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虚声:林彪在东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彪一辈子,争议颇多。

  他的争议,表面上大部分源自于晚年的政治选择。但实际上,源自于他超强的军事水平。如果他没有那么多军功,后人只会把他当成一个失败的政客,而不会如此长时间谈论他。为什么韩信被谈论了两千年?就是因为他军事能力超强,而晚年遭遇凄凉。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从宏观视角对比过林彪和韩信《林彪与韩信,隔空两千年,军史话春秋》。

  秦汉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峰。短暂的秦帝国之后,是延绵的汉帝国。韩信是创建汉帝国的功勋。

  民国、共和国是中国走向工业文明的关键阶段。短暂的民国之后,是延绵的共和国。林彪也在创建共和国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林彪一辈子,经历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所有阶段。但他的军事生涯中,最沉甸甸的一份成绩单,是在东北交出的。

  如果没有东北那些事,林彪的军事生涯,主要只是红军时代的战争与平型关战役,当然也也够辉煌,但不足以支撑其第三元帅的位置。东北的军事生涯,才是林彪的巅峰。

  林彪在东北做了很多事,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段,千里溃败

  林彪在东北之所以励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起点并不高。初到东北,便经历了四平保卫战失败。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便是逆风翻盘、反败为胜、涅槃重生这样的剧本。勾践忍辱负重而灭吴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

  四平溃败那是林彪一辈子,为数不多的失败。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在于:

  一、远离战场许久,尚未进入状态。林彪平型关战役之后受伤,便离开了前线,已经七八年了。他需要时间重新适应前线的枪炮声。

  二、国军陈明仁战术风格和林彪相克。林彪善于虚虚实实,陈明仁的风格则是一往无前。加上那时陈明仁装备优势明显,林彪很难坚守四平。

  三、毛泽东对东北军事判断有偏差。毛泽东的战略没有问题,把东北作为国共决战的序幕。毕竟自古以来,中国统一都是由北向南。再加上东北挨着苏联,可以获取有效援助,所以把东北作为国共决战的战场。但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即便战略没问题,局部预判也可能出现偏差。他让林彪坚守四平,“化四平为马德里”,明显不合实际。林彪的优势是运动战,让他坚守四平,好比让控球进攻的瓜迪奥拉改打魔力鸟的防守反击。但毛泽东对林彪绝对够意思,几乎是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从四平一口气溃败到松花江以北,换成别的将领,即便不挨处分,也要靠边站了。但林彪还是林彪,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丝毫未减。

  四、最关键的一点,立足未稳。任何名将建功立业都需要两个显而易见的前提:其一,对军事机器的绝对掌控,林彪初到东北,还没能让所有人都信服他;其二,需要有一个支持自己的大后方。当年林彪的后方有两个,一个是延安的毛泽东,给予战略(信任林彪)和政策(放权林彪)的支持;另一个是东北根据地。林彪刚到东北时,东北尚未经历土改,根据地非常薄弱,对林彪的支持非常有限。林彪要想获得东北根据地的支持,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阶段,林彪的心态是一个从意气风发到痛定思痛的过程。他自尊心很强,憋着一口气要证明自己。他曾经辉煌过,他要再次证明自己,再次重拾辉煌。其实解放战争初期,很多早期的名将都经历过重新洗牌的阵痛。比方说徐向前,红军时代赫赫有名的统帅,养病时间比林彪还长,更没有毛泽东无条件的支持。比方说贺龙,红二方面军的旗帜,在解放战争也没有得到很多表现。比方说陈毅,后面慢慢变成了粟裕身后的领导。相比之下,林彪拥有毛泽东最大限度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段,大练兵

  大练兵和土改是改变东北格局的两大利器。

  土改,让组织彻底掌控了东北。让原本碎片化的东北大地聚沙成山,从原本对林彪的有限支持变成了无限支持。这里说一句,东北土改的主要功劳并不在林彪身上。土改战略决策是毛泽东拍板,执行人是高岗、彭真、罗荣桓等人。这也是林彪的弱点,当时他作为东北的军政首脑,但一心致力于军事建设,忽略了或者说没能力搞政治经济改革。这也预示着其晚年的悲剧。

  大练兵,让林彪彻底变成了东北的军事首脑。纵观林彪一辈子和中国整个军事战争史,大练兵堪称林彪一辈子最耀眼的动作之一。大练兵这个事我就不具体展开了,有兴趣可以参考那篇《林彪的世界》。简而言之,大练兵奠定了林彪名将的历史地位,让他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出色的执行者之一,有了执行毛泽东决战东北这个大战略的筹码。

  这个阶段的林彪,心中有长海,眼中有星辰,堪称一生最巅峰的时刻。红军时代的林彪,也是一名天才将领,但经常迷茫。井冈山时期,他问红旗还能打多久。湘江战役之后,他情绪前所未有地低落。和张国焘会师后,他羡慕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在大练兵之后,他不再有迷茫,心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阶段,决战

