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66|回复: 0

戍天九思:中国水下作战三大突破:美国最担心的海上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8 13: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3阅兵,水下兵器方队展示了新一代轻型鱼雷、火箭助飞反潜鱼雷、潜射制导鱼雷、新型特种水雷等四型装备,海上无人作战方队展示了无人潜航器、无人艇和无人布雷系统等三型装备。标志着我国在水下通信、高速动力和体系融合三大核心技术上取得里程碑式的飞跃,有望抵消美国海上优势并打破海上霸权。

  那么,我们看看美国的反应。8月28日下午,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会,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答记者问。有记者问:美国国防部评论称,中方在阅兵综合演练上展示的“鹰击”系统反舰导弹,将给美国的“宙斯盾”系统以及航母防御体系带来重大的挑战。美国“海军新闻网”称,中国巨型无人潜航器表明解放军正在谋求水下无人领域战略优势。请问国防部对此有何评论?

  张晓刚回答: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

  可见,中国9.3阅兵预演就让美国受惊了,美国最担心的海上霸权挑战来了,一个天上鹰击闪击,一个水下偷袭!

  高速动力技术突破——从常规推进到超空泡与火箭助推的跨越

  天下武功唯快难破。目前,美国的MK50反潜鱼雷最高速度为60节,俄军超空泡技术最高航速可达300节,中国阅兵展示的雷鱼-15助飞鱼雷可达200节。

  一是助飞鱼雷动力技术。助飞鱼雷(鱼-15)代表了导弹技术与鱼雷技术的创新融合。其外观特征是在新一代轻型鱼雷基础上加装火箭助推器,采用“空射火箭助推+入水电动推进”的复合动力模式。助飞鱼雷可由水面舰艇、潜艇、舰载机等多种平台发射,实现了“舰机潜”一体化的反潜作战能力。

  据2024年11月22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按照设计要求,中国这种跨介质飞行器将能以2.5倍音速在1万米高空巡航200公里,然后在接近目标时转入掠海飞行模式。一旦进入距离目标10公里范围,该导弹迅速进入海中,转换为超空泡鱼雷模式,以每秒100米(约200 节)的速度在水下行进。超空泡鱼雷是通过在鱼雷周围制造一层密集的气泡,大幅减小阻力进而提高航行速度,同时它还可以随意改变航向或紧急下潜至100米的深度,以避开对手的水下防御系统。报道称,由于要同时能满足空中高速飞行和水下高速航行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中国为这款新概念发动机选择了轻质元素硼作为燃料添加剂,“它在部分中国研制的高超音速武器的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中也有使用”。当硼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时,就会剧烈燃烧,能轻易使导弹加速到5马赫以上。但是,麻烦在于如何在水中引燃硼。中国研究团队为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能让固体燃料有第二次燃烧机会的设计,继而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效果。

  ▲鱼-12新一代轻型鱼雷

  ▲鱼-15助飞鱼雷

  二是高速动力燃料技术。高速动力燃料除了含硼燃料外,还有HAP(高氯酸羟铵)三组元燃料推进系统,这种闭循环热动力系统能量密度高,单位体积可释放的能量超过传统奥托2燃料,为鱼雷提供更远的航程与更高的航速。据说,鱼-10重型鱼雷就采用这种燃料技术。

  ▲鱼-10重型鱼雷(潜射制导鱼雷)

  三是超空泡鱼雷技术。超空泡是指水下运动物体高速航行时,表面形成的包裹性气泡,使鱼雷主体与水体隔离,极大降低水下阻力。中国超空泡鱼雷采用双级火箭推进系统,第一阶段为低速推进并具备精准制导能力,用以接近目标;第二阶段启动特殊燃料开启超空泡模式,鱼雷以极高速度冲刺,采用动能打击方式摧毁目标。

  水下通信技术突破——从单兵种到全域协同的革命

  一般而言,潜艇主动声纳探测10—30海里,潜艇被动声纳探测20—60海里。而传统水下通信主要依靠水声通信干扰大、距离短,严重制约水下装备的发展。这次阅兵展示的水下装备通信有了三大突破:

  一是600公里高精度水声通信。2025年5月,西北工业大学何承兵教授团队领衔,通过创新算法将动态水下信道转化为“准静态声学快照”,解决了远距离通信中的信号失真和干扰问题,成功实现600公里无误码声学数据传输。北约国家此前的水下通信距离极限仅为28公里,而俄罗斯海军2025年部署的“对话”系统也只能在水下6000米实现35公里范围的实时通信。此外,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瞿逢重团队研发的远距离高速水声通信机,进一步解决了高技术指标型号对国内禁售的困境,实现了体积小、功耗低、抗移动性强等特点。厦门大学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明的“声波放大镜”技术,显著提升了声波穿透障碍物的能力,增强了水下探测与通信的稳定性。

