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时晨晨:解决医患矛盾 到了该出手就出手的时候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4 13: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真跟过去不一样了。没有了中间派,没有了缓冲带,认知差越来越大,分歧也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共识就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涉及到专业领域,就越需要一些共识。

  8月22日,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看懂我们的体检报告》,里面有两块内容需要达成共识:

  其一,健康体检是发现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举措;其二、常规体检有局限性。

  什么意思?

  健康体检绝对是有用的,所以大家该体检还得体检;但是常规体检是有局限性的,体检查出问题了,该进一步到医院检查还得进一步检查。

  这跟前一段时间爱康国宾张黎刚表达的观点一样,这是医疗领域的常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用理解背后的复杂机理,你只需要记住这两个结论,达成共识就行了。

  达成共识之后,任何讨论和分歧,都需要在这个框架之下。超出这个框架,行为就可能变得过激,冲突可能就更激烈。

  这就牵扯到第二个共识:当发生严重分歧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是,通过法律途径,不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和稀泥态度。

  因为,诉诸法律,就是在规则之下做事。而尊重规则,守规矩,就是绝大部分问题的最优解。

  一、“和稀泥”危害太大:破坏规则

  其实,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并不复杂,

  张女士在被诊断出癌症后,将矛头指向了曾为其提供体检服务的爱康国宾,声称机构存在 “假体检” 行为。

  当天,她也也怼了医院,但是大家都知道,医院是公立的。面对民营体检机构和公立医院,她选择了捏民营体检机构。

  当然,爱康国宾也不是软柿子。

  在网络舆论持续发酵、员工遭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张黎刚明确表示:“为了维护爱康员工的尊严,为了给行业正名,爱康不得不做出这个(起诉张女士)的艰难决定。”

  这种 “艰难” 恰恰反衬出当下处理类似纠纷的常态困境。许多机构往往在舆论压力下选择妥协退让,以经济补偿换取表面平静,但危害就是:让责任边界变得更模糊,让是非标准变得更混乱。

  长期以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的处理逻辑在医疗纠纷领域尤为盛行。不少地方也处于“维稳优先”的潜规则,都倾向于向医疗机构施压,让他们花点钱,然后息事宁人,不要搞出动静来。

  大家可以看看以往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只要有员工闹,只要有客户闹,那么企业基本上都一边倒的赔钱息事宁人。

  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的一件事儿,我朋友的初创公司,为准备谈判下一轮融资,调整组织机构和业务条线,其中一个员工岗位调整了,然后他自己想不开,转牛角尖,就去闹。

  很多人也都劝我朋友,赔点钱让他走算了,毕竟下一轮融资关系公司生死存亡。最后他也妥协了。但是后来,每次想起这事儿,他都心里窝囊,觉得不应该妥协。

  其实,这种 “以钱消灾” 的模式看似高效,实则埋下了严重隐患。一方面,它纵容了医闹,形成 “闹得越凶、赔得越多” 的错误预期;另一方面,它弱化了法律的规范指引作用, 让法律成了摆设。

  很多人也都摸到了这个潜规则,于是就拼命去“闹”。问题是,闹的“度”不好把握,一不小心就闹大了。结果就是,明明是个民事案件,最后恶化为刑事案件。

  因此,模糊边界,是否标准混乱的处理方式,既不利于保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无法为患者提供稳定的行为预期,最终导致医患关系陷入 “互不信任 — 冲突升级 — 更不信任” 的怪圈。

  好在这个风气,正慢慢被纠正。8月22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共同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文章有两段话:

  在医疗活动中,难免会发生医疗纠纷。针对医疗纠纷,我国有明确的法律程序和鉴定渠道来划分责任、解决争端,除了自愿协商,还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诉讼等多种方式。很多地方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介入处理,为解决医患纠纷提供了更好的框架。

  由于医学具有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医患之间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即便医疗纠纷的处理方式和结果不尽如人意,双方也不能诉诸非法途径、暴力手段。那样不仅无助于纠纷解决,还将扩大伤害、增加戾气,一些过激行为甚至会冲击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意思和导向其实很明确了,就是要打破医疗纠纷处理中的 “维稳优先” 潜规则,解决问题的途径回归到正规,不再是“和稀泥”。

  所以,无论是人民日报的评论,还是张黎刚的起诉决定,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医疗机构在面对声誉侵权时,完全可以依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规定,通过民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对于构成违法犯罪的医闹行为,更应当果断报案,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之前,大家被和稀泥的思想“毒害”太深了,相信大家听太多诸如“他/她还是个孩子”、“大过年的”、“人都X了”等等的话了。

  只要前面加上这些定语,似乎所有的作恶行为都可以被原谅或被支持一样,这种观念完全错误。

  改变这个陋习,必须从你我做起。

  二、按规矩办事:稳定预期

  我们看待一件儿事情,需要跳出事件儿本身,从更高的维度来看。

  呼吁大家拿起法律武器,本质是什么?让事情回到“按规矩办事”的大框架之内。

  按规矩办事儿,最大的作用就是,稳定预期。

  “该出手时就出手” 的法治意识,比任何行业自律宣言都更能重塑医患信任。当患者知道理性维权才能获得支持,医闹无法得逞;当医者相信法律会保护正当权益,不必忍气吞声,医患关系才能真正回归理性轨道。

  这就是,按规矩办事的最大作用:闹没用,得看法律;碰瓷也没用,得看法律。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会变得规矩了。

  现在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是,不讲规矩。现在很多问题的解决,也都得靠,讲规矩。

  大家如果看经济数据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明明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怎么就不增长呢?比如,民间投资。

  8月20日,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丨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有个数据:上半年我国民间投资增速同比下降0.6%。

  查看往年数据,2024年民间投资下降0.1%,2023年下滑0.4%;2022年增长0.9%。

  相比经济增速,固定资产增速等数据,民间投资变成这样。为什么?就是预期的问题。

  之前蛋糕做的越来越大,民营企业老板赚了钱之后,就会招兵买房,扩大生产,赚的钱会通过工资的形式,再分发给员工。

  或者,他们赚钱了去商场、饭店消费,售货员、厨师等等的薪水,都靠这群人消费。

  现在,他们预期不稳,赚了钱不去扩大投资了,也不去消费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大家都守规矩,按规矩来。这样一来,至少能解决80%的问题。

  守规矩的,一个正面案例是,股市。

  最近股市走的很强,很多人的思维还都停留在过去,不知道顶层框架已经搭建好了,长期发展预期已经稳固了。

  正因为如此,市场走势才比较强。

  大家一定得清楚一件事儿,守规矩,保护的是谁?还是普通人呐。

  如果不守规矩,都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弱肉强食,那么你觉得普通人怎么跟别人相提并论?

  最后,再强调几个共识:

  1、体检有用,但是体检并不是万能的,有它的局限性。

  2、和稀泥式的解决问题,就是破坏规则,危害巨大,严重影响大家对未来的预期。

  3、只有大家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责任边界才会变得更清晰,是非标准才会变得更明确。

  4、守规矩,稳定预期,是很多问题的最优解,包括宏观经济等等。

  5、大家都守规矩,受益的是所有普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9-1 01:13 , Processed in 0.1095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