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1|回复: 0

格兰:突发利空?!A股大涨能延续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0 13: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来看个震惊AI圈的大消息。

  昨天英格兰银行发布的最新金融政策纪要里,毫不客气地指出当前市场的巨大风险,核心就两个词,AI和回调。

  这句话分量很重。

  它标志着AI泡沫这个话题,已经从分析师的谈资,正式升级为顶级监管机构认证的系统性风险。

  英格兰银行为什么这么笃定AI风险加剧呢?

  原因来自于两个紧密相连的观察。

  一方面是估值太贵。英格兰银行说的很明确,很多股票,特别是那些搞AI的科技公司,股价已经有些高得离谱了。

  现在的价格不仅是计入了今年的增长,甚至把未来好几年最理想的情况,都提前兑现了。这种建立在完美预期上的股价,本身抗风险能力极弱,不禁让人联想到2000年那会儿的互联网泡沫。

  另一方面是筹码过于集中。这个问题更要命。整个美股市场的涨跌,基本被英伟达、微软等几家科技巨头主导。这意味着,整个市场都和这几家公司、以及AI这一个主题,深度捆绑,这让估值风险放大了好几倍。

  一旦这里面出现任何问题,哪怕是行业里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连锁反应。

  关联到底有多密切呢?

  看这张图就明白了。

  到底什么会刺破AI泡沫呢?英格兰银行给出了三种可能性。

  最现实的是进展太慢。

  现在的高估值,建立在AI技术和商业应用会指数级增长的预期上。如果AI的赚钱能力让人失望了,后果就会非常麻烦。

  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项研究,得出的结果是95%的企业在生成式AI的投资回报是零。如果一直维持这样的回报水平,市场对AI商业前景的信心,可能随时动摇。

  最理性的是受到硬约束。

  资本市场再怎么狂热,最终也要回到真实物理世界。训练AI大模型需要的电力、高质量数据、关键芯片供应,都是当下无法快速解决的瓶颈。

  最让人不安的是创新。

  科技行业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如果突然出现某种新技术、新发明,颠覆掉当前以GPU为核心的技术路线,那么像英伟达这样的巨头地位就会直接受到威胁,技术路径转变也会让建立在现有格局上的估值体系瞬间崩塌。

  说到底,英格兰银行还是更愿意关心实打实的进展,靠故事撑起来的市值,一旦逻辑讲不通了,崩塌溃散就是一瞬间的事。

  对于A股市场有什么影响呢?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风险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进来。

  如果AI出现泡沫风险,那一定不只有老美一个国家受到冲击。这样看来,我们的国产替代更值得高看一眼。

  我知道很多同学一定联想到午后跳水的中芯了,实际上,中芯的下跌和英格兰银行没多大关系。

  准确来说,今天的高位跳水,是风控规则引起的。

  直接原因是多家券商几乎同一时间,将中芯的融资融券折算率从0.7直接下调为0。

  为什么这个动作杀伤力这么大呢?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成股票在融资账户里的抵押价值没有了。

  如果折算率是0.7,则表示投资者持有的中芯股票,可以用7成市值的价格向券商担保借钱。这个比例突然变成0,就表示中芯的股票在券商眼里没有任何价值了。

  对于那些加了杠杆的投资者来说,就意味着账户里担保品价值急剧缩水,维持担保比例瞬间跌破警戒线。

  这个时候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追加资金,要么被迫卖出股票。

  当强制平仓开始,大量卖盘涌出,瞬间形成价格负循环,不管是港股还是A股相关联的公司,全部受到影响。

  相当于券商突然宣布投资者压在牌桌上的筹码不算数了,那些加了杠杆上桌的投资者只能被迫离场,最终引发踩踏。

  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新规定,早在2016年,交易所就已经颁布静态市盈率超过300倍或为负数的股票,折算率应下调为0的规定,今天券商们只不过是统一执行了这个风控规则罢了。

  网上有人做了总结,调整的个股都在这了。

  这样分析下来,至少说明中芯并不是基本面出了问题,更多的是风控突然收紧,由去杠杆引发的共振。

  股价涨多了调一调,不难理解。

  从交易角度看,风控扰动只是短期的,对正常非融资交易的投资者来说,可以正常交易,完全不受影响。可对于融资交易的投资者来说,最大的限制在于没法用这些股票抵押上杠杆了。

  如果后续静态市盈率回落至300倍以下,折算率通常可以恢复,届时融资限制将会解开。

  中长期角度看,我们更应该持续跟踪南向资金的流入情况以及下月初的财报时间窗口。

  资金和业绩,是当下市场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考量。

  更深一层看,这后面可能存在处于长远规划的监管意图。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现在市场把所有对科技的乐观预期,都透支在少数几只龙头股上,把估值炒上天,那么后面大量的科技独角兽IPO怎么办?

  新股上市如果定价过高,很有可能上市就是最高点,伤害到市场整体信心。但倘若科技泡沫提前破裂,情绪由热转冷,后面的IPO上市又会变得艰难。

  因此,适当为市场降温,避免提前透支未来成长空间,是一个更高维度的战略考量。

  A股市场需要慢牛、长牛,需要确保资金活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真正需要支持的科技企业。

  回到市场,今天是国庆假期回来的第一个交易日,指数大涨51点,成交额放量到2.65万亿,3115只个股上涨,科创指数涨幅更是接近3%,喜迎开门红。

  离我们4000点的第二目标位,又进一步。

  除了节前聊过的可控核聚变、风电等方向外,存力版块表现突出。

  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说的很清楚了。

  存储行业正在进入一个超级周期。

  之前对于存储芯片的需求,大多看的是手机、PC。现在对存储芯片的需求,大部分都来自于AI。

  国际存储芯片巨头三星、海力士,每月要向OpenAI提供90万片HBM存储芯片。这个供应量是现在全球HBM一年产能的两倍多,一个客户的需求就远超全球产能。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AI发展重心从训练转向推理。

  过去几年,AI模型以训练为主,数据需求不大。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模型转向推理优化和应用生态铺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AI推理不再是简单的计算,还需要从海量数据中进行实时检索、关联,分析复杂过程。这便会导致Token消耗量指数级增长。

  打个简单的比方,过去的文本大模型,一次交互生成的数据不过几KB,但现在,AI生成一张图片至少需要1-2MB,如果是最新推出的Sora2生成一段视频,则是50MB起步。这种从文字到多模态的跃迁,使得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进而对硬盘的需求,可能是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提升。

  圈里很多人担心,A股的存储公司AI业务少,会不会跟不上?

  这个想法不全对。

  一来是存储价格联动性很强,主流的大宗存储涨价,国内厂商主营的利基型存储也会跟着涨价,而且涨幅一点也不差。

  二来是海外大厂正在把重心转向服务器市场,会逐渐从消费市场退出。比如手机和PC端的嵌入式存储,就给我们腾出来将近3成存储市场的比例。

  存力,或许能继续给我们带来惊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18 05:26 , Processed in 0.0781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