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0

环球科学:日本100岁以上老人即将突破10万人;大脑会将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公共卫生 ·

  日本100岁以上老人即将突破10万人

  日本最高龄女性和男性。图片来源:日本广播协会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消息,9月12日,日本厚生劳动省表示,截至9月1日,日本百岁及以上老人已达99 763人,较上一年增加4644人,已连续55年创下新高。

  在这些百岁老人中,女性共87 784人,占88%,男性共11 979人;最高龄的日本女性是114岁的贺川滋子,最高龄的日本男性是111岁的水野清隆。百岁老人占比最高的县市是岛根县,每10万人中有168.69人是百岁老人,其次是高知县(157.16人)和鸟取县(144.63人),百岁老人占比最低的则是埼玉县(36人)、爱知县(53人)和大阪府(55.44人)。据悉,日本百岁老人在1963年时仅有153名,1981年突破千人,1998年突破万人,如今已即将突破10万人。(日本广播协会)

  · 古生物 ·

  8590万年前!我国科学家首次准确测定恐龙蛋化石年龄

  此前,科学家主要依赖于恐龙蛋所在岩层或火山灰来推断恐龙蛋化石年龄。但由于沉积层未必与产蛋时间同步,因此这种方法可能并不准确。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在一篇9月11日发表于《地球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的论文中,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实现了恐龙蛋化石年龄的准确推断。

  此次研究的恐龙蛋化石来自湖北省十堰市青龙山遗址。研究团队从一枚被方解石填充的恐龙蛋化石中提取了少量样品,通过激光照射,使其表面化石化过程中沉积的矿物质汽化,释放出其中的铀和铅原子。基于铀同位素向铅的恒定衰变速率,通过分析铀同位素与稳定铅原子的比例,研究人员推算出恐龙蛋化石蛋壳内生物成因方解石的形成年龄为距今约8590万年。该突破不仅为研究恐龙在白垩纪晚期全球变冷背景下的繁殖策略提供了关键证据,也为古生物化石的高精度直接定年开辟了新路径。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对不同层位的恐龙蛋化石系统测年,重建其演化时间轴,并深入探索恐龙在华中地区集中筑巢的生态与环境动因。(《自然》新闻,“环球科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 神经科学 ·

  一些气味可以欺骗大脑,被解释为味觉

  当我们进食时,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味觉,而是一种“风味”。 这种味觉体验来自于味觉和嗅觉的结合,食物的香气通过口腔到达鼻腔,称为“鼻后嗅觉” ,大脑会将气味信号整合为整体风味。先前研究已知味觉与嗅觉协同工作,但二者在大脑中的整合机制尚不明确。近日,一篇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论文首次发现大脑的味觉皮层能直接将特定气味“解读”为味道,这解释了为何无糖饮料仅凭香气就能让人感知甜味。

  研究人员招募了25名健康成年人,训练他们通过“气味+味道”的组合识别甜味和咸味,随后进行两次实验,向受试者提供无味香气或单纯味道(如无气味的糖水),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监测他们的大脑。通过算法分析发现,当参与者闻到甜味相关香气(如草莓味)时,大脑味觉皮层(位于脑岛区)的激活模式与实际尝到甜味时高度重合,且这种整合发生在信号传递至高级认知区域之前。这一发现为食品工业调控风味感知提供了新靶点,未来或可通过干预早期神经整合过程,帮助控制肥胖等问题。(KAROLINSKA INSTITUTET)

  · 医学 ·

  在眼睛中植入一种新型晶状体后,患者无论远近视力都变得极佳或良好

  老花眼是所有人随着年龄增长都会出现的一种疾病,它会使人眼难以清晰地聚焦近处物体和文字。近日,在第43届欧洲白内障和屈光外科医师协会(ESCRS)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欧洲和亚太地区17个中心约200名接受一种名为TECNIS PureSEE?手术的患者的结果。该手术会在患者眼睛中植入一种新型老花眼晶状体,结果发现,患者无论远近视力都变得极佳或良好,而且许多患者不再需要戴眼镜阅读。

  大会召开时,研究者已收集了238名患者的数据,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关于此类晶体的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平均而言,这种老花眼矫正人工晶状体可让患者无需佩戴眼镜即可提供出色的远距离视力、极佳的中距离视力和功能性近距离视力,且屈光不正程度较低。几乎所有患者(96%)都表示,看远距离视力时“完全不需要”或“有时需要”戴眼镜;看中距离视力时,93%的患者需要戴眼镜;看近距离视力时,62%的患者需要戴眼镜;看整体视力时,85%的患者需要戴眼镜。(EUROPEAN SOCIETY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ONS)

  · 分子生物学 ·

  科学家破解颗石藻光系统复合物高效利用光能的分子机制

  颗石藻光系统I-捕光天线超大复合物结构及其能量转化效率。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颗石藻是海洋中的主要浮游植物之一,在海洋碳沉积和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颗石藻光系统复合物高效捕获和利用光能的微观机理并不清楚,演化机制也未见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次在原子层面揭示了颗石藻通过扩展和优化其光系统结构来适应海洋光环境的独特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研究团队首次纯化并解析了来自赫氏艾米里颗石藻的光系统I-岩藻黄素叶绿素a/c结合蛋白(PSI-FCPI)超级复合物三维结构。研究发现,颗石藻的PSI核心周围环绕着38个FCPI捕光天线,并以模块化的方式排列成8个放射状排布的捕光天线条带。这种“旋涡围绕”PSI核心的巨型捕光天线依靠大量新型捕光天线的精密装配,极大地扩展了捕光面积。研究团队还鉴定到丰富的叶绿素c和岩藻黄素类型的类胡萝卜素,这些色素在新发现的捕光天线中含量极高,使其能有效地吸收深水区波长在460~540纳米间的蓝绿光和绿光。颗石藻光系统复合物的结构解析和机理研究,为理解光合生物高效的能量转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结构模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撰文:王昱、冬鸢、黄雨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15 21:17 , Processed in 0.1094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