  这些技术突破直接应用于水下装备尤其是新型特种水雷。水雷可以布设在战略要冲,通过该通信技术接收远程指令,实现“唤醒”或“休眠”状态的切换,以及攻击参数的动态调整。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这种智能水雷能够被布设在特定的水域和深度,设定需要打击的水面和水下舰艇相关参数和性能指标后,可以自主识别敌舰特征,从而实施精准打击。

  二是蓝绿激光通信与卫星中继技术。中国已成功研发蓝绿激光通信系统,实现了水下300米深度通信距离和25Mbps传输速率。该技术利用海水对蓝绿波段(450-550纳米)吸收损耗小的特性,为水下装备提供了可靠的通信手段。通过卫星或飞机发射蓝绿激光,穿透海水与水下装备建立通信链路,解决远距离通信难题。

  三是多平台协同通信网络。水下装备体系融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进的水下通信网络。根据网上资料,中国海军已构建了“水下长城”系统,整合海底声呐阵列、光纤水听器和无人潜航器,形成覆盖东海、南海的立体监测网络。该系统采用光纤水听器技术,灵敏度比传统压电式水听器高出2-3个数量级,可捕捉50Hz-50kHz频段的微弱信号。

  新型特种水雷和无人潜航器能够通过该网络实现与潜艇、水面舰艇和空中平台的实时数据交互。例如,在反潜作战中,反潜无人机投放声呐浮标探测到目标后,可以通过水下通信网络将目标信息实时传输给布设在海底的水雷或待命的潜艇,形成多维度的打击体系。这种多平台协同通信网络大幅提升了水下作战的灵活性和精确度。此外,还通过自适应系统、分布式网络结构、量子加密技术等多种手段,不仅实现了更远距离、更高质量的传输,还大幅提升了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

  ▲新型特种水雷

  体系融合技术突破——从单兵种到全域联合作战的转变

  水下体系融合技术是水下装备的第三大难点,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海军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传统水下作战多为单一平台或单一兵种的独立行动,而现代水下作战则需要多平台、多兵种的协同配合,形成全域联合作战能力。

  一是水下监控网络构建。中国构建了覆盖东海、南海的水下监控网络,实现了对水下目标的全域感知。该网络采用“水面基站+水下机器人+光通信”的立体结构,包括海底固定阵列、无人潜航器、光纤水听器、卫星通信中继,实现了对水下目标的毫米级定位精度,监测效率提升3倍,成本降低40%。军事专家指出,该网络使中国海军能够有效监控敌方潜艇活动,大幅削弱美国海军的战略优势。

  二是多平台协同作战模式。水下装备体系融合能力还体现在多平台协同作战模式上。根据网上资料,中国海军已发展出三种主要的水下协同作战模式:有人潜艇编队协同、有人潜艇与多无人潜航器协同、无人潜航器集群协同。在反潜作战中,这种协同作战模式使中国海军能够将原本只能贴身肉搏的反潜战,转变为百公里外"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超视距战斗,显著提升反潜作战效能。

  三是智能化水下装备的自主决策能力。体系融合技术的突破还体现在水下装备的智能化和自主决策能力上。新型特种水雷能够自主识别、自主攻击,是典型的智能化水下装备。它通过所搭载的声学、磁场、压力和电场等传感器感知目标,并引入智能化算法进行目标识别和决策。与传统水雷不同,新型水雷具备"人在回路中"的远程控制能力,可通过手持设备对传感器进行编程,使水雷能有选择地攻击特定目标,而非简单的"触发即爆" 。这种能力使水雷从被动防御武器转变为可灵活控制的主动攻击武器,能够在需要时激活或休眠,形成智能化立体封锁区。

  四是全域信息栅格系统。水下装备体系融合能力最终依托于信息支援部队的全域信息栅格系统。该系统是全新打造的战略性装备,能够实时融合卫星、无人机、潜航器等多源数据,为火力单元提供“战场透视”能力。与2015年阅兵中“动中通”通信车仅能保障基础传输不同,现在的系统已升级为全域信息中枢,实现了水下装备与多平台的无缝连接。在实战中,全域信息栅格系统能够将反潜机探测到的目标信息实时同步至鱼雷和水雷,形成“发现-锁定-攻击”的完整杀伤链。这种能力使中国海军能够有效应对敌方核潜艇的威胁,将反潜作战从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19 15:22 , Processed in 0.2500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