产负债表,实现对资产回报率、保值增值率的精准考核,从而倒逼管理机构从“管事”向“管资本”转变,提升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

  可以说,没有资产化,国有资产就如同散落的珍珠,无法被有效串联和利用,甚至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02

  证券化:搭建从“固化资产”到“流动资本”的关键桥梁

  证券化是在资产化的基础上,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化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和流通的市场化过程。

  其核心价值也至少有三点:

  一是实现资本流动,回收巨额资金。许多国有资产(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巨额资本被长期固化。通过证券(如股票和债券)、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证券化工具,可以将这些“重资产”的未来收益提前变现,迅速回收资金用于新的投资建设,形成“投资-建设-盘活-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二是分散和转移风险。将基础资产的风险(如收益波动风险)从原始权益人(国有企业)剥离,通过证券化产品分散给市场上众多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从而优化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降低其整体债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是引入市场约束,提升治理水平。国有资产一旦证券化并上市交易,就必须接受来自投资者、监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的严格监督。这种市场化的外部压力,将强制要求发行主体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财务管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从根本上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证券化如同为国有资产安装了“资本翅膀”,使其从静止的、封闭的状态,飞向动态的、开放的资本市场。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资产增值的过程,比如两级市场上市。

  03

  杠杆化:从“存量资本”到“倍增效应”的战略支点

  杠杆化是指在资产化和证券化基础上,利用国有资本作为“支点”,通过基金投资、股权投资、担保增信等方式,撬动更多倍数级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国家战略项目的投资与运营。

  其战略意义至少有三点:

  一是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在财政资源有限的约束下,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及上市等杠杆化工具,以少量国有资本引导大量社会资本流向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

  二是优化资本布局与产业结构。杠杆化使国有资本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从直接经营具体项目转向通过基金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布局。这显然有助于国有资本从传统过剩产能领域退出,更多地投向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于国家产业升级的宏观目标。

  三是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公私共赢。国有资本通过杠杆化与社会资本深度融合,不仅为后者提供了投资渠道和信用背书,也引入了其灵活的市场机制和高效的管理经验,实现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合作共赢。

  杠杆化赋予了国有资本“指挥官”和“催化剂”的角色,使其不再是孤军奋战的“运动员”,而是调动和整合全社会资源的“战略家”。

  04

  三位一体,协同发力

  资产化、证券化、杠杆化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资产化是“基础”,它将混沌的资源变为清晰的资本,解决“是什么、值多少”的问题。

  证券化是“通道”,它将固化的资产变为流动的资本,解决“如何变现、如何流动”的问题。

  杠杆化是“跃升”,它将存量的资本变为具有乘数效应的活性资本,解决“如何放大、如何引导”的问题。

  推动国有“三资”的“三化”改革,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产权革命、金融革命和管理革命。它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务实之举,更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之策。走好这条路,就能让庞大的国有资本真正“活”起来、“强”起来,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发挥出激活国资也激活社会资本的关键作用。

  05

  “三化”改革到底新在何处

  “三化”是新提法,但并不是什么新举措。从本质上讲,只要国企上市就必然是“三化”。资产化才能估值,证券化才能价值兑现或实现,而证券化上市本就是杠杆化。

  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很多,比如最典型的案例有中航成飞、中航沈飞、中航西飞等军工企业。原有的国资经过资产化估值后,再证券化上市,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国资立马巨幅升值。上市后,国资虽然可能只占上市企业很小一部分股权,但能够吸纳远远大于原有国资价值N多倍的社会资本投入,企业的实力一下子跃升了N个台阶。

  国企改革大致经历过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国企改制以及国企的责权利逐渐明晰,这个阶段的主要使命是“市场化”;第二个阶段是国企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对国企实施现代化治理改革,经历了从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建设到现代化的产权制度建设;第三个阶段是做强国企阶段,主要是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的“三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如果说过去的“三化”着眼于“做强做大”,如今的“三化”则是强调“做活”,着眼于资产价值的运转、流动、兑现与增值。

  “三资”也不同于过去只强调国企。国企固然也有三资,但除了国企之外的事业单位、地方政府也有“三资”。很显然,“三资”(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国有资金)将改革的范围扩大了。

  06

  “三化”会否导致国资流失?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三化”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即国资的资产化过程。资产化就是对资产进行确权、估值、登记的过程。如今是大数据时代,完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国资评估过程的全流程监控,应该不太可能出现曾经的国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资产流失情况。

  当然,国资评估也要客观公正,不能为了国资不流失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国资估值过高很可能会吸引不了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证券化过程中是不可能出现国资流失的,只会大幅增值。中国证券市场的两级市场机制确保了这一点,此乃常识。

  杠杆化其实是证券化的必然结果,只会吸引社会资本围绕国资转,是国资在“四两拨千斤”,不是相反。所以,这个过程也不存在国资流失的问题。

  总之,时代的巨轮已经碾过了曾经的过往,昔日的国资流失情况在新的“三化”改革中不太可能再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8 19:07 , Processed in 0.2969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