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7|回复: 0

栩然:不得不服,翻遍史书,仅此一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在南安私塾读了两年。

  毛泽东已经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

  从1904年起,他到了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塾师是毛咏生。

  而上一篇里,被毛泽东搞得“服服的”塾师邹春培则选择转行,外出打工去了。

  关于邹先生为何辞去塾师之业离开韶山,不好意思,我没有查到。

  这里也不妄加揣测了。

  我们只知道,作为毛泽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启蒙恩师”,在邹先生教导下的两年读书生涯,让毛泽东受益终生。

  韶山关公桥私塾只读了一年,毛泽东又转学到了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塾师周少希。

  这两年的私塾生涯并没有什么特别可讲的,在现存资料上也查不到太多的东西。

  结合毛泽东的一贯特点,相信一定还是那几个套路:

  读书厉害,调皮捣蛋,外加刨根究底。

  因为据韶山当地老人的回忆,在这两个私塾读书期间,毛泽东没少被老师告家长,其内容也和邹先生的差不多:

  你们家咏芝太厉害了,还是另请高明吧!

  这充分说明,找家长不是坏学生的专利。

  这更说明,挑战传统与权威,就是毛泽东一生的宿命。

  只不过,那些尚处于封建末期的乡村知识分子,在当时是很难理解的。

  于是,到了1906年,毛泽东终于到了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塾师毛宇居。

  02

  毛宇居是毛泽东本家的兄弟,只比他大12岁,他们俩实际上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毛泽东在这里只读了大概10个月,但收获的知识却比之前可能都要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年龄大了,前面的基础打得也比较扎实,所以吸收知识的能力比以前要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毛宇居的悉心教导,带着他读了春秋和左传,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史学基础。

  后来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说实话,我大学里和很多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交流,他们很多都没有完整读过24史,更别说像毛泽东那样反复精读,还要做批注、做评点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同样是读书,基础上的差距有多大。

  说实话,我写了那么多的毛泽东,总有很多人问我:

  他真的是天选之人吗?为什么他就能那么厉害?

  这里澄清一点,毛泽东本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即使到了晚期,他也十分反感“天才论”之类的说法,也拒绝接受“四个伟大”之类的虚号,只说最后只留下“教员”——这也是现在广为流传的,用“教员”来指代他的原因所在。

  更不要说那些虚无缥缈的怪力乱神的东西了。

  我在写毛泽东的过程中查资料,发现网上有很多关于他们家风水、坟地之类的说法,更有说文素勤在怀着毛泽东期间,经常会梦见“飞龙”,毛顺生在毛泽东出生前一天还梦见有龙盘旋在房梁上。

  别说这些东西经不经得起考证,至少,毛泽东本人一定会非常反感这种“神话”的东西。

  子不语怪力乱神,更何况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我岔开了多说这么多,就是希望至少在我们这里,大家一定要摒弃这种用“迷信”来神话他的做法,你越是这样去思考,就会离真实的他越来越远,也就离真正的教员思想越来越远。

  至少从我学习研究的角度讲,毛泽东后来的“开挂”人生,可能有一些“幸存者偏差”的因素,比如他从来没有被真正抓到牢里去审讯过,与其对比的是,同样优秀的蔡和森和彭湃只被抓了一次就牺牲了,比如他一直跟着部队在前线,但却没有被流弹击中过,而与之对比,早期极为优秀的红军领导王尔琢在追击叛徒过程中不幸中弹就牺牲了,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突围时不幸牺牲。

  抛开这种一次不幸就“全剧终”的情节,毛泽东的其他成就,完全建立在他本人各方面的天赋,以及从小打下的各种基础上。

  仅仅只是他在古文、国学和史学方面的造诣,他就已经不弱于后来在大学里从教的任何一个人了。

  如今的我们,要去理解他的伟大,首先就要去搞清楚他最初的起点,是如何与大家拉开差距的。

  至少,在韶山地区长达六年(实际后来还有两年)的私塾生涯,他在这方面的基础和积累,就远不是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所能比的了。

  说回来。

  我们现在谈到毛泽东的早期老师,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毛宇居。

  一方面是因为毛宇居活得长,建国后有过多次和已身为主席的毛泽东同框的机会,其本人也致力于传播教员的思想;另一方面,择时因为他管教严厉,而毛泽东恰好也在这个时段开始最叛逆。

  于是,毛宇居幸而不幸地成为了少年时毛泽东叛逆的背景板。

  留下了不少的轶闻和故事。

  03

  比如,有一次,毛宇居外出,出门前给所有的学生下了“禁足令”,让大家老老实实待在屋里念书,哪也不要许去。

  但结合在邹先生那读书的经历,我们可以想到,毛泽东是从来困不住的。

  他待老师一走,立马背着书包到了后山,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

  书背得差不多了,回到私塾,还摘了一书包的毛栗子,他给每个同学都散了一点,顺便给老师留了一点。

  毛宇居回来看到桌上的毛栗子,不用问也知道必然是毛泽东干的。

  旧时代的私塾老师,对于“服从”有信仰般的执念。

  大家如果还记得鲁迅《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里,问老师问题都要挨板子。

  就知道,在那个时代,先生的权威是不允许挑战的。

  但可惜,毛泽东生来,就是为了挑战权威的。

  毛宇居训斥毛泽东不服管教,没想到毛泽东不仅振振有词地替自己辩解,而且“挑衅”老师到:我的课文是背熟了的,不信考我好了。

  对于上一篇里我们讲过的,毛泽东的天赋之一:记忆力,毛宇居自然是知道的,觉得让他背书肯定难不倒他,于是把他带到天井处说:你就以天井处为题,作首诗吧。

  毛泽东环顾天井四周,灵光一闪,念出了6句诗:

  可以看到,这首诗虽然平白如开水,却已经达到了“诗言志”的很高境界。

  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后来对于应试教育极度反感的最早来源。

  04

  1965年12月,在杭州的会议上,毛泽东曾经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

  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不见稻、谷、粱、麦,看不见工人怎么做工,看不见农民怎么种田,看不见商品是这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当然了,这首诗没有收录进毛泽东后来的任何官方诗词集,只在一些研究他轶事的书里偶尔出现。

  想想也能理解,譬如一个人小时候写作文很厉害,后来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出作品集的时候,大概也不会把幼儿园或者小学时写的作文收录其中。

  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首诗的实际价值。

  毛泽东作出这首诗后,同学都拍手叫好,毛宇居也暗暗称奇,觉得话虽简单,却回味无穷。

  这里就遇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我为什么觉得毛泽东这几句诗的价值很高呢?

  这就要从诗歌的作用说起,

  普遍认为,诗歌起源于下层人民的劳动号子和上层人士的祭祀颂歌。

  《诗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兼收并蓄地吸收了下层的这种民歌和上层的颂歌。

  所以既有“颂”的高大上,又有“风”的接地气。

  这些诗歌的实用性很强,要么用来和天神沟通,要么用来祭奠祖先、歌颂国家,要么用来泡妞撩骚。

  总之,没有什么无病呻吟的内容。

  所以才有“诗言志、歌咏情”的说法。

  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随着一大堆不事生产的“上流阶级”产生,这些人脱离人民和生产的时间久了,对诗歌的需求也变了。

  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干,也要附庸风雅,但因为脱离实际,内容虚浮、辞藻华美,空洞无物。

  说白了,就跟如今的二代、网红们,开着美颜拍抖音晒的各种炫富生活一样。

  奢侈浮夸,但对社会发展毫无价值。

  这样的趋势发展到南北朝,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产生了一大堆徒有其表、内容空泛的诗歌,被称为“宫体诗”。

  抛开形式上的不同,其本质就相当于古代的“小时代”。

  现在读来,都让人觉得“齁得慌”。

  而且由于宫体诗大多产生于宫廷,说白了就是为皇家服务,所以很多诗歌大家也写了不少这种诗歌。

  比如李白的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就是唐宫廷所作,只是李白的才华太高,硬是把宫体诗写成了流传后世的名句。

  当然,这样的诗歌虽然没有什么真情实感,但其形成的格律为后世的诗歌创造了典范。

  某种程度上,为唐宋时期的诗词巅峰作了铺垫。

  到了唐宋,大家汲取了南北朝的经验教训,诗歌既注重格律,又注重内容。

  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我们现在熟读的那些唐宋名诗,都是读起来好听,又饱含深情。

  它们代表的,就是中华诗词的巅峰。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说法。

  这也说明了,方向错了,勤奋是无用的。

  05

  这里我岔开去讲了这么多,就是想让大家对诗词这种文体的源流和价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朴实无华的杜甫“三吏三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那么高,因为它有内容、有感情、有故事,而且,它是在为最底层的人民发声。

  也只有这样,我们今后在读到教员诗词的时候,才能理解他诗词的美感和价值。

  因为,教员的每一首诗词,都代表了他的思想、观点,都注入了他个人的情感。

  就像是1906年这首最早的诗一样,虽然用词很朴素很简单,但却清晰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和态度。

  就像毛泽东后来的无数首诗一样,留下了他独特的认知。

  请记住:这样的诗歌哪怕只有一两句,也比一打无病呻吟、辞藻华丽的诗要有价值。这也是我一直庆幸,我们的课本里还有读起来很费劲的鲁迅。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从课本里彻底删除了鲁迅,再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删除了文言文,删除了一切需要思考的东西。

  初高中课本,可能就只能够选《谁的青春不迷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阿弥陀佛么么哒》《小时代》《悲伤逆流成河》之类“青春文学名著”里面的文章了。

  因为从此,我们很可能就永远错过了“你也配姓赵”、“和尚摸得我摸不得”这样言简意赅、力透纸背的文字。

  而要去背诵“这个年头,重要的不是纵横捭阖的能力,不是倾国倾城的长相,不是三宫六院的胸怀,也不是株连九族的家世,而是态度”之类看似有模有样,实则狗屁不通的东西了。

  06

  写到这里,关于毛泽东出韶山前,第二阶段的读书生涯我就为大家基本梳理完了,并且将我能查到的很多细节也为大家找出来了。

  值得说明的是,我为大家讲的时候,有时候会稍微岔开主线去讲一些别的知识点(诗歌只是一个,后面可能还会对很多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言简意赅的说明),这些都是为了方便大家更加深入、清楚且完整全面地了解教员的经历和思想。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还是那句话,我慢慢写,尽量写得细致,您慢慢看。

  (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下一期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7 06:42 , Processed in 0.1407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