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栩然:没打过仗?他凭啥成开国上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

  开国将帅授勋仪式在这里举行,毛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彭德怀等10人为元帅军衔,被大家所熟知的“十大元帅”,就此诞生。

  也是在同一天,中南海紫光阁内,周总理把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军衔分别授予了革命战争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将官。

  PS.这里备注一下,虽有军功但已不任军职的同志不再参与评定,如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的谭震林、指挥塔山战役的程子华等。

  其中,有一位的经历颇为神秘特殊,他从没有带领士兵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打过仗,却在军中任职,和许世友、王震、萧克等人一同被评为开国上将军衔。

  他的名字叫李克农。

  有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奇怪:

  既然李克农没有打过仗,为什么能评上开国上将?

  其实,产生这个疑问也很正常,毕竟,在不少人的固有认知里,能评上将军的,那必然是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历练出来的,是有赫赫战功的。

  李克农呢,他的战场在何处?他的战功又在哪里?

  李克农当然有他的战场,但这战场从来都是隐蔽、鲜为人知的;

  他的战功,亦是在这种隐蔽、鲜为人知的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带着极大的认真专注,与敌人不断周旋、斗智斗勇而换来的。

  没错,李克农所从事的工作,就类似我们现在常说的特工、间谍。他自参与革命以来,就长期从事党和军队的情报与保卫工作。

  因为巨大的功绩和影响,他甚至被誉为“特工之王”。

  毛主席曾幽默风趣地对李克农说,你是全中国最大的特务,但是共产党的特务,是为革命、为人民服务的好特务。

  那么,李克农到底做了哪些具体的情报保卫工作,能让他当得起如此殊荣呢?

  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回顾一下李克农在从事情报保卫工作中的3段重要经历,看看他在面对困局的时候,是如何巧妙计划,破局而出的。

  一方面,是看看他不为多人所知的传奇故事;

  一方面,也是学习学习他处理困局的智慧,以及给我们的一些启发。

  相信了解完李克农的故事,你会对特工谍报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更能体会什么叫隐秘而伟大。

  01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为了予以有力还击,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特别行动科,当时陈赓为科长,周恩来安排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打入了国民党的情报部门,他们三人也因此被称为“龙潭三杰”。

  由于深得国民党情报部门领导人徐恩曾的信任,加上中央特科的指示,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在南京、上海、天津、北平、武汉等地以通讯社的名义建立了一整套情报机构。

  徐恩曾本以为万事大吉,毕竟有三位情报人才“鼎力相助”,剿匪功成指日可待。可殊不知,李克农等人,却是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特工。

  李克农在上海,钱壮飞在南京,胡底在天津,他们分别掌握各地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在周恩来的要求下,三人成立了一个党小组,组长为李克农,陈赓与该小组单线联系。

  就这样,三人在中央特科的领导下,精诚合作,如同一把锋利的三叉戟,直叉国民党的心脏。

  为了获得更多权限,了解到更多一手信息,就要获得徐恩曾的深度信任,李克农是怎么做的呢?

  他的办法是:

  埋头苦干,工作到深夜,其他事情则不闻不问。

  同时,还把已经过时没用的国民党内部材料进行整编,上报徐恩曾。

  这种996甚至007的工作时间安排,加上只认工作不多管闲事的敬业态度,让徐恩曾对李克农产生了莫名的好感。

  徐恩曾觉得李克农工作认真负责、人品还很端正,加上钱壮飞常在徐恩曾面前赞赏李克农的才干,便渐渐将他当作自己的心腹,还提升为特务股长,在无线电管理局站稳了脚跟。

  权限大了,李克农的情报工作也更好开展了。

  有一段时间,李克农负责无线电报务员的招考工作,他根据党组织上提供的名单,凡是自己人一律录取,虽然这种做法听起来有些走后门的感觉,但做情报工作,这种做法是必要的。

  就这样,李克农在国民党的不少要害部门里,安插了许多“钉子”。

  “钉子”多了,信息源也就多了,情报工作开展得也更顺利。

  比如,查找发现到了叛变的党员,一旦掌握确凿证据,李克农就通知中央特科铲除叛徒,保证党的安全;

  一些秘密机关暴露,国民党特务要抓捕,李克农等人也会及时获取消息,在抓捕未开始前就发出通知,让敌人扑个空。

  就像《隐秘而伟大》中说得那样:

  “他们渗透在包括警察总局、各个分局以及监狱在内的各个要害部门,像一个个隐秘在巨大机器内的齿轮,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便会啮合,启动,共同运作成某件事情。”

  有一次,中央特科科长陈赓约李克农在指定地点见面。

  陈赓通知李克农:

  刘伯承同志三天后去南京,中央决定,由你护送。

  对于李克农来说,护送党内同志去南京,再转往苏区的任务,已经不只一次,但对于刘伯承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还是头一回。

  事关重大,必须很好地完成任务,但当时社会上仍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氛围中,具体该怎么做呢?

