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环球科学:“身首离断”患者被救回,现已能抬手腕;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能源 ·

  把核废料变成核反应堆的主要燃料

  核聚变作为一种理论上能够提供大量能源且排放极低的能源技术,具有巨大潜力。核聚变的主要燃料之一是氚(tritium),这是一种稀有的氢同位素。对此,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特伦斯·塔诺夫斯基(Terence Tarnowsky)提出利用仍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来生产氚,以解决氚供应短缺的问题。在当地时间8月17日至21日举行的美国化学会(ACS)秋季会议上,塔诺夫斯基展示了相关研究结果。

  研究者通过多次计算机模拟,设计了利用核废料制造氚的反应堆,并评估了新系统的生产和能源效率。模拟的反应堆设计使用粒子加速器启动核废料中的原子分裂反应,通过一系列核转变最终产生氚。这允许操作员控制反应的开启和关闭,比传统核电站的链式反应更安全。塔诺夫斯基预测,该反应堆的氚生产效率是相同热功率下聚变反应堆的10倍以上,并估计它能在1吉瓦的能源下运行,每年可产生约2千克氚,与加拿大所有反应堆的年产量相当(目前美国缺乏国内生产氚的能力,氚的主要商业来源是加拿大的裂变反应堆)。这项研究通过将核废料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减少了核废料的存储需求和环境风险,并推动了核聚变技术的发展。(ACS)

  · 医学 ·

  “身首离断”患者被救回,现已能抬手腕

  影像检查显示患者颈椎罕见大跨度脱落(图片来源:公众号“上海长征医院”)

  据公众号“上海长征医院”报道,日前,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副主任、颈椎外科病区主任陈华江教授率领团队,历经3小时惊心动魄的精密操作,成功为一例遭遇罕见严重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了复位固定手术。

  据介绍,这名患者因颈部遭受机械臂重击,导致颈椎瞬间遭受毁灭性损伤,当场高位截瘫、心跳骤停,经紧急心肺复苏才勉强恢复微弱生命体征。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颈椎发生极其罕见的大跨度脱位,其严重程度犹如“身首离断”,已造成脊髓严重挫伤、关键神经血管结构撕裂。同时患者时刻面临着灾难性大出血导致休克,或椎动脉损伤继发致命性脑梗死的危险。

  手术历时3小时,团队成功为该患者实施了复位固定手术。团队创新性地应用了“卫星钢板”固定技术,在常规固定之外巧妙增加辅助钢板,为重建的颈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超强稳定性,这一技术应用在此类极端病例中尚属首创。目前患者已度过危险期,进入后期康复阶段。出院时肩部能动,手臂能抬。(公众号“上海长征医院”,央视新闻)

  · 生态学 ·

  海鸟仅在飞行时排便

  最近,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的研究发现,一种名为白额鹱(Calonectris leucomelas)的海鸟只在飞行中排便,而停在水面时则从不排便。这种行为也许能帮助它们保持身体洁净,同时还能给下方的海洋施肥。

  研究团队起初只是在研究海鸟起飞的模式,它们给15只白额鹱的腹部绑上橡皮大小的微型相机,记录并分析了近200次排便事件。结果显示,白额鹱每4到10分钟排便一次,但它们几乎只在飞行时排便,且排便行为多发生在起飞后不久。偶尔还能观察到为了排便而起飞的个体,因为这些个体在起飞后立刻排便,并在不到1分钟内落回水面。

  研究者表示,白额鹱起飞时需要消耗大量体力,这说明避免在水面排便所带来的益处可能超过了体力上的损耗。研究人员推测,这种习惯或许可以避免粪便弄脏羽毛,降低吸引捕食者的风险,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在飞行中排便比在漂浮时更加省力。(Cell Press)

  · 细胞学 ·

  为了闭合伤口,我们的细胞会改变形状

  上皮细胞覆盖在人体内外表面上,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同时它还能够吸收营养物质、清除代谢废物以及分泌酶和激素。近期,一项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的新研究发现,当身体出现伤口时,上皮细胞的一个内部结构——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会产生变化,使细胞改变形状,从而闭合伤口。

  研究人员在上皮细胞层上制造出微小缺口,并结合先进的成像技术和数学模型来观察内质网的形变。他们发现:当缺口向外弯曲(凸面)时,细胞内的内质网会形成管状结构,而当缺口向内弯曲(凹面)时,内质网则会形成片状结构。这是因为,凸面产生的推力促使细胞形成宽阔扁平的结构向外延伸;而凹面产生的拉力则促使细胞“收缩”,将缺口两侧拉拢闭合。

  该研究揭示了内质网在机械传导(mechanotransduction)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细胞将来自环境的机械信号转化为生物化学信号的过程。这为更好地处理伤口和修复受损组织开辟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癌细胞在体内转移的机制,从而发展出新的抗癌手段。(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 材料学 ·

  磁铁助力太空制氧

  太空任务需要高效轻便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但当前系统——如国际空间站上的系统——依赖复杂的机械元件且耗电巨大,因此需要找到更简便和更可靠的替代方式。近日,《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发表的一项概念验证研究显示,磁铁或使未改装装置在微重力下的水分解率提升最多240%,有望为宇航员制取更多氧气。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今后有望支持人类太空探索的更高效的技术。

  研究者利用落塔试验模拟了类似空间站的低重力环境,演示了去除水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气泡的一种简易方式。他们发现,在电解装置中放入商用钕磁铁后,因磁场增强,氧气气泡便更容易脱离电极。这种方法能加快低重力环境下氧气和氢气的制取速度。研究者还设计了能在低重力下分解水的概念验证装置(通过分离气泡),其效率接近地球环境下的数值。他们表示,尽管仍需在低重力环境下开展进一步测试,但这种方法或能用于优化水分解装置,从而应用于未来的太空旅行。(Nature)

  撰文:时小舟、王怡博、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0 07:31 , Processed in 0.1875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