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30|回复: 0

陶然:海南自贸港封关:看懂这步棋,需要换个角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最近,海南封关的消息一放出,网上的猜测特别多。

  有人说这是香港的放大版,有人说会是“香港+深圳”的组合模式……陶叔看了半天,认为大都属于胡思乱想。

  香港是资本主义体制,实行海洋法系,资金完全自由流通,这些在海南都不可能照搬。

  并且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多年人才与资源积累才形成的,海南不具备基础条件,也没必要硬去挑战。

  至于深圳,已经是我国高科技研发与生产基地,海南这方面的底子也不行,高科技产业在那短时间搞不起来。

  要看懂海南这步棋的用意,需要把眼光放到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棋盘上,看清过去一步步是怎么走的,再去推测未来走向。

  02

  这事要从改革开放说起。

  前三十年辛苦建立了工业化基础,但在打开国门后,依然傻眼——咱们的产品跟人家一比,技术落后、功能单一,在市场上就是个弟弟。

  怎么办?只能从最简单的做起。

  沿海地区开始做“三来”(来原料、来样品、来零件)加工贸易。说白了,当时便宜的人力成本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靠这个挣外汇,混口饭吃。

  沿海动起来了,其他地方也拼命找自己的“比较优势”,结果大都落在了小商品上:浙江永嘉的纽扣、湖南邵东的打火机、河北辛集的皮革……就是从那时开始成型。

  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自己所在的区域,就有类似的地方特色产业。

  然而这些产业有个共同特点——科技含量少,门槛低。

  为了不被人抢走饭碗,企业拼命压成本,让竞争对手根本不敢下场。

  “内卷”的毛病,就这样养成了。

  中国企业能把价格压到什么样的程度?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打火机,1块钱的售价快30年没变了吧!经历了多少次通货膨胀和成本上涨,依旧稳如泰山。

  卷成这样,企业怎么赚的钱?

  肯定有技术升级的功劳,更主要全国市场体量足够大,靠走量才撑得住。

  但是,我们如果只搞加工贸易、小商品生产,永远都被人踩在脚下,根本发展不起来。

  别急,第一步是跟国际市场接轨,先把产业链引过来,后面就开始沿着链条向上爬。

  要往上爬,需要两样东西支撑:

  科技和品牌。

  科技这块,原来打下的工业基础含金量就体现出来了,再加上几十年持续的人才培养,我们开始爆发。从粗加工到精细加工,再到设计研发,全都吃透了。

  科技是“实”,品牌是“虚”,反而更难弄,中间吃过很多亏。

  好在一方面是跟国外打交道的过程中,学到了最新的营销理念;另一方面,还是靠自家有个大市场,先在国内站稳,再向外攻。

  比如,河南许昌的假发产业,最早做的不过是走街串巷收头发,卖给韩国人。后来把产品技术突破,推出自己的品牌“瑞贝卡”,就是先国内再国外,做成假发行业的世界第一。

  现在大批国产品牌起来了,却总有人挑动窝里斗,特别是围绕余承东和雷军的是非不断,经常捧一踩一大打口水仗。

  其实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产业升级的两种能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发展。

  不少人对待国产品牌有种莫名其妙的苛刻,看到国产车也开始卖50万、100万就无名火起:一个过去卖小面包的厂子,居然也敢开始卖高档车!

  就像那种看到以前穿开裆裤的小孩,突然有天西装革履走过来,就总想挑点错的心态。

  其实洋品牌也就那么回事,你觉得它高贵,只是没看过人家穿开裆裤的样子而已。

  他们对国产品牌缺少包容,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品牌对中国产业到底有多重要。

  陶叔接触过一些地方政府,他们大吐苦水:以前好不容易招来的三星手机、日本电器工厂,现在都大片闲置。

  而比亚迪在郑州建的工厂:规划八期,总占地达42000亩,将能提供十万以上就业机会。周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更是无法估量。

  对比之下,简直是天差地别。

  品牌商是产业链的链主,它决定产业链在哪,周围一大片就能跟着动起来。品牌是国外的,说搬就搬了;

  只有国产品牌强起来,才能全国到处扎根,带动越来越多地方发展。

  品牌同时意味着品质保证,拉着供应商一起跳出低价低质的层次,让整个产业链获得更多利润。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度大打价格战,纯属是卷成习惯了,搞不好又会走回原来老路,好在国家已经出手纠偏了。

  03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的程度,跟生产相关的山头,几乎都攻了下来,剩下的少数几个,像光刻机、显卡之类的,也是迟早的事,不用太操心。

  国家一直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就是沿着产业链发展,一直到整条拿下。

  并且我们的胃口特别大,新产业要,旧的也不放弃。比如,建筑行业近些年有些萎靡,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工程这样的大项目,就打了一剂强心针——既然在这个领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就不会让它流失。

  在生产这个方向上,路线很明确,进展也顺利。

  但是另一头,消费呢?显然不怎么理想。

  大家知道经济有三大引擎:投资、出口、消费。前两个都是生产,强劲无比,但是基本都用到头了。

  而消费端这个引擎,长期处于怠速运行,输出功率明显不够。具体原因就不展开。

  既然问题存在,总要想办法解决,把这个引擎重新点火的行动一直没停止,海南封关就是最新尝试。

  对海南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对它的定位已经改过好多次了:从“最大特区”到“国际旅游岛”,再到这次的“海南自贸港”。

  国家给了很多大政策,后来执行下去都被玩成了房地产,从住宅地产变文旅地产,再转商业地产。

  有人说海南不争气,这次也一样搞不成。

  他们显然没认真琢磨政策意图。

  海南封关的目的跟以往完全不同:

  不是为了出口,而是为了进口;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消费。

  如果抓住“消费”这个字眼,封关以后的很多措施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中国没有消费能力吗?并不是。每年有大量有钱人出国消费。他们出国并不是光为了游山玩水,更多是购买奢侈品、享受高档服务,尤其是国外的医疗服务——许多设备和治疗方法,国内确实比不上。

  这块蛋糕有多大呢?中国居民境外消费在2019年达到峰值,超2千多亿美元,表现出强大的消费实力。

  既然你们喜欢这些东西,那就划块地方,放开大门让它们都进来。你们别跑国外了,想要的在海南都有。

  起码离家近,语言也通。去国外就医,人家才不管你是谁,肯定不如在国内方便。

  这才是海南的“比较优势”!

  作为激活消费的重要一步,先把这部分流失到国外的高端消费弄回来,形成相关产业,把已经建的房子用起来,把消费者吸引过来,国际旅游岛名副其实,整个棋局也就活了。

  海南2024年GDP是7935.69亿元人民币,只需要把境外消费拉回来一部分,对它的增长就不得了。

  至于海南进口零关税的商品,加工增加值达30%以上,就可以零关税进入内地,一来是让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益,二来也是瞄准内地的消费力,重点并不在生产上。

  海南承担的是探路先锋角色,跟当年沿海地区率先开始“三来”加工类似,只是换成了消费领域,称之为“第二次与国际接轨”,未尝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31 01:45 , Processed in 0.0937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