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6|回复: 0

瀚海狼山:全球第3种有人驾驶6代机横空出世,顺利首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在2个月前本号就提到过:所谓的6代机方案最少有8种!这话音还未落,没想到背书来的如此之快!果然又有一种全新的飞翼体横空出世,顺利的完成了公开的首飞!当然首先还是要判断是否真的是一种新型飞机的实体机飞上了天,而不是纯人工无中生有的P图;或者干脆是AI形成的虚假影像。而目前已经出现的首飞图片,明显不止一张,而且是从多个角度拍摄而成:既有机腹下的仰拍,也有侧向的抓拍,甚至还有部分从后下方向前的尾部角度的拍摄。还有很多特别细节,比如可以看到机头与主机翼端的3个编队航行灯出现;首飞期间也是完全放了前后起落架的。这些关键细节,都可以证明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P图,也基本不可能是拿过去已知的、飞行中的成熟6代机再AI合成的新图片。

  总之是一种全新的、过去前所未见的、全球排序可以到第3种的标准6代机的首次公开首飞,极高概率都是真的!那么在确认了不是凭空虚构也不是AI合成的首飞场景后,需要再判断是否是某种大型风筝,或者是人造大型无人机的模拟性试飞?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首飞现场从地面拍摄时,有天然的树木与地面建筑物可以进行体量大小的直接对比透视成像;可见这个首飞中的飞翼体的体量并不算小。预估其全机长度,即使不算最前端的空速管,也应该在17米到18米之间,甚至有可能接近19米级;而其基本翼展,也在12米到15米之间。这个体量,与当前主流的3代半到5代重型隐身战机基本相当,也就是满载起飞重量至少30到35吨,空重也至少在15吨以上。如此之大的形体,完全无法用风筝,

  或者一般航空发烧友的手搓无人机与航模进行人工模拟,因此基本确定就是一种全新的工业化的先进战机进行的现场试飞。最后一种辨别,则在于这是一种单纯的高性能无人僚机,还是有人驾驶的6代机的首飞?现在看来更倾向于有人驾驶的标准6代机。因为17米以上的长度,30吨级以上的体量,对任何无人僚机来说,都明显偏大偏重了。但是作为标准的有人驾驶6代机,尤其相对于几个月前已经首飞的银杏叶与怪鸟6代机来说,反倒算得上是“偏轻型的”。而且从侧面观察,大致可以看到机体头部有明显的凸起,这恰恰是有人座舱的位置;而无人高性能僚机则可以彻底省略机头上部凸出的驾驶舱。相反,既然有明显的驾驶舱,则暗示是有人6代机的概率急剧提高!还有很关键的一点,

  那就是据说本次首飞,居然有大型有人战机全程伴飞进行空中录像拍照,这也是第3种有人驾驶6代机顺利完成首飞的强有力的旁证。问题是前面啰嗦了半天,也没有提到这次首飞,到底是在哪个具体的机场?由哪家具体的飞机制造企业来现场完成?因为如果知道了具体的首飞机场,基本就能立即判断其归属来源。比如大家早就确定:银杏叶属于所谓的“南六”;而怪鸟确定属于“北六”!而当前的新6代机,到底属南还是属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确切的信息!有很大的概率,既不属南也不属北!不过有人说首飞期间的伴飞机,是重型可折叠机翼的,而且可以电磁弹射。但首飞场地却明显不是北方!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如果首飞的伴飞机是电磁弹射可折叠机翼的型号,那么就暗示:

  这种全新的、属于全球第3种的飞翼体6代机,一出生,就是直接瞄准上舰电磁弹射与拦阻的。如此一来,岂不是要直接与北方的怪鸟6代机,在不久的将来“抢生意”。其实在本号看来,在银杏叶与怪鸟几乎同时公开首飞后,就立即把北方的怪鸟定位为可上舰的舰载机,明显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觉得到目前为止,所有的3种主力舰载机,其中包括1种隐身5代机舰载机,都是北方厂所研发制造,并且展开深度测试与部署。那么同样是北方场所研发的怪鸟大型6代机,未来一定就瞄准可轻松变形上舰,这么就想得过于简单了。首先怪鸟6代机明显体量巨大。虽然不至于同样到南6,也就是银杏叶的50吨到55吨之间那么吓人;但是40到45吨级别,全长20 米级绝对有。如此巨大的重量,

  如此宽大的机体,有人用模拟软件,将其放入15万级的超级平台的巨型机库中,也会发现最多16架,就能占据全部机库空间的至少60%!换句话说,即使对15万吨级的超级平台的巨型机库来说,放入24到26架折叠主机翼后的怪鸟6代机的上舰版,就已经满满当当,再无多余空间!或者最多放入16架怪鸟,再放入不超过30架5代隐身舰载机,容量极限也不过46架。这与13万吨到15万吨级的超级平台,目标载机80到90架的目标,彻底背道而驰;对未来舰载航空兵的战力极限,是非常明显的、巨大的天然掣肘。而且怪鸟6代机,最大的技术创新,就是主机翼两端的全动操纵翼尖。但是所有主力舰载机必须折叠主翼;在经过折叠后的主翼的尖端再出现全动翼尖操作面,基本等于折叠了2次!非常明显,

  这样做既不符合最极端的操控可靠性,也严重削弱全机的结构强度。这与6代机有人机最终10到12G高过载的设计与实战目标完全是南辕北辙。因此从基本体量与机翼折叠2大关键点来深度考虑,巨大的北6怪鸟机,实际上舰的概率其实并不高。既然如此,那就需要一种高效气动模式,最大弹射起飞体量控制在38吨以下;最多只需要折叠1次主机翼的全新的有人驾驶飞翼体,来完成未来50年内,横扫全球大洋表面的超级任务。而刚刚首飞的第3种6代机,就非常合适:可见其采用完全的翼身融合大飞翼双发造型;而且主翼后掠角对比前2种6代机都明显缩小;这样有利于起降期间的低速稳定性与较高的迎风升阻比。紧凑的全机设计,也特别有利于上万次的反复出入机库、高强度电磁弹射起飞,

  与电磁拦阻!据某人二舅的三姨夫的学生家的保姆的邻居偶然喝高后透露:早在二十一世纪初,神秘大国就开始为所谓的6代机反复吹风洞,仅仅有资格吹风的缩比例模型,就有130个以上!吹了五六年以后,最终剩下10%继续吹。所谓8种方案的确立,据说就是这10%,又反复吹了三四年,再淘汰一部分之后的结果。此后又过了差不多5年,6代机项目才正式立项上马。结果8种方案怎么看怎么都喜欢,任何一种都不想再被淘汰!于是最后极有可能仅仅做了有人6代机与无人6代半的项目分工而已。甚至早期13种方案中被淘汰的那5种,每种也都获得了一大笔“补偿”,皆大欢喜。未来不排除重新拿出来外销赚大钱。总之3种6代机的公开绝不是实力上限,而是最终领先猎户座悬臂的开端之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7 06:42 , Processed in 0.1094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