  李克农不愧是从事情报工作的专家,经过一番思考,一个计划在脑中成型了。

  接头的日子,秋雨绵绵,天阴沉沉的,李克农来到上海外滩公园,接刘伯承。

  他身穿一件蓝色绸长袍,手举一把雨伞,遮住头和脸,无名指上戴着一枚金戒指。

  等待的过程中,李克农从口袋里掏出烟,一边抽着,一边踱着步,看着江面上来往的航船,若无其事,眼角的余光,却瞟向公园的入口处。

  到了接头时间,公园入口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位是刘伯承),此时雨已停,李克农收了伞,夹在腋下,慢慢向两人的方向走去。

  快到时,李克农摘下眼镜,哈哈气,掏出手帕擦拭,又戴上。这些动作看起来很平常,周围人看不出什么端倪,但实际上却是事先安排好的暗号,表示身后没人跟踪尾随。

  发出信号后,李克农只是与这二人擦肩而过,一言不发,只是用眼神向他们打了个招呼,然后继续往前走,进了一辆停在外滩公园旁的美国雪佛兰黑色轿车。

  两人见状,在公园里略转一下后,也往这辆车走来。司机是自己人,接头经验丰富,什么都没问,便驾车驶向去往南京的火车站。

  行驶途中,快到火车站时,小轿车突然“意外地”抛锚了。

  车子停在路中间,司机下车查看修理,李克农则靠在车旁等候。

  其实,车子并不是真的抛锚,这也是李克农整个计划中的一部分,他这么做,是在等一个人,而这个人,能让整个护送计划的风险大大降低。

  半晌,不远处传来警笛声,3辆车组成的车队迎面驶来。

  车队行驶愈来愈近,正好撞见堵在路中间的小轿车,虽然车队猛按喇叭,轿车司机却依旧不为所动,趴在车前“认真检修”。

  此时,一位身着便衣、外表精明的男子从车上跳出,骂骂咧咧,让挡路的小轿车赶紧走开。

  这位骂骂咧咧的便衣男子,便是李克农要等的人。

  他叫邢子春,曾因“抓捕共产党员有功”而升任为上海市警察局侦缉队队长。在上海无线电训练班学习过,当时李克农是无线电管理局新闻股长,二人之间有一层“师生”的关系。

  邢子春看到李克农后,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一边连声道歉,一边给李克农递烟。

  李克农问邢子春此次出行的缘故,邢子春也没隐瞒,说是抓到了刺杀蒋介石的刺客胡疯子,准备押送到警察局报道。

  其实,李克农早知道这件事,他故意这么问,是在给邢子春做局。

  李克农说:

  “我这里有份徐老板(徐恩曾)的急电,委员长密令,将胡疯子立即押解至南京。

  邢队长,我们师生一场,算是至交,不妨告诉你,胡疯子可不简单,他与山西、云南、东北方面都有联系。”

  说到这,李克农有意顿了顿,看邢子春来了兴趣,接着说:

  “我正好去南京办公差,邢队长不怕我抢你的功话,不如将犯人交我带过去?”

  还没等邢子春回答,李克农又说道:

  “我只是做个顺水人情,你随我同去,功劳自然还是你的。”

  同时,李克农还挑明了邢子春与警察局局长之间的矛盾,一同前往南京,还可能面见蒋委员长,有进入CC派工作的机会。

  听到李克农描绘的“蓝图”,邢子春有些飘飘然,觉得自己很快就要走上人生巅峰。

  他看到车里坐着一位戴着墨镜、气态不凡的人,本想开口询问,但李克农说此人是案件的重要知情者,不能多问,邢子春便作罢,不再怀疑,并与李克农达成了一致。

  就这样,李克农和刘伯承上了邢子春的车,在邢子春的调度下,车队开往火车站,因为车上有李克农和邢子春,一路畅通无阻。

  最终,在李克农的精妙计划下,刘伯承被成功地安全护送到南京。

  护送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也很成功,这离不开李克农严谨的布局、周密的思考、果断的执行力。

