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18|回复: 0

希锐:毛主席突然起身,当众对他说了这十个字,成为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正在进行。

  会议上,当聊到旧戏中某位人物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的话题时,毛主席忽然站起身,对一位参会的同志说:

  “剑英,我送你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说罢,又接着补充道:

  “吕端大事不糊涂,剑英足以当之!”

  是的,你没看错,毛主席当众点名表扬的这位同志,就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

  叶剑英元帅。

  毛主席送给叶帅的这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本意是用诸葛亮和吕端两人的为人行事之风来自我勉励。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句挺好理解,就是在说叶帅为人沉稳持重,做事考虑周到。

  那如何理解“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呢?这句话中的“吕端”又是谁?

  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发现,这句话的原型出自《宋史·吕端传》,原文如下: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

  宋太宗想要让吕端当宰相,但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没有资格和能力当宰相。对于自己的决定,宋太宗并没有犹豫,并说,吕端这个人,小事上糊涂,大事上却一点都不糊涂。

  这里的“糊涂”,可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傻或笨、痴或呆,而是代表了一种处理事务的智慧态度。

  说吕端“小事糊涂”,是说他不刻意计较个人得失,也不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恶意攻击、闲言碎语。相反,行得端,走得正;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稳得住。

  正如吕端自己所说:

  “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说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因为在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民安危这类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面前,他从来不会含含糊糊,莫衷一是。相反,吕端是非分明,秉公办事,深得宋太宗的赏识。

  吕端一生历经三代帝王,为官几十年,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大的冲击,想必跟他这种“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特质不无关系。

  毛主席称赞叶剑英元帅“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因为每当面临重要时刻,叶帅和吕端一样,都能坚守原则,并果断决策,化解危机,做出巨大贡献。

  那么,叶剑英元帅是怎么做的呢?

  他身上的这种特质,对我们当代人,又有什么启发呢?

  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回顾回顾叶帅人生中经历的3个“不糊涂”的关键时刻。

  01

  第一个关键时刻:

  通电反蒋,忠于革命,不糊涂。

  1927年4月12日,凌晨时分,上海。

  天还未亮,街上出奇得安静,山雨欲来,风满楼。

  只听“砰”的一声枪响,久违的寂静被打破,一场蓄谋已久的反革命政变,狂风骤雨般地开始了。

  这场反革命政变的始作俑者,正是当时风光无限的北伐军领导者蒋介石。

  那时候,北伐军本来一路势如破竹,陆续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势力,但蒋介石的叛变,却让整个局势风云骤变。

  蒋介石将枪口对准了共产党人,将屠刀劈向了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就这样戛然而止,大革命宣告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也彻底破裂。

  那时候,叶剑英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代理师长,正率领部队驻守江西吉安。

  当他得知蒋介石叛变革命的消息,十分惊诧,大为震动。

  叶剑英没有想到,堂堂北伐军的领导人,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叛变革命,大肆屠杀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同志,甚至还有普通民众。

  面对这样的局势,该怎么办?

  是跟着蒋介石,变成反革命,还是离开蒋介石,跟着共产党,继续闹革命?

  对此,叶剑英曾回忆起当时的心路历程:

  “宁汉分家以后,蒋介石说汉口反革命,武汉说蒋介石反革命,两下吵。我对武汉没有多少怀疑。但蒋介石还是总司令。

  究竟跟着谁走?那时没人来,也没电报来。我就自己看报纸,关上门,想了几天,什么问题都想到了。

  我想到自己年轻时立志为国为民做点事,参加革命后当了师长。那时师长每个月差不多都有二三万元收入。二三万元不少了,十个月就是二三十万,公公道道,做二三年师长就是个百万富翁。……

  如果只是为了个人,跟蒋介石走,至少可以做大官。但是,蒋介石在上海屠杀工人,屠杀群众,变成了十足的反革命!

