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11|回复: 0

燕梳楼:这次车祸不能怪小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5 22: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米又出事了,这次是SU7 Ultra。

  凌晨3点的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SU7 Ultra像喝醉的野马,以150码的S形轨迹一头撞向绿化带,火光腾空而起,31岁的司机邓某被活活烧死在车里。

  根据媒体发布的现场视频,两名路人隔着车窗嘶吼、踹门、砸玻璃,甚至手都砸出血来,但隐藏式门把手纹丝不动。待明火扑灭,最后消防员切割才救出司机,但已经不幸遇难。

  这段视频成为舆论抨击小米汽车锁人、隐藏式门把手成杀人凶手的主要证据,并以多个延伸话题冲上热搜,受此影响小米股价大跌6%,一天蒸发700亿港币,雷军微博也因此沦陷。

  但我翻完警方通报、行车记录仪、目击者视频,以及十几页技术资料,我只想说大家骂错人了,这次真不怪小米。司机不仅涉嫌酒驾,更是在3公里内连续变道12次,最高时速达到154km/h。

  换成任何品牌——特斯拉、奔驰宝马结果都一样。可为什么当事故车辆是小米SU7时,舆论却开始模糊焦点?那些将矛头直指小米汽车质量的人,可曾想过:是谁手握方向盘?谁才是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所以这起事件酒驾+超速才是原罪。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难道不是常识吗?据知情人透露说,司机在酒后走路都不稳了,但拒绝代驾,最终酿成惨祸。虽然我对此抱以同情,但我认为这并不能成为公众抨击小米的理由。

  大家不要误会,我从来都不是米粉,对雷军也不感冒,我只是尊重事实,反对被情绪挟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交通法规不因车辆品牌而异。认定酒驾超速者的责任,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守。

  “门把手打不开”是此轮舆论聚焦的火力焦点。南方都市报报道称,多名路人下车救援,用扳手砸开车窗后,把手伸进去也没有打开车门。舆论据此推测小米半机械式门把手可能有名无实。但我认为紧急情况下门打不开,。撞击后打不开,可能有三种情形:

  车体变形,门闩卡死;整车12V小电瓶被撞掉线,电控解锁失效;司机醉酒,可能已失去意识,无法从内侧扳应急拉环。一句话:100多码正面撞击,油车也会皱成纸,别说开门,连门在哪都得找一会。

  公开数据显示,60km/h正面偏置碰撞,车门解锁成功率隐藏式比传统低18%。但超过100km/h,差异趋近于零。物理规律面前,油车电车都是平等的。

  将矛头指向隐藏式门把手,是公众对于电车安全的情绪释放,但这背后还需要技术与法律的双重验证。

  我见过宝马撞成废铁打不开门,见过奔驰严重变形乘客被困。这不是电动车特有的问题,也不是小米汽车的独有缺陷,而是整个汽车行业在极端碰撞情况下共同面临的挑战。

  退一步讲,即便门能顺利打开,在后续我们将要讨论的瞬间起火面前,生还几率又有多大?真正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撞完3秒就起火。

  锂电池包像一块压缩的能量块,隔膜被撕裂,正负极短路,电解液(有机溶剂)瞬间气化,温度从0到600℃只需几秒钟。SU7虽然用了14层物理防护、电芯倒置、防弹涂层,能扛子弹、扛10吨碾压,但扛不住154km/h的剪切力。

  撞击点恰好位于前排座椅下方,电池包侧壁被绿化钢栏像开罐头一样撕开,单电芯热失控→导热片→多米诺骨牌,15秒内烧到驾驶舱。就算门能打开,司机也已在火海里失去意识。

  这不是小米的独家漏洞,而是所有三元锂电池的物理极限。

  看看数据: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火灾事故率万分之0.96,燃油车万分之1.5;但电车一旦起火,致死率比油车高2.3倍,因为逃生窗口平均只有30秒。

  所以我们更应该讨论“电车是否更容易自燃”,而是“自燃后更难活”。

  怎么破?行业已经在动。小米YU7申报图显示,电池包整体后移15cm,前排座椅下方留空,形成“防火墙”。

  蔚来ET9把电池做成“底盘腰带”,前后各留1米吸能仓;极氪009用上“电芯冷却+云母板+气凝胶”三明治,热失控后只冒烟不起火;最激进的是沃尔沃EX90,直接上马固态电池,穿刺后表面温度不到80℃,烧不起来。

  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电池瞬间自燃的问题。现有液态锂电池+前舱布局,就是无法兼顾154km/h正面剪切。

  这不是小米的锅,是整个行业还没跨过的技术槛。

  回到这起事故本身,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批评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情绪不能代替理性。

  小米作为造车新势力,自然应当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严格检验。但检验的标准应当是客观的、公正的,而非基于偏见或人云亦云。

  在官方调查结果出炉前,就让企业背负“杀人凶手”的骂名,让企业家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这种舆论审判既不公平,也不健康。

  对待创新,我们既需要审慎的监督,也需要包容的空间。一棒子打死,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更可能扼杀行业的创新活力。

  而对于小米,对于雷军,对于所有在创新道路上艰难前行的中国企业,我们不妨多一些理性,多一点耐心。

  再强调一句,我不是米粉,我只是讨厌情绪裹挟真相。154km/h+醉驾+城市干道,神仙也拉不回来。

  再好的技术也挡不住作死的心。当然,小米也不是不能骂,但要骂的有理有据有建设。

  这次你可以骂小米,下次酒驾+超速,就不会着火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22 19:56 , Processed in 0.0781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