  同时,他注意运用人际关系,进行心理攻势,在敌人的刀剑上跳舞,最后成功破局而出,真乃大智大勇。

  成功护送刘伯承,已经让李克农的情报工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而之后所经历的一件事情,则足以将李克农载入史册。

  因为这一次,他将和钱壮飞等人,拯救整个党中央。

  02

  1931年初春,上海码头,一艘客轮冒着滚滚黑烟,准备启航,前往汉口。

  两位身穿白色西服、头戴白色礼帽的“阔佬”有说有笑,走上舷梯。一位“管家”带着侍从,挑着行李,跟在他俩身后。

  这两位“阔佬”,一位是张国焘,一位是陈昌浩,“管家”是顾顺章,侍从是中央特科的同志。

  此次汉口之行,顾顺章是奉党中央的命令,护送张国焘、陈昌浩经武汉,前往鄂豫皖苏区。

  一开始,所有事情进展顺利,到汉口后,顾顺章将张国焘、陈昌浩交给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后,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可顾顺章偏偏要在这个时候作妖。

  他说:

  “我在武汉还有些事情要办,3天后回去。”

  顾顺章所谓“有些事情要办”,其实就是赚钱。流氓混混出身的他,对金钱有着不可抗拒的欲望。

  赚钱本身没啥问题,可在特殊时期,这完全就是胡闹。

  他张扬地在汉口表演魔术,殊不知,正因为如此,他被逮了个正着。

  发现他的人叫尤崇新,是共产党的叛徒,1931年4月24日,顾顺章被捕。

  本以为他会挣扎掩饰一番,可让国民党特务们惊讶的是,顾顺章想都没想,就投降了,瞬间从中共高层领导人,变成了共产党的叛徒。

  顾顺章叛变后,为了赢得国民党方面的信任,将共产党的各种机密消息,逐一抖落了出来。

  但即便是这样,国民党对顾顺章依旧不放心,毕竟,这家伙叛变太快了,都不用严刑拷打,难不成有诈?

  所以,当他说“我到南京之前,千万不要往南京发电报报告我被捕之事”,却坚持不说理由时,国民党方面没有耐心再听下去,而是选择直接发报,一方面出于对顾顺章的不信任,一方面也算是为了邀头功。

  1931年4月25日,此时正值周末,南京城淫雨霏霏,国民党各机关,都早早关了门。

  当时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草草处理完公务,向秘书钱壮飞做些交待后,去上海会情妇去了。

  当天夜里,钱壮飞正在办公室值班,突然,机要员推门进来,将手中急电放在桌上便出去了。

  钱壮飞看到急电上写着“徐恩曾亲译”,发电处是武汉绥靖主任公署,多年情报工作的直觉告诉他:

  武汉是不是出事了?

  不一会儿,机要员又拿来了写着同样信息的急电,钱壮飞经过一番思考,他意识到:

  武汉大概率是出事了,而且事关重大!

  想到这,他觉得不能再犹豫下去,看到四周无人,便取出之前偷偷复制的徐恩曾密码本,将电报内容翻译了出来。

  这一翻译可不得了,几封电报说的都是一件事:

  中共高层领导人顾顺章被捕,并已自首,3日内可将中共中央机关一网打尽!

  这还了得?!

  钱壮飞赶紧把原电封好,并立刻派他的女婿刘杞夫去上海给李克农报信。

  他选定最早的一趟火车,让刘杞夫连夜赶到上海。同时,经过一番权衡取舍,他决定迅速离开南京这个是非之地。

  离开前,钱壮飞给徐恩曾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警告徐恩曾,不要陷害他的子女,如若不然,徐恩曾所有的秘密将会被公布出来,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

  做完这些,钱壮飞赶到上海,并给天津的胡底发出电文,让他立即设法脱身。

  刘杞夫则是在4月26日清晨到达上海的,他在凤凰旅馆里找到了李克农。

  说明来意,李克农立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没有太多时间考虑,但他又必须冷静下来,沉着应对。

  那时候,李克农与陈赓是单线联系人,但4月26日不是接头的日子,可时间不等人,怎么办?

  找!

  可偌大个上海,怎么找呢?