  一个革命,一个反革命,阵线已经很分明了。参加革命,还是反革命?想了想,只有革命才有出路。”

  经过一番思想上的激烈碰撞,叶剑英果断作出决策:

  反对蒋介石,跟着共产党,继续革命。

  决心已下,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叶剑英先是在队伍中找来左派军官和知心朋友,经过商量,决定打出鲜明的革命旗帜,亮明自己的态度。

  为此,他亲自起草了一份“反蒋”的电文,之后,召集全师军官开会,发表演说,并宣读致武汉国民政府的电文,表示“至诚拥护中央反对蒋介石”,通电全国。

  叶剑英的反蒋电文一出,在军政界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吉安的右派军官强烈反对叶剑英,并与当地右派势力相勾结,准备闹事。

  预感不妙,叶剑英先发制人,同左派军官紧急秘密磋商,稳住了全师官兵,并立刻派出可靠人员分头袭击,各个击破,将右派军官扣押,收缴枪械。

  之后,便举行誓师大会,迅速将队伍编成四个团,投靠武汉革命政府。

  起初,蒋介石对此消息不太相信,毕竟二人也曾打过交道。在蒋介石看来,叶剑英应当是个讲交情的人,留给自己的印象也不错,应该不会做反对自己的事情。

  但当消息得到确认后,蒋介石十分气愤,觉得叶剑英不念旧情,罗列叶剑英所谓阴谋叛党的“罪恶”,并决定将叶剑英“永远开除”国民党党籍。

  对此,叶剑英曾跟朱德说:

  “有人问我反蒋图个什么?我说我反蒋不要什么东西,只图个革命。

  我们革命的枪要对准反革命。蒋介石当反革命,跑到我们枪口上来,是他自己找打的。我们打蒋介石不是因为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因为他反革命。

  我们就是要讨伐反对革命的人!”

  到武汉后,他发现武汉国民政府也逐渐靠不住了,大有“宁汉合流”之势,这更坚定了他加入共产党的决心。

  经过一番周折,叶剑英找到了自己的同乡,共产党人李世安。叶剑英对李世安说:

  “现在,我是看得更清楚了。靠国民党是不行了,只有共产党才可以领导我们革命。如果你相信我,就介绍我加入组织吧!”

  就这样,在叶剑英的诚恳请求下,他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过考虑到当时的局势复杂,以及叶剑英在国民党中的工作经历,那时候,叶剑英的身份并未公开。

  但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叶剑英已经与过去决裂。

  面对反革命的嚣张气焰,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开启了自己崭新的革命生涯,也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新阶段。

  02

  第二个关键时刻:

  支持北上,维护团结,不糊涂。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叶剑英先后策应南昌起义、参与广州起义,后又曾在香港进行一段时间的地下工作,又去苏联学习了一年多。

  1931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叶剑英到了当时的中央苏区,在军委参谋部工作。

  那时候,他已经听说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能力了得,于是便虚心拜毛泽东为师。恰逢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叶剑英一边跟毛泽东学习,一边参与实际的指挥作战,可谓是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

  由于学习认真,叶剑英的军事指挥能力提升很快,并升任为红军的总参谋长。

  当上总参谋长后,除了继续协助毛泽东、朱德等人指挥作战,叶剑英还将精力大量投入到司令部机关建设当中,为的就是让其变得正规化,成为精干有效率的军事统率机关。

  叶剑英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同时,他在残酷紧张的反围剿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态度、所表现出的运筹帷幄的能力,也深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赞扬。

  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叶参座”。

  有了大家的认可支持,叶剑英的工作本应可以更好开展下去。

  但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共产国际和王明派博古、李德来到中央苏区,掌握了军委领导权,一顿完全脱离实际的谜之操作,不仅让叶剑英的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连整个中央苏区都保不住了。

  这造成的直接严重后果就是,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也即我们常说的长征。

  长征的队伍里,叶剑英也在其中。

  血战湘江时,叶剑英不幸被炸弹击中,弹片打进了他右腿靠近臀部的地方,但他没有叫疼,而是坚强地忍住,并说:“没关系,不要紧”。

  由于转移过程紧张,加上医疗水平有限,这块弹片没法取出,就永远留在叶剑英体内了。

  虽然负伤,但叶剑英似乎并不太在意,相反,他把更多的关心留给了战友。

  那时候,他带伤行军,依旧坚持工作,以至于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曾几次吐血。

  但即便如此,叶剑英仍把自己的马匹让给伤病员骑。

  有位战士曾回忆道:

  “叶司令员很关心我,如果没有他的那匹马,我也许走不出少数民族地区了!”

