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07|回复: 0

虚声:毛泽东世界里的林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30 13: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凡历史上的名将,没有善终者,总是能引发巨大争议。诸如汉时韩信,明时蓝玉,清时年羹尧。林彪也是一样,因为晚年出逃(也有人认为是被动的)而留下重重迷雾。

  第一代开国功勋中,作为领袖的毛泽东和其他将帅的关系各不相同。他和朱德,更多是同志兼合作者的关系;他与彭德怀、徐向前、陈毅的关系有些微妙,中间颇有争议;他与罗荣桓的关系相对更为纯粹;他和林彪的关系,最为特殊。

  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抛开领导与下属、开国领袖与统帅这些传统关系,至少还有三个维度:战友、亲人、传人。

  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战友的痕迹很浓。

  从性格上来看,林彪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朋友。或者确切来说,林彪一辈子就没怎么交过朋友,但这不代表他不会表达自己。那个时代虽然将星云集,但能同时获得蒋介石与毛泽东青睐的,也只有蒋先云、林彪等为数不多的天才精英。他很懂得用自己的方式获取领导的重视。

  当初在黄埔军校,蒋介石让四期学员总结惠州之战的经验,林彪默默画出战场地形图,从而获得了蒋介石的重视,蒋介石甚至还想着北伐之后启用林彪。

  毛泽东在井冈山第一次遇见林彪,就断定他可堪大用。那是1928年5月4号,朱毛井冈山握手后的第六天,红军在砻溪河西的沙滩上召开会师庆祝大会。林彪得知毛泽东前来视察的消息后,一改惜字如金的习惯,滔滔不绝第夸赞起毛委员:“……毛委员马上要来看我们,毛委员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们红军的重要领导。我们马上要见到毛委员了,请大家把武器擦一擦,衣服整一整,使毛委员对我们部队有个好印象。”

  “毛委员曾说过,我们这支队伍,虽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队伍,但不管是这个军阀,还是那个土匪,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地盘,就有一块天下,我们红军也有枪,也能坐天下。”

  毛泽东看到一个基层军官能如此向士兵介绍自己,甚感欣慰,便拉着林彪的手说:“你的话讲得很好啊!”

  林彪立马行个军礼:“报告毛委员,我叫林彪。”

  这事说明,林彪不仅在军事上有韩信之才,同时也具备韩信没有的敏锐的政治嗅觉。一代名将和历史巨人就这么相互吸引了。他们似乎一眼便看到了对方身上的耀眼光芒。很多影响历史的人物,都是有光的。越早看到其身上光亮之人,获益越大。普通人往往后知后觉。

  或者说林彪那个级别的价值,只有毛泽东才能看清楚(蒋介石能看到一部分)。

  当初刘邦得了韩信,便给予信任和支持,让其大放异彩。毛泽东对林彪的支持,至少不下于刘邦对韩信。井冈山会师不久,红二十八团团长王尔卓(当时的地位排在毛、朱、陈之后)意外牺牲,毛泽东立刻推荐林彪顶上。为了给林彪配搭档,毛泽东也是伤透了脑筋。最初毛泽东让秋收起义跟着自己的何挺颖搭档林彪,结果林不买账(后何挺颖受伤牺牲);后来又让谢唯俊(当时和邓小平齐名的毛派)去,也搞不好。最后还是罗荣桓去了,才让林彪满意。

  正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林彪的军事生涯发生了质变:从职业军人蜕变为名将。当然林彪也给予了毛泽东足够的回报。苏区时的反围剿战争,长征时血战湘江,八路军时代的平型关大捷,都是林彪天才的杰作。这一桩桩一件件,堪称名将和雄主相互成就的典范。

  国共决战最重要的东北战场,毛泽东又交给了林彪。当时林彪在平型关战役受伤之后便远离战场多年,是毛泽东力排众议,将那份充满荣耀的担子给了林彪。正是毛泽东的支持,奠定了林彪在军事史上的地位。

  这种关系,与其说上下级,更像战友情,彼此吸引,相互依靠,相互成全。只不过这种战友的身份比较特殊,一个是领袖,另一个是统帅而已。刘邦和韩信之间就没有这种感情,刘邦夺韩信的兵权,非常简单粗暴。

  战友情之外,毛泽东对林彪还有一层若有若无的亲情。当然从血缘层面,两人毫不相关。但是毛泽东对林彪的容忍,很多时候超出了一般的领导对下属,更像是父亲对儿子或兄长对弟弟。

