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2|回复: 0

盛唐如松:从雅江看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2 01: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中国新央企-雅江集团成立,序号22,位于三峡集团之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之前。仅从这个序号就可以想见,这家公司的属性及其重要性了。

  基于对川西的熟悉,看到雅江集团这个名字的时候,心中产生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我经常来往于雅江和雅砻江一带。陌生是因为我知道这个雅江集团并不是我熟悉的雅江或雅砻江,而是指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修水电站,是一个从建国初就已经绘制在国家建设蓝图上的目标。只是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却并不容易。路途不便,天高地远属于地理上的困难;多地震多山石灾害是地质上的困难,而材料运输,施工保障以及电力传送等等困难更是不一而举。讲真,即便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基建狂魔,想要在雅鲁藏布江修建一个水电站组群依然还是会面临无数技术层面挑战的。从这一点上来说,雅江集团的成立,也只能算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但这个渠到底能成怎么一个模样,我相信,雅江集团成立的意义就在于此了,蓝图虽然在,绘制仍艰巨。

  这个水电站组群建成后的年发电量目标为3000亿度电。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不到。【2024年中国总发电量超过10万亿千瓦时。】由此可见这个水电站项目是这些年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瞩目的基础建设项目了,而且这还不包括其地缘政治上的影响。而且,咱们今天也不去讨论这座水电站的地缘影响。

  好奇地查了一下欧洲和美国最近两年在基础建设方面都在搞些什么。于是查了查。发现美国除了在港口铁路上有所动作外,【特朗普终止了一项高铁项目】,最大的投资项目也都放到了电力基础建设上。而且,投资方主要都是美国的高新科技企业,比如谷歌,亚马逊,mate以及黑石等公司。而这些公司投资电力的目的则无一例外的是在为自己的AI数据集群中心打基础。也就是说,如今美国新投资电力项目,主要就是为用电如饲虎的人工智能服务的。

  而欧洲,在基础建设投资上则明显小了很多,就连波兰建设的一条目标时速120公里的铁路都被算到了重大项目中。可见欧洲如今的基础建设投入的确无法和中美相比。当然,欧洲的主要投资方向也在电力上,比如丹麦、英国以及法国,都有着自己的风电投资项目。但风电投资总体来说是一个效能相对偏低的项目。只是没有办法,欧洲缺少大江大河,特别是那种具备高落差的大江大河,所以,水电它们是指望不上的,也就只能利用自己沿海的优势,搞搞风电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方向上,欧洲已经已经被判了死刑。当然,它们本来可以依托俄罗斯的便宜能源发电,从而弥补自己的短板。但他们亲自扼杀了这个可能。从这方面来说,中美倒是难得的一起频频点头。

  而中国水电的丰富是全球第一且是唯一的。三阶梯的地理特征,再加上两条大河鱼贯于这三阶梯之间,造就了可以建设无数水电站的可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里,更韵涵了巨大的水电能量。目前设计的发电组群发电量不过是一个发电先锋罢了。一旦技术成熟,地质特征掌握得更加熟稔后,其未来可增容的发电量将会更加客观。

  而在大量投资水电风电以及太阳能电的同时,中国近些年在基础建设上的投入也要比欧美广泛得多。比如全国城市地下管网的改造,长江生态带的修复以及高标准农田的改造等等。当然,一以贯之的铁路建设和交通网络打造等等都已经算是常规操作,见惯不惊了。

  之所以特别关注发电量这件事,就是因为谁家的发电量多,用电量大,就意味着谁家的工业化水平高,人工智能发展快。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判断需要经过大脑,而大脑的运转则需要消耗我们的能量,而且占比是人体基础能量总消耗的20%以上。人工智能判断一件事情,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个和工厂里生产一件产品需要消耗电量是一样的。美国方面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想要在人工智能上保持自己的遥遥领先,那么就一定要在电力供给上做到遥遥领先。没有电力,一切免谈。

  事实上是,2024年,美国在人工智能上消耗的电量是186太瓦时,而中国则只有103太瓦时。可见美国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上,投入还是很大的,不过,在同等条件下的算力效率,中国要比美国高出30%以上,所以,即便美国在人工智能的用电上比我们多,得到的成果却未必有我们大。去年横空出世的deepseek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无论如何,电力是通向未来的基础保障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了。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在发电、输送电以及用电终端的基础建设上,必然也会展开一场强烈的竞争。虽然从长期来看,双方的目标都是核聚变发电【或者也会有更科幻的场景,比如太空太阳能发电等】。但在这一目标没有实现前,双方围绕水电,风电以及光电于核电的竞争必然还是主旋律。而在这个竞争上,中国无疑已经具备了领先一个身位的优势。

  所以,从电力生产和保障方面来看,在保持电力供应优势的情况下,中美两国在把控未来的竞争上,也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了。那么在这一时间段投身美国人工智能公司的中国人才,或者他们的短期选择是正确的,但十年之后的结果却可能是黯淡的。这是一个基于硬性条件下推断出来的趋势,和目前谁在这一方向上技术是否领先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3 21:44 , Processed in 0.0781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