  1935年6月中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往复,中央红军终于在川西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当时订立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

  简单来说,就是要北上。

  但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自恃兵力比中央红军多,便向中央要权,妄图南下搞分裂,甚至另立中央。

  双方僵持不下,张国焘有些坐不住了。

  1935年9月8日深夜,张国焘给陈昌浩发出秘密指令:

  “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这封密电送到时,陈昌浩正在开会,由于讲话正在兴头上,边把信交给一旁的参谋长叶剑英。

  叶剑英一看密电内容,意识到事态十分严重,必须要审慎处置,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事态严重,内心焦急,但在当时的会场,他不能表露出来,而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将电报塞进口袋后,佯装出去如厕。

  离开会场,叶剑英便飞也似地跑到中央驻地,将电报交给毛泽东查看。

  毛泽东接过电报,抄过一份后,便交换叶剑英,说:

  “你赶紧回去,不要让他们发觉你到这里来过。”

  叶剑英一边答应着,一边提醒说:

  “此地有危险,不能留,请主席立即到三军团去。”

  说罢,便立即赶回会场,若无其事。

  由于叶剑英及时“通风报信”,毛泽东立刻同周恩来、王稼祥等人召开紧急会议,为避免红军内部产生武装冲突,减少不必要的伤亡,遂决定迅速选择离开,脱离这个是非之地,率领红一、三军团先行北上,为整个红军的北上开辟道路。

  与此同时,叶剑英也以“打粮”的名义,连夜带走了军委纵队的直属队。

  接应他的同志说:“你们开小差跑出来了。”

  叶剑英幽默地回道:

  “不!不是开小差,而是开大差,是执行中央北上抗日方针。”

  面对张国焘企图分裂搞分裂的阴谋,叶剑英坚定地支持中央北上的正确方针,发现风头不对,就立刻作出决断,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这件事,毛泽东念念不忘,他曾数次提起,并说:

  “叶剑英同志将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因为这电报上说:‘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当时如果稍微不慎重,那么会打起来的。”

  “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一边说毛泽东一边摸了摸自己的脑袋)。

  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周恩来也称赞叶剑英“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03

  04

  写到这,我已经和大家分享了叶剑英元帅人生中3个“不糊涂”的关键时刻。

  早年投身革命,面对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径,他通电反蒋,毅然加入共产党,与反动势力势力斗争到底,忠于革命,不糊涂;

  壮年参加长征,面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他支持北上,发现危机立即处理,保证了党中央和红军的安全,维护团结,不糊涂;

  晚年稳定大局,面对srb的嚣张跋扈,他沉着应对,周密准备安排,先发制人,果敢斗争,不糊涂。

  ……

  叶帅的一生,还面临过许多次关键时刻和抉择,但本文提到的这3次,足以当得起毛主席对他的那句“吕端大事不糊涂”的高度评价。

  叶帅的经历,对我们当代人,其实也有诸多的启发,尤其是在进行选择这件事情上。

  面对重大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可能曾经想过,但鲜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结合叶帅的故事,我觉得有3点很重要。

  第一, 要建立并坚守自己的原则。

  所谓原则,可以看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标准。构建自己的原则,就是在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标准。这套标准可以是信仰,可以是某个理论,也可以是某种想法。

  原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绝对不是僵化的,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不是抱残守缺,而是随着一个人不断成长,动态地扬弃、调整和完善的。

  如是,我们在面临重大问题时,便有了一套自我选择的标尺。而这标尺,能缓解我们的选择焦虑,让我们知道应该选什么,应该怎么选。

  第二,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有了自己的原则,相对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看世界的一面滤镜,但这还不够。如果一味地从自身出发,则会陷入主观主义的误区,对选择本身,难免产生误判,因此我们要对选择本身,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比如,这问题具体是怎样的?包括哪些方面?相关的要素适不适合自身?不同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影响?

  愈思考,便愈对重大问题的认识愈深,能做出更为切实的决定。

  第三,就是下定决心,切实行动。

  所有的问题,如果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那只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而相反,在已经做到相对充分的思考的前提下,下定决心,切实行动,才能获得答案。

  毕竟,所有的选择,都得回归到现实上来。对还是错,也得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以上3点,就是我结合叶帅的经历,关于“选择”这件事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章的最后,以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诗作结吧,题为《八十书怀》,与大家共勉: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9 11:46 , Processed in 0.0937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