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0|回复: 0

孙立平:那时,还有一场仅次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大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改革开放,人们都知道那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时还有一场大讨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仅次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作用。

  这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大讨论。真理标准大讨论始于1978 年 5 月,而生产目的大讨论,则是始于同年的下半年。

  这场大讨论为什么重要?看看当时的背景就会知道。

  在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模式下,为生产而生产,成为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大寨的口号是 "先治坡,后治窝",大庆的口号是 "先生产,后生活"。为什么要"为生产而生产"?因为是要实现赶超的大目标,而这个大目标似乎比人们的生活要重要得多。

  其结果,就是经济结构的失衡与民生问题的凸显。

  当时生活必需品供应短缺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因此,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就组织了调研组到几个省,对农民、职工的的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调查报告,向中央汇报,还出版了《中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反映职工生活困苦的情况。

  于是,从1978 年下半年开始,报刊上开始出现零星的文章,讨论和反思生产目的的问题,指出,经济的凋敝与民生的艰难,与这个问题是有直接关系的。1979 年 9 月 10 日,胡耀邦在一篇批判为生产而生产观点的文章批语中提出,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这一批示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大讨论的直接起点。

  1979 年10 月 20 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要真正弄清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该文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生产?"" 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文章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应该是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

  文章同时对当时存在的 "为生产而生产的种种表现" 进行了批评。

  1979年10 月 22 日,《人民日报》转载了于光远 9 月 11 日的文章。12 月 31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任仲夷 12 月 6 日在辽宁省委召开的生产目的讨论会上的发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场大讨论开始走向高潮。

  今天的人们会问,这样一目了然的问题还值得大张旗鼓地进行讨论吗?说一个情况你就可以知道这当中的水有多深:

  非常诡异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在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戛然而止。恢复这场讨论,大约是半年之后的事情了。

  转眼到了1980年。在这年 2 月 29 日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党中央总书记。而生产目的讨论就是他发动的。在新形势下,北京经济学界不失时机地重新展开了生产目的的讨论。1980 年 6 月,《人民日报》又开始发表讨论生产目的的文章。

  1980 年 8 月,经济学界开始酝酿召开生产目的讨论会。1980 年 12 月 4 日至 10 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规模很大,是一次全国性的讨论会。其后,一些省份,如黑龙江等,都相继召开颇具规模的讨论会,延续这个讨论。

  在这些讨论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建设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北京召开的讨论会上,于光远在第一天的大会上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评价社会主义?要从人的角度、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角度、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王惠德在大会发言说,人本身就是目的,人不是完成别的什么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就是把人看成是完成什么任务的手段、工具,好像人只要不饿死,只要吃饱了就行,然后就去完成什么任务。这个 "左" 的指导思想一直这么继续下来,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劳动总局王榕说, 什么 "先生产、后生活"?不知是什么人提出的!她气愤地质问:不生活怎么能生产?

  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都是不言自明的,但在当时,却有着很强的现实政策含义。

  因为这涉及到当时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即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当时,大量资金、物资投入基本建设,导致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过高,1978 年曾达到36% 以上,并由此形成"两高两低"的局面,即高速度、高积累,低效率、低消费。这场大讨论对于扭转这种局面,使中国经济发展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场大讨论虽然在时间上过去快半个世纪了,但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对于今天仍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并可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无论在任何时候,人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经济发展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福祉,伴随经济经济发展的,应该是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乐。

  第二,经济发展的目的,直接涉及到经济的循环能否顺畅,涉及到经济活动是否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说复杂是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以增进人们的福祉为目标明确了,很多事情也就顺畅了。

  第三,经济发展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福祉,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体现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点,一是促进就业,二是增加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过去几十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段。一段可以叫有心栽花花不开,集中精力干大事,不但大事没干成,吃饭都成了问题。另一段可以叫无意插柳柳成荫,以民生为导向,不但老百姓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无意中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23 12:22 , Processed in 0.0781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