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5|回复: 0

孙立平:内心空荡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其背后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许是因为老了,也许是因为对现实越来越无奈,最近关心的问题更多是未来,是孩子。而且,标准也越来越低:如何使我们的孩子能成为一种身心健康的正常人。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我曾说了这么一个意思:在未来,我们可能不再为物质的财富发愁了,但有一个问题我们很难解决,甚至解决不了,这就是人们内心的充实感。

  而充实感的反面就是空虚。

  一位家长讲到这样的一种情况:读高三的儿子,上个月休学了。曾经成绩很优秀的孩子,突然变得很迷茫。情绪低落,对学习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整个人非常消沉。什么都做不下去,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考大学……

  还有人用哲学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类似的感受:25岁的我,每天早上都起不来,翻身起床是很难的。依照牛顿定律,改变事物的运动状态需要力。这个力在哪里,我总是找不到。即便我知道,有一些东西在等待我起床后去完成,但我只是“知道”,仅此而已。认知这种东西,被封锁在大脑内部,而我的头距离我的身体十分遥远。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到:“我最近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就是我完全没有目标,这种感觉很痛苦……没有工作的动力,也没有特别想要追求的东西。”

  后面的这位说,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词,才知道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这个词就是:空心病。事实上,前面那位学生家长给出的结论,也是同样的病症。有人说,这种空心病是一种比抑郁症后果还要严重的心理疾病。

  空心病这个概念,是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提出的一个概念。空心病,说是一种病,但其实并不是医学目录上有的、严格意义上的生理性或有生理基础的那种疾病,空心病只是一种心理状态。用徐凯文博士的话来说,空心病就是因为价值观缺陷导致的一种心理障碍,其症状是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里说价值观,可能也不是很确切。但不管具体原因是什么,可以看到的现象是,这种空心病现在正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在许多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症状不同程度的存在。

  徐凯文博士特别指出这样的一种现象,即越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得“空心病”。他在北大做过一项调查:在北大一年级学生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有空心病的症状,30.4%的学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大家都知道从北大退学的学霸常书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据说这孩子现在已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中,成绩,往往成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

  我想,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要更为复杂。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中,导致这种疾病的因素越来越多。在这些因素中,有很多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但对此的讨论已经很多了。这里我只想讨论一个更基础的问题。

  特别引起我思考的,是徐凯文博士在访谈中说的这样一句话:弗洛伊德为什么提出性欲理论?正是因为那个时代,性是禁区。人性被压抑的这个部分导致了强迫症、癔症等心理障碍。弗洛伊德的学说,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就接触过,但却从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问题。

  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的:健全的人格,如果排除掉生理的因素,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相对平衡的人生体验的产物。在这当中,如果缺少或压抑了其中的某些重要部分,或是过分偏执于其中的某一个点,就很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这个问题我们原来好像没有这么理解过。

  其实,在历史上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著名的后印象派大师梵高,一生被严重的精神所困扰。他曾长期陷入抑郁、狂躁、幻觉之中,甚至在与好友高更发生争执后割下自己的左耳。20 世纪最具影响力哲学家之一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人格中存在显著的焦虑、自我怀疑与孤僻特质:他极度厌恶社交,且多次放弃教授职位去隐居。交流电系统、无线电遥控等技术的奠基人尼古拉?特斯拉, 对数字 3 有强烈的执念,如只住房间号为 3 的倍数的酒店、任何事都要做 3 次。而且他还有严重的洁癖,餐具必须用沸水消毒,还极度恐惧细菌和灰尘。

  过去,我一直不知道怎么解释这种现象,至多会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这样的偏执与执着,使他们取得了如此的成就。说起他们的怪癖,人们也往往是用津津乐道的口吻。但现在,我想反过来猜测这个逻辑的链条:他们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在某一个方面过去执着,甚至执着到走火入魔的程度,而将其他方面的人生体验压抑住了,并由此形成种种的怪癖,形成一种不健全的人格?

  也许,这个链条中两个方向的联系都是存在的。

  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抑郁症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及家庭在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2020 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 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 17.2%,重度抑郁为 7.4%。《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我国 18 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 30%,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 15%。

  而空心病则更多发生在青年当中,尤其是刚刚走向社会的青年中。

  我知道,造成这些心理疾病的,有种种的现实因素,生计的窘迫啊,竞争的残酷啊,学习的压力啊。这些因素人们已经讨论很多了。我这里想说的是一种看起来有点虚,但其实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距离自然的状态越来越远。我们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多地生存在一种人造的现实当中,甚至有时都不是生活在人造的现实中,而是生存在人造的虚拟中。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情景。

  在过去的年代,人们从小就与同龄的小朋友在一起游戏玩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在妥协让步与坚持间维护平衡;再长大一点,因为学习的压力不是那么大,他们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及至走向社会,正常地恋爱、结婚、生子,又会体验到什么是必须肩负的责任,什么是关爱,什么是必要的牺牲,以及如何与一个生活习惯很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共同生活。

  这都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步骤和组成部分。

  但所有这一切,都在从我们的生活中减少、淡化乃至消失。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刻板、越来越单调、越来越虚拟。也许,我这是一种九斤老太的的心理。前些天,在上海,就这个问题与两个学生争论到深夜。他们告诉我,年轻的一代会有他们的乐趣,会有他们的世界。

  也许是这样的。但我脑子里总是出现野草与温室里的花朵对比的情景。

  未来肯定是年轻人的,我们说什么都没用。在过了若干世代之后,人们会慢慢习惯这一切,但这个习惯也许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在这中间,会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极大的冲击,这是可以想见的。

  只是感觉到这个问题,我也知道没说清楚,大家讨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4 01:16 , Processed in 0.0937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