  井冈山时代,林彪迷茫,询问毛泽东“红旗还能打多久”?这种公开质疑的行为,大多数领导都会介怀的。但毛泽东写文章做了耐心解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见他对林彪极为耐心。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重新承担起军事指挥重任,完成了四渡赤水的神作。但林彪对毛泽东的指挥方式不是很认可,认为不应该“走弓背路线”,而是要更直接走弓弦路线。会理会议后,他写信给中央,建议彭德怀出来指挥军事行动。毛泽东非常生气,认为是彭德怀搞小动作,埋下了两人日后分裂的种子。对林彪,毛泽东仅仅责备一句“你个娃娃,懂啥”。当年韩信对刘邦说了一句“带兵不超过十万”,就被刘邦敲打了。毛泽东对林彪,可以说是溺爱了。这种感情,有点像老父亲对儿子的感觉。

  毛泽东最重视的儿子是毛岸英,但毛泽东花在林彪身上的精力和资源,远超毛岸英。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战争年代,毛岸英并不在毛泽东身边(毛泽东的其他亲人,如弟弟,也搞革命,但不在军事领域)。但林彪却实打实地和毛泽东并肩作战,从低到高,从平凡到伟大。从井冈山到苏区,从长征到陕北,林彪见证过毛泽东的起起落落,他们共同谱写了伟大的红色史诗。这是战火铸就的感情。加上林彪的人设就是一个痴迷于军事的天才、没有政治心机,又是毛泽东一手培养扶持起来的,所以毛泽东和林彪之间,有一种亲情加持。

  毛泽东之所以对林彪有亲情,那是有意将其当传人培养的。

  华夏文明一直是世俗文明,基本特征之一,便是杰出的人物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同时,也在寻找传人、传承自己的“功、德、言”。毛泽东精通中国历史,自然知道一种思想的扩大与实践,需要传人。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正逢中国最低谷。他学习、游学、交友、探索世界之后,成了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在组织最低谷的时候,他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军事思想。这种思想,后来结合三湾改编的整顿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成为新中国成立的根基。毛泽东军事思想最杰出的执行者之一,便是林彪。

  所以在很多时候,毛泽东看林彪,有一层看待自己传人的意味。如果从对待传人的角度看,就能理解毛泽东为何如此优待林彪了,就如同名师对高徒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哪怕是弟子犯了错,也是尽力包容。

  但是传人和接班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传人更多是偏向于思想和实践层面。

  接班人涉及到更多现实层面的政治博弈。

  古往今来,接班人历来不好当(参考古往今来的太子)。

  毛泽东有没有想让林彪当接班人的意图?答案很明显,有过。

  第一次庐山会议,彭德怀挨批,林彪取而代之。那是林彪从传人向接班人过渡的重要节点。后来文化大变革,刘少奇失势,林彪成了接班人。

  其实早期的刘少奇,毛泽东也视其为传人。

  毛泽东有两只手,一手是笔杆子,一手是枪杆子。

  刘少奇就是毛泽东笔杆子传人的代表。在毛泽东思想诞生过程中,刘少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刘少奇得以从传人走向接班人的位置。但是在接班人的位置上,毛泽东认为刘少奇不合格。

  按照毛泽东的视角,林彪在接班人位置上也是不合格的,因为林彪是在文化变革的背景下被列为接班人的,但他对时局所起到的作用,显然没有达到毛泽东的预期。

  后世有很多声音说,毛泽东晚年做的事,初心是好的,但在实践中走样了。之所以说初心是好的,是因为其宗旨是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这样一个战略目标,让工人和农民阶层做国家的主人。然而在毛泽东的原计划中,他没有想到运动会搞十年之久。林彪成为接班人之后,反而让那场运动走向不可控的状态。毛泽东由此认识到,林彪不适合接班。

  从林彪的视角看,他的眼中只能看到“接班”,而看不见毛泽东的“预期”。为什么会如此呢?一方面,林彪的身体不行了。因为战争后遗症,他怕光、怕水、怕风、怕声音。这样的身体素质,已经不适合站在舞台的中央。另一方面,林彪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但显然没有毛泽东期望的那种政治能力。

  于是,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真正的裂痕出现了。对毛泽东来说,一个不合适的接班人,没有必要留在那个位置上。所以有了后面批判陈伯达、南巡,林彪的人惶惶不可终日,林立果狗急跳墙,林彪命丧异国他乡。关于文化变革,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中,有系统的描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11-3 23:57 , Processed in 0.0937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