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3|回复: 0

徐吉军:特朗普变脸成最大变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8 01: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憋了十来天之后,特朗普终于对俄罗斯放出了大招:50天后看情况启动制裁!

  显而易见,特朗普已经彻底丧失了斡旋俄乌冲突的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拉拢俄罗斯对抗中国的战略意图。

  毕竟就在最近,中俄外长王毅和拉夫罗夫会面之后,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戏称为:王拉夫!

  尽管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但中俄之间的战略互信坚若磐石。

  于是特朗普只能陷入令人眼花缭乱的“政策回旋”:

  与普京的第六次通话“无果而终”,对俄挥出“50天制裁大棒”;取消美俄新一轮外交会谈,宣布向北约大规模军售援乌。

  特朗普一边怒骂普京“说一套做一套”,一边宣称美国生产的是全球最顶级武器将尽快送往北约,再流向乌克兰前线。

  特朗普态度转弯之快、火气之重,令外界目不暇接,媒体连夜更新标题、外交官纷纷重新评估。

  这位变脸大师不像是总统,更像是变量!

  如今,俄罗斯媒体不再试图粉饰或揣测特朗普的用意,而是普遍认定这位白宫掌权者已经彻底不可预测。

  这不是一个可以用逻辑预测的总统,而是一枚不稳定的全球变量。

  川普掌握了川剧绝活变脸的精髓,一起看看川普变脸集锦_特朗普

  一、特朗普信誉已在莫斯科耗尽!

  不妨一起看一下俄罗斯舆论的变化轨迹。

  2025年年初,俄罗斯官方与主流舆论界对特朗普仍保有一丝期待。1月至3月,《消息报》《观点报》等主流媒体陆续发表评论,称“特朗普有可能为美俄关系带来转机”,“他不像拜登那样执迷于意识形态斗争”。

  3月的一篇广为转发的专栏文章写到:“美国现在与俄罗斯的共同点,可能比与布鲁塞尔或基辅还要多。”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政治判断:俄罗斯对美欧分裂深感兴趣,而特朗普正是分裂的代名词。

  俄罗斯相信,特朗普不会将意识形态对抗推到极端,更不会像民主党那样将援乌视为“自由世界的道德使命”。

  这一“战略错觉”,维持到了6月底。

  四个月前,美国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前往莫斯科,与普京进行数次闭门会谈。俄罗斯国家媒体披露,普京在会谈中向特朗普转交了一幅肖像画作为礼物,并表达了“尽快结束乌克兰战争”的意愿。

  一时间,俄罗斯不少评论员认为,白宫内部确实存在“撤出乌克兰”的潜流。

  6月初,《工商日报》特朗普政府暂缓对乌克兰的援助,释放了重要信号。美国不愿再为一场无止境的战争掏空本国财政。

  《真理报》评论称:“特朗普是美国政坛少有的现实主义者,他不会为了乌克兰而牺牲美国的整体战略利益。”

  仅仅数周后,情势风云突变。

  7月3日,特朗普与普京进行第六次通话,白宫随后罕见地发布消极通报:“我们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7月14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俄罗斯祭出“50天通牒”:若不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及其贸易伙伴征收100%惩罚性关税。

  此举当即引发俄罗斯政界震动。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我们冷静对待特朗普的风格”。但俄罗斯媒体彻底翻脸:

  《共青团真理报》:特朗普变脸如换鞋,缺乏地缘政治耐性。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他“情绪失控,政策混乱”。

  《论据与事实》讽刺道:“每次他说让美国再次伟大,实际上都在替马斯克打广告。”

  显而易见,俄罗斯媒体对特朗普的观感已经见底:这位美国总统不再值得依赖。

  二、欧洲对手多于盟友!

  再看欧洲的反应。

  特朗普在7月中旬宣布向北约大规模军售,并明确表示武器将流向乌克兰。此举看似为北约注入弹药,实则令欧洲多国感到隐隐不安。

  北约秘书长吕特在白宫与特朗普联合记者会中公开称“这是重大进展”,但他也不忘补充一句:“费用将由欧洲国家承担。”

  法国《世界报》随即发表评论称:“特朗普实际上是在以战争为名,向欧洲收保护费。”

  德国《明镜周刊》直言:“特朗普的援乌方式,不是协助,而是交易。”

  《金融时报》在社论中甚至称特朗普是“欧洲的黑箱合伙人”。

  为何欧洲不信任特朗普?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特朗普政策摇摆,战略缺乏可预测性!

