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1|回复: 0

戎评:噩耗!杨振宁与世长辞,他一生有多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9 09: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戎评谨以此文缅怀归根的世纪伟人杨振宁先生

  从清华园到诺贝尔奖台,一位世纪科学界伟人的初心与回归。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走完了他跨越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从战火纷飞的中国到世界科学的巅峰,最终落叶归根,杨振宁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的完美融合。

  一,科学巅峰的华人骄傲

  杨振宁先生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贡献,足以让他跻身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巨人之列。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

  这一理论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起初,这一理论因“规范场的质量问题”而被视为纯粹的数学美学。

  直到20年后,英国物理学家格拉肖、温伯格与萨拉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电弱统一理论,并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奖。

  再往后,量子色动力学与标准模型的建立,都以杨-米尔斯规范对称性为基石。

  杨振宁本人后来评价说:“我只是种下了一棵树,后来人让它长成了森林。”

  “宇称不守恒定律” 是杨振宁另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

  他们的工作不仅动摇了物理学的根基,更开启了“对称性与守恒律”研究的新纪元。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通过钴-60核β衰变实验验证了他们的预测。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动情地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

  “杨-巴克斯特方程” 是杨振宁在统计物理与数学物理交界领域的又一重大贡献。

  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

  如今,从量子信息的“拓扑量子比特”,到弦论与代数几何中的“对称变换群”,都能看到杨-巴克斯特方程的影子。

  二,早期爱国情怀的萌芽

  杨振宁的家国情怀,早在清华园和西南联大时期就已深深植根。

  1929年,杨振宁随父亲杨武之来到清华园。

  在清华园西院11号,童年杨振宁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时光。

  他曾在回忆中说:“在我的记忆里头,清华园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暑假,杨武之都请了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丁则良给杨振宁讲授《孟子》。

  每天两小时,杨振宁跟随丁则良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中,为日后取得辉煌的科学成就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

  三,架设中美学术桥梁

  尽管身在海外,杨振宁始终未忘父亲“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

  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杨振宁毅然成为首位回新中国访问的旅美知名学者。

  这次访问掀起了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杨振宁曾回忆道:“50年前,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新中国,这个访问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因为使得我对新中国第一次有了一点点认识,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我的人生轨迹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第一次回国访问期间,他特意看望了挚友邓稼先。

  临别时,邓稼先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很多年后,杨振宁说:“最近我又将这封信仔细看了,我觉得今天,50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杨振宁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

  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为国家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杨振宁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精心谋划者。

  1973年,杨振宁在第四次来华访问期间,拜会了毛主席。

  在周恩来总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杨振宁。

  杨振宁回忆道:“毛主席的兴趣非常广泛,那次一个半钟头的见面,从哲学到物理学,到怎么样做研究,都是我们谈的话题。”

  在20世纪70年代,杨振宁曾向周恩来总理建议,中国在教育科研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是很好的,这也是必需的,但是目前中国理工科大学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应引起重视。

  此后数十年,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

  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

  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相继成立。

  五,落叶归根,奉献清华

  2003年12月,81岁的杨振宁由纽约石溪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

  他将住所取名为“归根居”,并写下诗句“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这并不是简单的叶落归根,而是他将晚年心血全部奉献给祖国科教事业的开始。

  1996年,杨振宁接到清华大学的邀请,协助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杨振宁说:“我小时候在清华园长大的,这个要求我当然必须答应。”

  1997年6月2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在聘任仪式上,他动情地说:“我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对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我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尤其是使清华大学的理科重新建立起来。”

  为解决经费问题,他东驰西骋、多方游说,在香港注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有限公司”,在美国成立“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以基金会的形式为中心募集更多资金,并带头捐出自己的全部工资。

  在他的力邀下,林家翘、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张首晟……一位位世界级科学家加盟清华高等研究院,使其迅速成为学术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

  2004年9月,82岁的杨振宁站上清华第六教学楼的讲台,为100多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

  整整一学期,他每周都会出现在教室,一个半小时的课程,讲知识、讲方法、讲历史,从头讲到尾。

  据统计,多年来杨振宁和翁帆女士向清华捐赠的钱款,总数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

  他没有向清华索取什么,但是他几乎是倾其所有地奉献给了清华。

  六,恢复中国国籍,完成生命之圆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在谈到这个决定时,他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而是他一生家国情怀的必然归宿。

  2017年,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于94岁高龄选择“回归”,他曾表示:“我父亲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这一回归,是对自己生命轨迹的最终完成。

  2021年,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颁奖辞写道:“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在百岁寿辰上,杨振宁曾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邓稼先,并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讲话。

  他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合了你这个‘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会满意。”

  杨振宁曾自喻:“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圆。” 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落叶归根。

  这位物理巨匠的逝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他留下的科学遗产与家国情怀,将继续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他坚守一生的治学态度与人生态度,也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2 19:55 , Processed in 0.2031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