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8|回复: 0

孙立平:人渣+大学+媒体,你们在联合把她推向绝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渣+大学+媒体,你们在联合把她推向绝境

  已至此,再去讨伐这个女生的错,已经没有必要,她已经付出远超其错的代价。这个世界的险恶,正在把她推向绝境,没有人在意她在犯错后仍然应该拥有的、不可剥夺的尊严和权利,乌克兰的人渣砍了致命的第一刀,她所在的大学急于以激烈的道德姿态与她切割,在伤痕上砍了第二刀。然后,对流量充满狰狞欲望的媒体,以近乎人肉的方式将她的名字与具体事件关联,又砍了第三刀。如果说社会性死亡是一种死亡,把人逼入绝境是一种杀人,这就是在联合杀人。

  排第一的“杀人犯”,当然是那个乌克兰的人渣Zeus,已婚已育,与初次见面的粉丝见面,即发生关系。置女孩的声誉和自己的家庭于不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拿到网上炫耀。他应该知道,以这种方式发布相关视频,已经毁了一个人。发布这种视频,严重侵犯他人隐私和声誉。虽远必诛,虽远必惩,应该永远禁止这个乌克兰的人渣Zeus入境!

  然后是这所大学,如此实名的方式,等于是公开处刑,近乎游街和浸猪笼了,把自己的学生推向了网络修罗场,接受残酷的网暴蹂躏。虽然看似没有点出具体事件,但指名道姓,并给出了具体的惩罚依据,等于给出了让媒体进行人肉和审判的清晰线索——借刀杀人。以这种方式开除一个学生,看似严格遵守相关程序,有规矩可循,但完全不考虑这种方式将置学生以怎样的境地。

  最后说说有的媒体,虽然学校很不厚道,指名道姓,并通过“具体校规”留下了人肉线索,但起码还有最后一点怜悯,没有将女生的名字与具体事件关联。有的媒体,在真正事关公共利益的热点事件上缺乏“挖掘真相”“深挖事实”的勇气,习惯含糊地“有关部门”“某某某”,但在这种桃色事件上,无比英勇,按学校开除的通报顺藤摸瓜,迅速将这个名字与相关事件进行了关联。这种“无隐”的操作,毫不顾及对一个具体的人带来多么具体的伤害,缺乏应有的隐私保护和传播善意。

  这个险恶的链条上,从人渣Zeus,到那所大学,到相关媒体,没有一个人在意“公开她的名字”会给将她推向什么境地。是的,那个女生做的事情,丢人了。但这种联合的谋杀,是现代社会的耻辱(博士老青年《乌克兰的人渣+大学+媒体,你们在联合杀人》)。

  中美Z世代有什么不同?

  Z时代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就业价值观,到社交特征和消费行为,中美Z世代群体都展现出了明显差异,这一代年轻人的选择正在重塑全球市场。

  在社交上,两国Z世代均为数字原住民,超85%每日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依赖短视频、直播等平台进行信息获取与社交互动。

  中国Z世代主要活跃于抖音、小红书等本土平台,这些平台通过弹幕互动、社区运营和UGC内容生产强化用户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美国Z世代则活跃于Instagram、YouTube等以个体创作和算法推荐为主的平台,追求内容原创性和真实性,对精致商业化内容持保留态度,更强调个体表达而非集体归属。此外中国Z世代对数字支付及AI工具采纳率高,对算法推荐接受度也更强。

  在就业上,中国Z世代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普遍倾向投身互联网及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美国Z世代则依托高校孵化器和自主创业平台,偏好创新型企业和自由职业。

  中国Z世代普遍重视职业稳定性、集体认同感和社会认可,对国家战略目标有较高认同;美国Z世代则强调个性表达、创新自由和工作生活平衡,同时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多元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在消费上,中国Z世代高度依赖互联网和社交电商,线上购物比例高达65%-80%,直播电商和内容种草已成为主流购物决策路径。美国Z世代更注重个性表达与创新体验,购物渠道多元且注重线上线下结合。

  在中国,悦己型消费成为主流,如泡泡玛特通过“盲盒+IP+社交”模式满足年轻人自我疗愈与身份认同需求,复购率达50.7%;情绪疗愈类产品如助眠香氛、健康饮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近30%。而美国Z世代则更突出即时满足与个体情绪表达,如90%有冲动购物经历,人均年花费超5000美元;同时高度关注品牌社会责任,将情绪价值与个人价值观相结合,绿色环保商品及虚拟经济成为新兴热点(Maggie Zhou《中美Z世代有什么不同?》)

  西方伪史论的发展轨迹

  西方伪史论的发展轨迹是一部典型的“放任-爆发”教科书,其演变过程清晰可见四个关键阶段:

  2012-2014年:理论萌芽期:黄忠平发表《包装出来的西方文明》,何新出版《希腊伪史考》,用“亚里士多德著作太多,古希腊没有足够羊皮纸”等反智论点掀起“西史证伪”序幕。此时质疑声零星出现,但缺乏学界系统驳斥,任由其扎根。

  2015-2018年:体系构建期:杜钢建提出“英语起源于湖南方言”,董并生宣称“柏拉图抄袭《论语》”,诸玄识抛出“牛顿剽窃《周髀算经》”。这些著作虽遭学界恶评,却未受有效遏制。2018年俄罗斯反智纪录片《福缅科:历史发明家》传入国内,与伪史论者形成“跨洋联动”,伪史论冲出亚文化圈。

  2019-2023年:资本助推期:在向前静等资本资助下,“西史辨伪和中华文化复兴学术研讨会”召开,黄河清、金灿荣等学者加入伪史论阵营。北师大陈志新教授在B站开课四天涨粉138万,伪史论完成流量化蜕变。尽管2019年《人民日报》曾发文批评,但未采取实质管控措施。

  2024-2025年:社会危害爆发期:伪史论全面渗透教育领域,中学生在知乎提问:“老师说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的,但网上说是伪造的,我该信谁?”大学历史教授坦言不敢在论文中提古希腊,怕被扣“崇洋媚外”帽子。《联合早报》刊文讽刺:“伪史论者正把中国变成反智主义笑柄”。直至2025年6月,国家才启动大规模封号行动,但错误认知已深植部分群体脑海。

  十三年的放任自流,让一个本可轻易扑灭的荒谬的思想火星,最终燃成了需要举国治理的文化野火。无数人深信不疑(张传林《 黄河清、杜钢建们终于在黄昏遭遇一顿胖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7 03:26 , Processed in 0.1720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