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7|回复: 0

陶然:不要再用“千金买马骨”评价杨振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1 21: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杨振宁先生以103岁高龄仙逝,引起全网极大关注。

  其实一直以来,杨先生都是舆论焦点,除了他对物理学开创性的成就,与他相关的历史、社会、人文话题众多,都让人们津津乐道。

  陶叔印象里,第一次出现对杨先生的全民热议是在2004年,那年也是陶叔研究生毕业刚进入单位工作。

  某天突然办公室的人都显得异常兴奋,一问才知道是杨振宁再婚的消息,“82岁娶28岁”造成的心灵冲击,就算发生在现在也是相当炸裂。

  后来有人从前后夫人容貌相似的角度,试图说明杨先生情感的专注程度。

  但陶叔对此不以为然,这种说法不仅是对后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杨先生个人魅力的怀疑,透露出强烈的世俗偏见。

  以杨先生的贡献,在物理史上跻身前十之列,称之为英雄豪杰并不过誉。

  美女爱英雄,天经地义!

  富豪权贵、纨绔子弟身边总是莺莺燕燕,世人对此习以为常。

  杨先生的黄昏恋反而更显得珍贵,即使已是耄耋之年,智慧的光芒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大长了理工学人们的志气。

  02

  对于杨先生的另一大争议,则是说“祖国困难时,他在美国享福;发展好了,他回来养老”。

  在他们的揣测中,杨先生的价值不过是“千金买马骨”,通过对他的优待,吸引更多人的回流。

  这种论调非常流行,却是相当荒谬。

  首先,杨振宁留在国外的那些年,对中国科技的贡献远比回国更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最缺的是能搞工业建设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家,搞导弹、炼钢都不是他的强项。

  当时国内连基本的科研条件都不具备,他要是回来顶多去大学教书,反而浪费了顶尖的科研才华。

  留在美国的他,不仅拿下诺贝尔奖站到了科学最前沿,更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为国内培养人才。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正是受他感召,2004年辞去普林斯顿教职回国创办清华“姚班”,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领域的顶尖人才。

  如果说新中国科技是一栋大楼,杨先生或许没参与打地基,但在大楼向上攀升的关键阶段,他的支撑作用无可替代。

  其次,杨振宁接替了钱学森的战略科学家地位。

  科学研究在个人层面是天赋与努力,但在国家层面拼的是资源分配和战略眼光。

  钱老在世时,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总设计师”;他去世后,杨振宁当之无愧地扛起了这面大旗。

  前几年关于投资几千亿建超大型对撞机的争论,正是杨先生的反对意见一锤定音,避免了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只是他参与重大决策中少数被公众知晓的案例。

  更为重要的是,杨先生在90年代初,就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表达了充分信心。

  他在香港发表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演讲中说:

  “我个人认为,以下的几个长远的因素是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有辉煌的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个是需要有聪明的年轻人,有头脑做科学研究;

  第二是需要有重视纪律、重视忍耐心、重视勤奋的社会传统;第三要有决心;第四要有经济条件。我认为这四项在21世纪中国都会具备的……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并没有阻挡中国20世纪科技的蓬勃发展。为什么?

  因为科技的发展所需要的原来很简单,只是我刚才所讲的四个条件,只要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的支持,中国在20世纪里有前三者,到了21世纪我认为将四者具备,所以我对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

  作为真正的科学家,杨先生看到的宏观社会异常清晰,各个条件具备,输入公式必定出现结果。

  什么叫唯物主义辩证法?

  这就是。

  每年到十月份,我们总要被“美国日本又得诺贝尔奖”的论调PUA,很多人对中国科技发展充满焦虑。

  而杨先生早已用严谨逻辑,给出了乐观答案。这种超越时代的清醒认知,以及知行合一坚决回国所体现出的宝贵,又岂是“马骨”所能概括得了的?

  03

  杨先生的离去,迫使我们思考一个更宏大的命题:

  如何对待海外人才的回归?

  长期以来,“二流人才建国论”若隐若现:从黄埔军校到留学潮,似乎总是“次优选择”成就了这片土地。

  但历史幽默地证明:许多留在国内的“普通人才”终成大器,而部分远走他乡的“天之骄子”反而平庸。

  这种反差,正在推动新的人才回流潮。

  其中也包括某些当年态度绝决的典型人物,比如说过“我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回国”的数学家。

  对待这些人,社会上难免出现“谁赢帮谁”“机会主义”“精致利己”等诸多指责。

  这些说法有道理吗?

  有道理,但是格局小了。

  必须要认识到所谓“聪明人”,本来就是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群体。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看清形势,也往往更趋向于趋利避害,让个人利益更大化。

  聪明人更自私,并不是刻板印象,而是人性现实的总结。

  既聪明又无私,像教员、钱老那样“圣人”,终究是凤毛麟角,追求与境界都是高山仰止,却无法推而广之成为普遍的要求。

  如今中国正从“追赶型发展”向“引领型发展”转型,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顶尖人才。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人才管理中的问题:

  既要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包容人性弱点用其所长;也要严惩学术腐败与造假、整治科研圈欺压学生等乱象——这些制度环境的优化,才是留住人才的沃土。

  04

  在这个十月,公布了新一轮诺贝尔奖的名单,宣布了一名学术贪官的落马,又在中美贸易战升级的背景下,送走了一位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

  这些事件集合在一起,意味着结束,也意味着开始,更意味着处于剧烈变化之中的世界将要去往的某个确定的方向。

  科学就是让人们在混沌中寻找秩序,杨先生曾经给过许多启发,今后需要我们带着他留下的思考,独立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2 20:14 , Processed in 0.0781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