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0

栩然:《韶山毛氏族谱》非常奇怪地记载道,毛泽东和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今天的这段经历又是毛泽东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间之一。

  因为,我从他这段经历里,读出了他一生为之奋斗和革命的最初动力。

  话归正传。

  前面说了,毛泽东从1907年起,辍学了。

  这段时间除了读书和干活,他实际上还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

  娶媳妇儿。

  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娶了罗氏为妻。

  这个人,也成了族谱里,毛泽东正经八百的第一任配偶。

  毛泽东后来对斯诺曾经说过:

  “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没有想到她。”

  而我从一个外国人写的毛泽东传记里,读到了一段非常“猎奇”的表述。

  请注意哈,这是一本非常正经严肃、公开出版的传记,不是什么地摊历史。

  原文如下:

  一方面,很难相信一位14岁的少年会拒绝与一位18岁的妙龄姑娘同床;

  另一方面,也没有证据表明,毛泽东对斯诺说的不是实话。

  《韶山毛氏族谱》非常奇怪地记载道,毛泽东和罗一姑生有一个儿子远志,但不知为什么送给了一个姓杨的人家抚养。究竟是不是这样,没人知道。

  但多半是记载族谱的人搞混了: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毛泽东和罗一姑生过这个孩子。

  从这里,实际上就能看得出来,一个外国人来写中国的历史,真的很容易在这种细节的地方出现南辕北辙的“原则性错误”。

  事实上,很多关于毛泽东的谣言(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真的较点真,去查查史料,很容易就弄清楚的,但偏偏有人不仅不会去查,而且根本不相信正经史料里查出来的,反而对一个非常离奇、找不到正经出处的谣言深信不疑。

  比如前面这段话,如果不去细究,真的就以为是不是有什么传言“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生了个儿子叫远志”,送给了一个杨姓的家人抚养。

  但事实上,这段乱七八糟的话,完全是读不懂中国族谱的“乱说一气”。

  为了研究毛泽东,我是逐字读过其家谱的。

  所以。这个人至少弄错了三点:

  前面写这么长一段,其实主要是为了说明两点:

  一是正经的传记都难免有各种匪夷所思的错误,更何况不正经的地摊谣言了。

  二是,毛泽东事实上应该没有和罗氏共同生活过,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都没有睡在家里。

  什么媳妇儿,什么赚钱,他统统都不想要。

  他只想读书。

  02

  前面说过,毛泽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哥文运昌,已经待在幕后很长时间了。

  从这里开始,我们将会把他请到台前来。

  在毛泽东十多岁的时候,他是毛泽东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盏指引灯。

  毛泽东辍学的这段时间里,如饥似渴地看了很多书,这些书里有不少都是表哥文运昌给他带来的。

  其中的一本叫《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主要说的是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缺少西洋的铁路、电话、电报、汽船等,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学习西方的原则。

  这本书和书的作者都已经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教科书。

  如果不记得的,建议重新去学一学中学历史。

  毛泽东看了这本书,整个人都有种打开了“天眼”的感觉,原来我们的国家有这么多问题,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原来这个时代还有这么多的人在思考着富国强兵的问题……

  这些都激发了毛泽东强烈的恢复学业的意愿。

  到1909年的时候,毛泽东复学到了韶山乌龟井私塾读书,塾师毛岱钟。

  他是毛泽东的族叔,可能是毛泽东几个私塾老师里见识最广的人。他15岁进的长沙政法学堂读的新学(毛泽东这个年龄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毕业后回家待业,就跟着父亲当了私塾老师。

  而毛泽东也就有幸地从他这里开始,接触到了当时先进的一些新式思想和理论。

  开启了东西渐变的过程。

  多说一句,我一直觉得,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学贯中西,因而既能领悟西方先进思想理论,又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人,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要么全盘西化,要么食古不化,偏于一端。

  而毛泽东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来源于他的学习教育经历,在1909年以前,毛泽东接受的都是正统的旧式教育,到了1909年开始,虽然接触了新式教育,却还是在私塾里学习的,而不是一下子就打翻,全盘否定。