  这时李克农想到了江苏省委,借助组织,找到陈赓,会容易很多。

  在江苏省委的帮助下,李克农终于找到了陈赓。

  两人将顾顺章叛变的消息立刻报告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听后,当机立断,做出如下部署:

  对党做周密的保卫和转移工作;

  转移相关干部;

  审慎果断处理顾顺章在上海能利用的重要关系;

  废除顾顺章熟悉的秘密工作方法,由各部门负责紧急改变。

  周恩来在将工作安排完毕后,才和邓颖超一起离开住处,15分钟后,搜捕的特务便包围了住处。

  李克农也在来回奔跑,通知各同志转移,为了掩人耳目,他甚至随手捡起一根竹竿,带上墨镜,装成瞎子。

  由于及时采取了紧急有效的措施,4月28日凌晨前,所有转移工作基本全部安全完成。

  国民党搜捕队抱着极大的希望,却扑了个空,大失所望。

  陈立夫问道:

  “刚才在四周有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人?”

  “没见到什么可疑的人,只有一个女人从附近经过。”

  “在拐角处还看见一个老头。”

  事实上,“女人”是周恩来,“老头”是陈赓,听到搜捕结果,顾顺章气愤地喊道:

  “抓不到周恩来了!”

  其实,不单单是周恩来、陈赓,这次紧急转移的中共领导人,有许多大家都耳熟能详,像邓小平、瞿秋白、陈云、聂荣臻、王明、博古、邓颖超、康生、李维汉等。

  毛主席后来曾深有感触地说:

  李克农等人是立了大功的。如果不是他们,当时许多中央同志,包括周恩来这些同志,都将不存在了。

  是啊,没有李克农、钱壮飞等人的力挽狂澜,中共历史从30年代以后,可能完全要重写了。

  潜伏在敌人的心脏,奋战在隐蔽的战线,时刻面临着危险,又能及时作出权衡取舍,化险为夷,破局而出,李克农不愧被称之为“龙潭三杰”。

  他这次拯救上海党中央的举动,足以抵得上千军万马、攻城略地。

  03

  1949年12月,此时的新中国已经成立2个月有余,毛泽东主席选择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出访苏联。

  这时候的李克农,已经50岁了,他依旧奋战在隐蔽战线,是我党情报部门的重要领导人。

  而国民党负责情报工作的领导人,几经更迭,已经变成了毛人凤。

  毛人凤自从接替戴笠任局长后,他一直想在反共斗争中体现自己的能力,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和信任,这次毛泽东出访苏联,对毛人凤来说,似乎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他希望能在毛泽东出访苏联的途中,炸毁专列,妄图制造第二个“皇姑屯事件”。

  毛人凤是如何计划的呢?

  首先,他命令潜伏在东北的特务组织进行如下准备。

  先从两翼围追堵截毛泽东的专列,破坏长春14号铁路桥,并在哈尔滨车站埋下定时炸弹;

  同时,潜伏在北京天安门附近的南池子“万能潜伏台”,进行指挥。

  毛人凤满以为自己的计划完美无缺,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点小九九,完全被李克农拿捏了。

  在公安部侦查科的不懈努力下,所谓的“万能潜伏台”,已经被锁定了,他就是集敌台台长、报务、情报、译电四位一体的计兆祥,妥妥的综合性情报人才。

  李克农了解后,说:

  “原来提出将敌人一网打尽,从实际情况看只捕计兆祥一人。”

  接着,他对公安部侦查科科长曹纯之说:

  “搜出敌台后,来个电话,我要到现场看看。”

  命令下达后,侦察科的工作人员开启了紧张有序的搜捕工作。

  搜捕过程很顺利,计兆祥很快被发现,但电台却没有发现,好像“不翼而飞”了一样。

  这是为什么?

  就在众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曹纯之发现了端倪。

  原来计兆祥家里的天花板上倒贴着一张圆形的《牡丹图》,而电台就藏在《牡丹图》的后头。

  落实完这些后,李克农来到了搜捕现场。

  李克农对计兆祥说:

  “不要怕,我今天来,是看你计兆祥发报技术的。就用这部电台,用原来的手法,呼叫台湾保密局毛人凤,我说话,你发报,怎么样?”

  计兆祥想也没想,立刻表示同意。

  此时的台湾近郊,国民党保密局本部内,毛人凤正在静候来自大陆方面的佳音,并时刻准备着,向蒋委员长报告好消息。

  在他看来,这次计划,天衣无缝,如果计划能够成功,那么中国的政局定会发生突变,自己的功劳可就大大的了。

  可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毛人凤却没有等来他想要的消息。

  他奇怪道:

  “按规定的联络时间已经超过了,可现在还没有得到大陆方面的任何反应。”

  怎么回事呢?