  月初刚冻结对乌援助,下旬就宣布军售大单;

  月中旬刚称“俄罗斯不可信”,数天后又透露可能“恢复对话”;

  这种来回折返,让整个北约“抓不住节奏”。

  二是援助条件具有强烈“勒索”色彩!

  特朗普强调:北约国家必须买单,美国不再承担费用。

  这在欧洲引发巨大反感。

  法国一名外交官私下评价:“他不是在援助,是在开账单。”

  三是最后通牒把欧洲绑上战车!

  所谓“50天后制裁令”并没有给欧洲带来安全感,反而加剧了局势紧张。

  意大利《晚邮报》质问:“当最后期限一到,谁来承担升级的后果?华盛顿还是基辅?还是我们?”

  欧洲对特朗普最大的恐惧不是他不援助,而是他不可控。

  这种我来帮乌克兰,却让欧洲付费和承担后果的援助模式,更像是商业伙伴而不是战略盟友。

  三、特朗普对普京态度剧烈反转!

  最令人关注的是特朗普本人的态度急转。

  在7月3日通话后,特朗普对媒体表示:“我对普京没有提供实质方案感到不满。”

  到了内阁会议上,特朗普说得更直接:“说实话,普京对我们说了很多废话……他总是表现得很友好,但结果毫无意义。”

  在接受采访时,特朗普直接讨伐普京:“他真的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他嘴上说得好听,晚上却轰炸所有人。”

  这些话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愤怒与无奈的混合体。

  特朗普对普京的评价,从年初可以合作,变成如今的虚伪无用;

  对俄罗斯的态度,从我们可以做大生意,变成不听我的就制裁封锁。

  特朗普不再试图掩饰情绪,也不再坚守立场,而是根据每次接触的即时反应做出每一次表态。

  这种作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无疑是一种不确定性极高的变量。

  四、特朗普政府无人能控!

  从2025年1月20日至今,特朗普团队似乎全部隐身,只有特朗普一个人在表演,所有人都是特朗普的应声虫,没有人敢发表不同于特朗普的观点和意见。

  唯一一个与特朗普唱反调的是大选功臣马斯克,在触怒了特朗普内阁之后,马斯克被排挤出了特朗普的决策圈。

  恼羞成怒的马斯克旋即宣布成立第三党美国党。

  这是马斯克的理想主义与特朗普的现实主义的碰撞。

  显而易见,特朗普政府没有团队决策,只有个人意志。

  特朗普任命的特使威特科夫在上半年频繁与普京会谈,一度令莫斯科高层判断“白宫对乌克兰有撤退意图”。

  如今这位特使近两个月未再访俄,下一轮对话被美方取消。

  外交渠道被突然切断,让俄罗斯判断特朗普政府内部又原地调头。

  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在特朗普频繁变脸后陷入集体沉默。

  美国媒体援引白宫消息人士称:“总统的对俄立场正在自上而下独立决策,几乎无团队参与。”

  特朗普在对俄政策上,已经摆脱团队建议,进入纯粹的个人独断模式。

  这意味着特朗普的美俄乌欧政策完全是性格驱动,而非战略研判。

  这不是战略家的权衡决断,这是赌徒左右下注。

  五、特朗普外交不可靠!

  对于中国来说,观察特朗普今天的对俄态度,必须保持极度冷静。

  不要因为他对俄翻脸,就误以为他在“接近东方”;

  也不要因他对欧洲施压,就判断他“退出全球责任”;

  更不能因为他对普京愤怒,就认为美俄关系彻底恶化。

  特朗普称普京“没有兑现承诺”,明天说“我和他谈得很好”。

  今天说“不会再给乌克兰一分钱”,几天后宣布“史上最大军售计划”。

  今天痛批欧洲不付钱,转身让北约转运武器。

  这不是总统的外交节奏,这是变量的情绪摆动。

  这位总统不能用过去的逻辑理解,不能靠预测模型判断,不能指望他稳定输出信号。

  面对特朗普,必须保持战略定力:

  不因其笑脸放松警惕,也不因其威胁过度焦虑。

  我是徐吉军,

  这里是《汉唐光辉》。

  我们不解读他换了哪一只鞋,我们只关注他脚下想踩哪片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3 18:23 , Processed in 0.0937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