  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从东到西,从传统到新式,毛泽东有个渐变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里,起到最重要指引作用的两个人,一个就是毛岱钟。

  毛岱钟不仅带着毛泽东读了很多历史,让他随意翻阅自己家藏的中国很多传统典籍,同时也把自己在新式学堂里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毛泽东,进一步打开了毛泽东眼界和思路。

  毛泽东对毛岱钟的学识和人品都极为推崇,后来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期间,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就把毛岱钟推荐给了政府。

  而毛岱钟居然最后一路做到了南京政府的大官——国府监察委员会专员,成了国民党大佬于右任的左膀右臂。

  唯一可惜的是,毛岱钟加入国民党后,信仰三民主义,最后没有和毛泽东走到一起。

  03

  另一个在这个时间段,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人。

  叫李漱清,是个维新派。

  他是长沙法政专科学校毕业的。

  从外地回到韶山后,他经常给韶山当地的人讲外面的见闻,宣传维新思想。

  毛泽东和他志同道合,两人经常交流探讨,毛泽东在他那里看了一本书,很多年后,他还记得梗概,于是在和斯诺的谈话中说:

  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 头一句: “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毛泽东说的这本书,在萧三写毛主席青年时代的书里,被确定为《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实际上,就是陈天华写的《警示钟》。

  关于陈天华和这本书,也都是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内容,不再赘述。

  毛泽东整个私塾生涯的最后一站,是毛麓钟。

  这个人毛泽东所有塾师中唯一的秀才,甚至也是整个韶山地区唯一的秀才,还曾经在云南蔡锷将军的麾下做事。

  而这时已经到了1910年春天,离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只还有一两年的时间。

  韶山的外面,整个社会和时局早已动荡不安,而毛泽东的整个活动区域,还只在韶山附近一带,到处求学。

  用游戏术语来说:

  三路都已经开团了,作为大后期的毛泽东还在野区打野呢。

  04

  今天的这篇,我之所以说非常重要。

  并不是因为前面那几段继续求学的经历。

  而是因为,在这段期间,毛泽东经历了一件让他刻骨铭心的事情。

  1910年,毛泽东年仅17岁,正是三观塑造的时候。

  长沙发生饥民暴动,清政府派兵镇压,把被杀的人的头挂在南门上。

  当消息传到韶山的时候,很多人都很义愤填膺,但没过几天就忘了。

  毛泽东却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的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被杀。

  不久后,当地的哥老会和地主发生冲突,逃到山里建了一个根据地,但最后还是被残酷镇压了。

  这一连串的事件给他年轻的心灵,留下了永不可磨灭的印象。

  几十年后,斯诺在同他聊起往事的时候,虽然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这段他仍记得清清楚楚,甚至于还清楚记得那个带领人民反抗的哥老会领袖叫庞铁匠,最后也被砍了头。

  这些事和他后来所经历的一切相比,小的微乎其微,但他却从来没有忘记,他对斯诺说,这几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一切举动都有了一个最初始的心,那就是对普通人深切的同情。

  心理学里有个巨轮效应,一个特别沉重的大轮子,我们刚开始推的时候十分费力和缓慢,但是,这轮子一旦推动起来,就会自己转起来,此时我们只需要轻轻用力就可以。

  从毛泽东的一生经历来讲,17岁这一年的巨大刺激,成了他一生矢志奋斗的动力来源。

  从这里,我们几乎可以总结出了毛泽东少年时代非常清晰的心路历程:

  可以说,完成了这些积累的毛泽东,已经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变成了与身边所有青年农民(对,此时的他,身份还是“农民”)完全不一样的人了。

  表面上波澜不惊,但内心里早已波澜壮阔。

  属于他的时代,将从他迈出韶山的第一步,正式开启了。

  是的,下一次,我们就将脱离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走向他的青年时代。

  出韶山。

  (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下一期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18 23:11 , Processed in 0.0781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