  有人建议:

  “立即电告计兆祥,停止发报,马上转移。”

  毛人凤却强装镇静,说:

  “问题没那么严重吧!

  共产党再狡猾,也难发现我万能台的踪迹。沉住气,也许计兆祥马上就发来了成功的电讯!”

  毛人凤是如此的乐观,殊不知,等待他的,将是被疯狂的啪啪打脸。

  “来了!”

  毛人凤听到电台“滴滴滴”的讯号,连忙坐在电台旁,等待接受、译电,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

  毛人凤先生:

  被你们反复吹嘘的万能潜伏台已被起获,少校台长计兆祥束手被擒。今后,贵局派遣的特务,我们将悉数收留,只是恕不面谢。

  告诉你,给你讲话的是李克农。你们现在“寄人篱下”,好景不长。

  你若率部来归,我李克农可以保证你们安全。告诉你,发报的报务员就是计兆祥。

  李克农

  电报看完,毛人凤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些什么好,他不禁想起过去,李克农曾在“国统区”搞情报工作,那时候就把戴笠弄得防不胜防,真是实力“克农(戴笠,字雨农)”啊。多次悬赏捉拿他,可居然连个影子都看不到。

  这次刺杀毛泽东的计划,又被李克农拿捏,无力回天啊!

  虽然有些绝望,但毛人凤依旧不死心,他觉得自己手里还有东北的特务组织这张“王牌”,他觉得自己还可以逆风翻盘。

  想到这,他让电报员回电:

  “李克农走着瞧吧,看到底谁是最后的赢家。”

  不久后的一个晚上,一架飞机正低空盘旋于哈尔滨附近的山林里,这架飞机没有国籍标志,来者不善。

  不一会儿,两人背着降落伞,从飞机上缓缓落下,不出意外的,他们就是毛人凤派来领导东北特务组织的特派员。

  刚一落地,两人就“落地成盒”,被早就守在地面的中共监视人员抓获,束手就擒。

  二人身上装备不少,有美制卡宾枪、无线电台、气象预测器、炸药等,一应俱全。

  这两人,一位叫张大平,一位叫于冠群,他们本打算于次日上午在哈尔滨松花江饭店与东北特务组织接头,代表国民党保密局,给有关人员颁发委任状,以资鼓励反共有功人员。

  第二天清晨,我党情报人员乔装成“张大平”,来到松花江饭店,将毛人凤所谓的最后“王牌”,给来了个一锅端。

  到了1950年3月14日晚,毛泽东访苏归来,安全抵达北京,蒋介石、毛人凤的妄想彻底破灭,这次毛人凤与李克农的斗法,也以李克农的完胜结束。

  李克农再一次以他的沉稳和智慧,合理部署,精准出击,守护了党、守护了国家、守护了人民。

  04

  文章写到这里,我已经和大家简单回顾了李克农将军人生中的3段重要经历。

  这些经历,其实只是他传奇人生中的沧海一粟,但仅仅是这“一粟”,也闪着耀永恒的光芒,被后人所铭记、纪念。

  他深入龙潭,取得信任,在敌人的刀剑上起舞,既能救人于危难,又能最大程度上保全自己;

  他临危不惧,即便十万火急,依旧沉稳应对,权衡取舍,力挽狂澜,屡建奇功……

  在了解了李克农将军的故事后,我不禁又想起《隐秘而伟大》这部书中的一句话:

  “一半扎根黑暗,一半迎接光明。根扎得越深,看到越多黑暗和腐烂,就会长得越高,越努力争取阳光。”

  诚哉斯言。

  虽然他长期奋战在隐蔽战线,所做的许多工作不被众人所熟知,但他的工作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不可或缺,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为新中国的建设,为培养中国情报部门的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克农被誉为红色的“特工之王”,被评为开国上将,理所当然,实至名归。

  1962年2月9日晚,在隐蔽战线奋战了30多年的李克农将军因脑软化离世,享年62岁,结束了他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又神秘传奇的一生。

  董必武给李克农将军写了一首挽诗,以作纪念:

  三十年前事已除,

  知君才调擅中华。

  能谋颇似房仆射,

  用间差同李左车。

  天不慭遗兹一老,

  人如可赎岂千家。

  箕裘克绍芝兰秀,

  高举红旗幛落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4 15:58 , Processed in 0.0937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