  大练兵结束之后,林彪指挥东北军: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夏季攻势

  秋季攻势

  冬季攻势

  等一系列战役,林彪先后击败了杜聿明、陈诚、卫立煌等国军名将之后,大决战时刻到来了。林彪和毛泽东又产生了分歧。

  毛泽东从战略层面出发,让林彪先打锦州,切断国军关内和关外的通道。

  林彪从战术层面看,觉得直接打锦州有风险,不想冒险,想要先打长春。由于两人一个在延安,一个在东北,相隔千里,没法开会讨论,只好通过电报争论。

  从冬季攻势结束,到辽沈战役开打,中间大约半年的时间。半年时间里,毛泽东给林彪发了七十多封电报,大意就是打吧,把锦州打下,在东北关门打狗。林彪也给毛泽东回复了大致相当的电报,大意就是有困难,还有别的办法。

  林彪很犹豫。后世很多声音认为是他胆小懦弱,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准。林彪此时的犹豫,和井冈山时期问红旗打多久的迷茫或湘江战役之后的情绪低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他的犹豫,类似于楚汉争霸期间韩信和刘邦的分歧。当然论军事水平,毛泽东远高于刘邦,林彪和韩信大致差不多。

  林彪和毛泽东这半年的电报大战,心境更像是争论指点江山的方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随后的辽沈战役进程,证明林彪已经准备好了。

  辽沈战役的关键是打锦州。拿下锦州,国军在东北的那些精锐部队就会被掐断援助,相当于成了困兽,只有灭亡一条路。

  按照毛泽东在电报里的要求,限10日内拿下锦州。从纸面数据看,锦州的防御工事、弹药储备啥的,在国军里面还算不错的。守将范汉杰,也算是嫡系。国民党高层对锦州也颇为重视,蒋介石还亲自去过。所以毛泽东给出限定10天拿下锦州,看起来较为严苛了。

  林彪把进攻锦州的任务交给韩先楚。在兵团那一级,韩先楚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指挥官之一,不仅能打硬仗,看问题也能从大局出发,而且战术比较灵活,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出色的执行者。他在锦州战役中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31小时攻破锦州城。

  辽沈战役的另一个关键是塔山阻击战。

  锦州战役的关键在塔山。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一个小农庄。村子周边地势低洼平坦。东临锦州湾,西边和白台山(两百来米,唯一制高点)相接。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十二公里宽,依次东低西高。如果不是那场鲜血淋漓的塔山阻击战,没有人会在意那样一个村子。在那样的阵地上阻击装备占优势的国军,难度可想而知。

  林彪把阻击任务交给了胡奇才带领的四纵队。

  国军知道锦州的重要性,不要命地冲锋,第一天冲锋了九次;第二天正副团长带头冲锋。四纵压力很大。胡奇才向林彪汇报战况,林彪发狠说了一句,“我不要伤亡报告,只要塔山”正是依靠这股狠劲,守住了塔山。

  作为名将的林彪,虽然战争之前有犹豫,但他心中的那股狠劲依然存在。一旦战争开打,那就没有半分犹豫。所以在塔山,林彪把他心中最狠的那股劲发挥到了极致。他是一个谨慎爱兵之人,但是在塔山阻击战中,他不要同志们的伤亡数据,只要塔山。因为他知道,如果阻击战失败,会有更多的同志们牺牲。

  战争,关键时刻拼的就是狠劲。这里顺便说一句,塔山狙击战时,蒋介石也在指挥。但是他带领的国民党众将,败在了林彪手上。

  打赢辽沈战役之后,林彪带领四野入关,演绎着毛泽东的战略棋盘中从北向南统一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统一,都是由北向南。毛泽东重用林彪,选择在东北决战,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再次从北向南统一中国。

  东北,一代名将林彪的人生巅峰。

  离开东北之后,林彪带领虎狼之师打赢了平津战役,向南进入华中,再向南进入华南,直到天涯海角。然而林彪的身体也垮了,抗美援朝也没去成,开始了各地养病的生涯。

  养病的过程中,他半推半就地卷入政治旋涡。他以为自己能像操控军事漩涡一样操控政治漩涡,然而他错了。在他的那个小集团让很多人被政治漩涡吞噬之后,他自己也被吞噬了。

  1971年9月,他从东北大地离开了故土,命丧异国他乡,一世英名尽毁。这一切仿佛是宿命一样的结局。他坐上那架飞机时,脑子里呈现的,大多应该是他在东北大地的画面吧。

  因为篇幅原因,没有描述后期与最终的结局。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系列中,有系统描述过林彪,前后几十万字,分成上中下三卷。

  上卷描述林彪的军事才能

  中卷描述林彪后期的选择

  下卷描述了林彪最终的谜团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不被理解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5 17:52 , Processed in 0.1094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