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孙立平:房价跌到底了吗?如何看待美国非农数据的大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房价跌到底了吗?

  2025年6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住宅价格同比下降3.7%,从2022年3月算起,已连续下降39个月。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降6.1%,从2022年1月算起,连续41个月下降。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房价是从2022年1月见顶,迄今已经下跌了3年多的时间。房价跌幅有多大呢?从中国47个核心城市的房价来看,47城房价较高点回撤幅度的中位数,是-32.7%。

  更为严峻的是,依据我们的研究,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大概率还未见底。

  判断房价是否到底,其实非常简单,经济学上使用的指标,有且只有一条,就是房屋租金回报率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比价。3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致可以用来表征一个社会的无风险收益率水平,也就是一笔资金,投资于没有任何风险的资产,可以获得的收益率。

  此前,随着我国房价大幅攀升,我国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长期低于30年期国债收益率,2019年至今,二者利差的平均值,达到了恐怖的147BP。一直到这轮房地产见顶回落,两者才开始收敛。截至2025年6月,中国一线城市平均租金回报率为1.93%,30年期国债收益率呢?为1.86%,两者基本重合,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较30年期国债收益率,略高了7个BP。

  合理吗?当然不合理。因为房产属于风险资产,理论来讲,租金收益率应该高于无风险收益率一定水平才更合理、更安全。

  从海外重点城市的数据来看,住房租金回报率,大多数时间都要高于30年期国债利率。2009-2024年,纽约住房租金回报率与30年期国债利率的平均利差为198BP、东京是168BP、柏林是211BP,伦敦非常特殊,但住房租金回报率也超过30年期国债收益率34个BP。

  综合全球经验,事实上,考虑到房屋还有维修和折旧成本,一线城市的住宅租金回报率需要高于30年国债收益率80BP以上,房地产市场的价量才可能达到稳态。按照这个标准,考虑到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我们把这个利差压缩到60个BP,目前我国城市住宅租金回报率也需要去到2.5%的水平。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按照这个指标来看,我们的房价,可能还有25%左右的下跌空间(格隆《中国房价,到底跌到哪了?》)。

  如何看待美国非农数据的大幅修正?

  周五,美国劳工部发布的 7 月非农就业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显示,7 月新增就业岗位仅 7.3 万,远低于市场预期。更为关键的是,在公布 7 月数据的同时,劳工部大幅下修了 5 月和 6 月的数据,其中 5 月新增就业下修 12.5 万,6 月下修 13.3 万,两个月累计减少 25.8 万就业岗位。

  对此,特朗普随即发文称,他认为这些数据是 “被操纵的”,并立即解雇劳工统计局局长。受此事件叠加关税等因素影响,美股及美元指数大幅下跌,美债则迎来上涨。

  如何看待此事件?

  非农就业数据是美国劳工部公布的一项抽样调查数据,基于约 14.5 万家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月度调查,覆盖约 69 万个工作场所。该数据主要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失业率等几个关键数据。每月第一个完整周的周五,劳工部会根据已有的企业回复加上模型推算发布上个月数据,这被称为 “初值”,后续会随着企业响应率的提高对数据进行修正。

  那么,为何这两年非农数据总数出现下修的情况?原因主要在于疫情前后的响应率下降以及美国就业市场的结构变化。

  一方面,非农数据的统计采用实地人力的纸质调查与电话统计方式,近两年受疫情后经济复苏、供应链问题、劳动力市场快速变化等因素影响,企业报告变得不稳定,调查回复率出现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疫情冲击导致美国就业市场结构发生变化,疫情后劳动力市场出现快速紧缩或扩张(如科技行业裁员、能源行业波动),使得模型预测偏差放大。

  到目前为止,市场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美国政府存在数据造假行为。美国是一个分权制衡与公开决策的国家,数据造假很容易被发现,而且公职人员一旦涉及造假,将面临巨大的政治与法律风险。对于作为 “打工人” 的劳工部公职人员而言,在数据造假上的成本与收益是不匹配的。而且,美国的金融与数据市场十分发达,很多权威数据由私人机构发布,同时金融机构也在跟踪经济数据。

  如果政府存在造假行为,很容易被市场发现,也很容易被私人机构的数据所质疑和推翻(清和社长《美国就业数据造假?》)。

  为什么在蛋糕做大时,大家没有过得更好?

  斯蒂格利茨:我不喜欢说“我早就说过了”这种话,但我认为我当时所说的,其实预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些政治和经济问题。

  我是在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之后写的那本书(《全球化及其不满》),我是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的。我写作时指出,那些全球化安排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是不公平的,对美国的工人也不公平。那些协议基本上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利益和金融利益之上的,特别是美国的。

  我当时就担心,全球化背后的很多经济分析其实站不住脚。比如说“涓滴经济学”这种理念——只要把蛋糕做大,大家都会过得更好。这背后根本没有理论支持。

  事实上,经济理论表明,开放贸易实际上可能会导致发达国家工人收入下降。那些理论假设自由流动的投机资本会让全球经济更稳定。但如果你看看历史,资本的流动方式是非常不稳定的。

  他们还认为开放自由贸易虽然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流失,但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这是对就业创造的一种过于简化的看法,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但我们现在也知道,即使在发达国家,创造就业也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我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工人从低生产力、与进口竞争的行业被转移到了“零生产力”的失业状态。这显然不是创造财富、改善人们生活的方式。所以,那时正在发生的许多事情其实都预示了后来出现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也出现在发达国家。

  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民主脆弱期”,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当我观察我们是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时,非常清楚,美国当时所采取的做法,完全是在服务金融市场的利益,却疏远了社会中的其他所有人。我当时参与了很多政治层面的讨论。

  我曾参与一个电话会议,讨论的问题是,民主党应该如何应对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电话会议中有许多来自大银行和金融市场的人。而我是少数几个“异类”声音之一,我说:“你们也应该关注美国工人和即将失去房屋的美国房主。如果我们只是关注银行,那么经济复苏不会理想,政治后果也会非常糟糕。”

  他们嘲笑了我。他们说,“哦,拜托,认真点吧。我们现在必须拯救银行。”

  不幸的是,奥巴马确实执行了那样的策略。到了稍晚一些的时候,在2011年,我在《名利场》(Vanityfair)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1%民有、1%民治、1%民享的政府》(Of the 1%, For the 1%, and By the 1%),这是在对应林肯在盖茨堡演说中那句著名的话——“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我当时感觉,我们的政府已经变成了服务于顶层1%利益的工具(《他曾预言了美国民主崩溃,现在他说有一个“好消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4 16:00 , Processed in 0.0778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