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8|回复: 0

环球科学:成本10元!注射荧光颗粒,10分钟即可制造“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神经科学 ·

  把小鼠头皮透明化,观测小鼠大脑发育过程

  处理前后,小鼠皮质中双光子激发YFP-H荧光3D重建结果差异。 图片来源:The Hong Lab

  在童年和青春期,我们的大脑会经历许多变化。但研究幼鼠的这些变化却极具挑战性,因为科学家无法在同一只动物成长过程中反复成像其神经通路。而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只需将溶液涂抹在幼鼠头皮上,就能使皮肤对所有可见光透明,从而能够对活体小鼠大脑中正在发育的连接进行成像。

  在皮下,当光遇到组织内的脂质、蛋白质和分子时,会发生散射。使皮肤透明的关键在于使水和生物材料的光学特性更加相似。这可以通过提高水的折射率(即水对光线的弯曲程度)来实现,使其与体内其他生物材料的折射率相匹配。研究人员发现,将一种名为4-氨基安替吡啉(ampyrone)的化合物混入水中,然后涂抹在小鼠皮肤上,可以提高小鼠皮肤中水的折射率,使其变得透明。而且由于4-氨基安替吡啉几乎只吸收紫外线,因此可以通过整个可见光谱看到小鼠体内的情况。这项研究为研究发育中的大脑创造了新的机遇,有望加深我们对神经发育障碍的理解,并带来新的干预措施。

  · 古生物学 ·

  人类直立行走的两小步

  人类骨盆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演化。轴线表示生长板方向的角向(异位)变化以及骨形成的时间(异时)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骨盆形态至关重要。图片来源:Behnoush Hajian

  髂骨是骨盆中较大、呈扇形的部位,固定着人类直立行走所用的重要臀部肌肉。人类和其他猿类髂骨的差异是一个关键演化特征。但导致人类髂骨形状的发育过程仍不明确。《自然》(Nature)的一篇论文发现,人类骨盆的上部结构,即髂骨,在演化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结构更新,从而使人类能够双足行走。

  研究团队通过组织学、解剖学和功能基因组方法,揭示了这一结构如何产生其独特形状。一个关键变化涉及软骨形成。软骨生长板的方向发生改变,使髂骨能够垂直于其他灵长类髂骨的方向。第二个关键变化涉及骨骼形成。作者确定了和其他非人灵长类髂骨和人类长骨相比,人类的髂骨骨细胞在软骨上沉积的时序和空间分布的差异。这两项创新在组织和分子水平上互相关联。研究者发现了人类髂骨发育中活跃的数百个调控序列。这些序列显示出人类演化变化的证据,表明关键的复杂相互作用序列经过长期选择,赋予了人类骨盆独特的形状。(Nature)

  · 植物学 ·

  人造夜光多肉植物

  来源:Liu et al., Matter

  自然界中有不少荧光植物,而科学家们也在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开发多种室内发光植物,用于室内照明、装饰等。但是,受限于自然的荧光基因,基因改造的植物发光单调且亮度不高。近日,一项《物质》(Matter)上的研究另辟蹊径,将荧光纳米颗粒注入多肉植物,使其能在夜里发出亮度较高的彩色光。

  华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将余辉荧光颗粒注入多种植物中,发现由于多肉植物的叶片结构致密、细胞间隙较小,颗粒能在叶片中均匀扩散,而非像在其他植物叶片中那样聚集和堵塞。他们进一步筛选出最佳尺寸的颗粒(7微米),优化注射压力和注射量,使颗粒能在几秒钟内扩散到整个叶片。同时,他们还用磷酸盐涂层保护颗粒不被水解。最终得到的发光多肉植物在接受光照几分钟后,即可稳定发光2小时,亮度可供阅读书籍,且可发多种彩色光。该方法制作简单、成本低,单株多肉仅需10分钟,成本略高于10元人民币,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CELL PRESS)

  · 古生物学 ·

  已知最古老的甲龙类拥有夸张装甲

  Spicomellus afer艺术复原图。作者 Matthew Dempsey

  甲龙是一类有装甲的恐龙,主要生活在白垩纪(1.43亿-6600万年前)的北美和亚洲。此前摩洛哥发现的中侏罗世化石被认为是已知最古老的甲龙类,命名为Spicomellus afer,但这一标本仅有部分肋骨,难以确定早期甲龙类的身体结构。《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显示,已知最古老的甲龙类(ankylosaur)有着独特复杂的身体装甲,包括尾部有尖刺的装饰结构。这些夸张的甲板特征与其他脊椎动物(包括演化史上后来的其他甲龙)都不一样。

  研究者描述了一个新的Spicomellus部分骨架,与此前发现的标本位于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同一岩层。这一新标本证实属于甲龙类,并显示出复杂的皮皮肤装甲。这一骨架包含6根顶部有尖刺的肋骨、带有板状结构的骨质颈环及两对尖刺(一根近乎完好的尖刺长达87厘米),以及带有长短尖刺的盆骨盾甲。尾端独特的骨骼暗示尾部武器的存在。研究者认为,Spicomellus的这些特征可能兼具展示与防御功能。作者提出,后来的甲龙类有着较为简单、不那么华丽的身体装甲,可能表明功能转向了防御为主。该标本尾部武器的证据表明,尾部武器的适应性演化比此前认为的早约3000万年。(Nature)

  · 量子计算 ·

  融合代数、几何与拓扑方法的量子纠错理论研究获进展

  环面上任意子的类分形子移动行为,以及通过牛顿多面体(红色与绿色三角形)的混合体积(紫色平行四边形)计算任意子种数的代数几何方法,其中牛顿多面体由相互作用量子比特的相对位置确定。图片来源:理论物理研究所

  量子纠错是在有噪声硬件上实现可靠量子计算机的基石。基于拓扑码的传统方法已取得了实验进展,但由于编码率低,通常需要数百万个物理量子比特才能够支撑实际应用。为突破这一瓶颈,学界转向对量子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研究,这类编码在理论上可降低量子纠错所需的资源开销。其中,双变量双循环量子纠错码尤为引人关注。它在近期可实现的量子硬件条件下,有望将资源需求减少一个数量级。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在此类量子纠错码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融合代数、几何与拓扑方法,建立了研究BB码的拓扑理论框架。研究团队注意到BB码与分形子物理在研究方法上的共通性,借鉴分形子领域发展出的代数工具,实现了对任意给定BB码拓扑性质的高效表征。上述研究揭示了量子纠错、任意子激发、对称性与拓扑物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发展新型高性能量子纠错码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理论物理研究所)

  撰文:王昱、冬鸢、马一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2 01:04 , Processed in 0.1094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