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2|回复: 0

环球科学:睡眠不良,与172种疾病相关;孔雀的羽毛可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健康 ·

  睡眠不良,与172种疾病相关

  顶部的六个圆形图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睡眠特征:夜间睡眠时长和开始时间、睡眠节律(相对振幅、日间稳定性)和睡眠碎片化(睡眠效率和清醒次数)。人体周围的图标显示的是不同系统的疾病。图标旁边的数字代表与睡眠相关的疾病类型占该系统所有疾病类型的百分比。研究发现,有172种疾病与睡眠特征相关。在这些疾病中,平均23.01%的疾病负担可归因于睡眠特征。图片来源:王胜峰(北京大学)

  近期,一项发表于《健康数据科学》(Health Data Science)的研究揭示,睡眠特征与172种疾病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北京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纳入了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88 461名成年人的客观睡眠数据,分析了睡眠特征与整个生理系统疾病的关联,并将这些数据与参与者平均6.8年的体动记录相结合。

  他们从睡眠数据中发现睡眠具有多个维度的特征,包括夜间睡眠持续时间和开始时间,睡眠节律(相对幅度和日间稳定性),以及睡眠碎片化(睡眠效率和清醒次数)。在平均6.8年的随访中,研究人员发现172种疾病与睡眠特征相关,其中42种疾病的患病风险至少增加了一倍;92种疾病超过20%的患病风险与不良睡眠行为有关,例如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和急性肾衰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83种疾病关联与睡眠节律有关。睡眠规律性(例如就寝时间的一致性和昼夜节律的稳定性)是疾病风险中一个未被充分重视但至关重要的因素。不规律的就寝时间(00:30之后)会使肝硬化风险增加2.57倍,而日间稳定性降低会使坏疽风险增加2.61倍。这项研究还挑战了此前“长时间睡眠”(≥9小时)有害的说法,客观数据显示,其只与一种疾病存在关联。

  · 环境 ·

  《科学》:南科大曾振中团队联合揭示2023年全球破纪录海洋热浪的驱动机制

  202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WMO)认定为“有纪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球海表温度(SST)和海洋热含量(OHC)均创历史新高。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曾振中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研究,构建了全球首个基于高分辨率海洋再分析数据的混合层热收支诊断框架,系统揭示了2023年席卷全球的极端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及其关键的物理驱动机制。

  研究者利用ECCO2(海洋环流与气候评估二期计划)高分辨率日尺度海洋深层的数据资料,开展混合层热收支分析,定量刻画了2023年全球海洋热浪在强度、持续时间和空间覆盖上的空前特征,首次厘清了全球四大关键海区热浪的不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23年多区域海洋热浪事件同期爆发,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短波通量增强和混合层变浅,西南太平洋云量减少和平流增加,以及热带东太平洋海洋平流增加。这反映出气候系统正经历显著且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全球不同区域海洋热浪形成机制的显著差异性,为理解和预测未来极端海洋事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科技日报,南方科技大学)

  · 动物学 ·

  孔雀的羽毛可以作为激光器,发射黄绿色激光

  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消息,近期在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中,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孔雀鲜艳尾羽中的微型反射结构能将光线放大成激光束。他们通过对羽毛染色并用外部光源激发后,发现这些羽毛能发射出窄束的黄绿色激光。

  激光的产生需要一种"增益介质",通常是一种染料,通过能量"泵浦"使介质中的电子跃迁到更高能级。当这些电子回落至较低能态时,会以特定波长的光子形式释放能量。这些光子继而能触发邻近受激的原子,并释放出各自的光子。光在反射腔内来回反射时会被进一步放大并形成相干光束。在研究中,科学家将不同的孔雀羽毛和同一羽毛的不同位置浸染常见染料后,用柔和的光脉冲进行激发,并通过实验室仪器均检测到了人眼无法察觉的微弱黄绿色激光束。这种激光从羽毛眼斑处释放,呈现出两种特定波长。尽管眼斑各色区域的微观结构可能不同,却都能发射相同波长的激光。根据推测,羽毛内部空腔的尺寸和形状必须保持在亚纳米级精度完全一致,才能解释信号的一致性。不过研究人员尚未确定产生激光效应的确切微观结构,他们推测羽毛内部某些其他独特微小结构(可能是蛋白质颗粒)发挥着激光腔的作用。(《科学》新闻)

  · 人工智能 ·

  中国科学院正式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系统内多家研究所组成研发团队正式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该模型是一个专门为科研打造的智能平台,由专业科学知识和数据训练而成,能深入理解波、谱、场等各种科学数据,并具备深度文献分析、科学知识推理和科研工具编排能力。相比于“人工智能+科学”普遍采用的模式,这种模型解决了此前常常面临的三大难题:科学数据不互通、专业推理能力不够以及研发生态封闭。

  基于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研发团队还开发了磐石·文献罗盘和磐石·工具调度台两个科学智能体。其中,磐石·文献罗盘已接入1.7亿篇科技文献与实时开源科技信息,可深度理解包含公式与图表的科学数据,一次性透彻梳理上千篇文献,在其支持下,以往需要3~5天才能完成的文献调研工作可缩短至20分钟。磐石·工具调度台可自主规划及调用超过300个科学计算工具,实现工具的协同编排和便捷调用。目前,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已经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应用,大幅加速了科研进程。(科技日报)

  ·公共卫生 ·

  柳叶刀:五分之三的肝癌病例是由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引起的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如果目前的趋势保持不变,肝癌的新发病例数量将从2022年的87万增至2050年的152万,预计非洲的增幅最大。而肝癌死亡人数预计将从2022年的76万例增至2050年的137万例。

  据7月28日在《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篇论文,《柳叶刀》肝癌委员通过分析指出,大多数肝癌病例(60%)可以通过减少病毒性肝炎,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酒精摄入和MASLD(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以前称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来预防。到2050年,由一种名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严重MASLD引起的肝癌病例比例将增加35%。MASH是MASLD的一种严重形式,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肝癌病因,其次是酒精。有20%至30%的MASLD患者会发展为更严重的疾病,伴有肝脏炎症和损伤,即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

  委员会预测,与MASH相关的肝癌病例比例预计将从2022年的8%上升至2050年的11%,与酒精相关的肝癌病例比例预计将从2022年的19%上升至2050年的21%。由于肥胖率上升,预计未来十年MASLD相关肝癌的发病率将上升,尤其是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到2040年,超过55%的美国成年人可能患有MASLD。如今肥胖率的上升已成为肝癌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风险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肝脏周围脂肪堆积的情况增多。研究人员呼吁提高对MASLD风险上升的认识——尤其是在美国、欧洲和亚洲——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预计未来25年内肝癌新发病例数将翻一番,因此委员会设定的目标是每年将肝癌新发病例数减少2%至5%——如果能够实现,则可以预防多达1700万例肝癌病例和多达1500万人死亡。(《柳叶刀》)

  撰写/整理:王怡博、clef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31 18:09 , Processed in 0.0922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