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温伯陵: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成事方法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人们常说“成事”,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事”,可到底什么是成事,又该如何成事呢?

  从字面意思来看,成事即把事情做成。

  以此来论,人要成事,便需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做成,这些小事再组成一些大事,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和功业。

  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天无绝人之路。

  天下万事万物皆有规律,成事,自然也有所有人都通用的公式。

  这个公式,便是《毛选·第一卷》第七篇文章《反对本本主义》的核心主题——调查。

  2

  教员喜欢做调查研究,从小就显露出端倪。

  早在1917年的时候,教员还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萧子升请他给自己的读书札记题词,教员就写下“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的话。

  同年7月,教员和萧子升穷游湖南五县,行程900余里,期间教员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深度调查了各地的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等情况,了解了社会百态。

  两年以后,教员准备成立一个“问题研究会”,专门研究现代人、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为此他还写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邓中夏,征求意见。

  在这份章程中,教员详细列举了教育问题、女子问题、孔子问题、劳动问题等144个准备调查研究的问题,可谓是包罗万象。

  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教员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拥有了广博的见闻,对中国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在1925年,他才能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样的雄文。

  随后,教员返回湖南调查农民运动,于是就有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8年2月,教员指挥秋收起义部队进入江西永新县,做了一番社会调查以后,便挥笔写下《永新调查》,为其他同志在永新县展开革命工作,指明方向。

  1930年5月,红四军解放了江西赣州寻邬县,教员又在寻邬县委书记古柏的陪同下,连续召开十多天的座谈会,做了当时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查。

  事后,教员写下八万余字的《寻邬调查》。

  这篇文章有多细致呢?

  这么说吧,《寻邬调查》写完之后,教员又召集了一次座谈会,问在座的人寻邬县有几家卖豆腐的、几家卖布的、几家卖杂货的、几家卖猪肉的?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答得出来,就连团政治部里专门做社会工作的人都不知道。

  但教员说得出来,而且这些店铺的地理位置、营业额、商品类别都说的一清二楚,好像他就是店铺老板一样,震惊全场。

  从湖南一师到鏖战闽西赣南,教员做调查研究已经十余年了。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苦心钻研,教员自然总结出一套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为了教育红四军官兵,让他们也能明白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于是在写完《寻邬调查》以后,教员便融合多年的经验,写成一篇总结性质的文章——《调查工作》。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名字,便是《反对本本主义》。

  3

  正因为教员的调查经验丰富,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有根据、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有出处,所以他在《反对本本主义》的开篇,非常自信的说出那句: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那调查有什么用呢?

  教员的回答是: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

  这是一段很有哲学意味的话,也是中国历代先贤做人做事方法论的归纳总结。

  《论语·八佾(yi)》里说:“子入太庙,每事问”,说的是孔子进入鲁国太庙以后,事无巨细,每一件都要详细询问,很快就掌握了全部流程。

  《荀子·劝学篇》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朱子语类·大学五或问下》也写道:“如读书,今日看一段,明日看一段。又如今日理会一事,明日理会一事,积习多后,自然通贯。”

  凭借这种水滴石穿的功夫,荀子和朱熹终成圣贤。

  苏轼也有“八面受敌读书法”,即读一本书的时候,每次都选定一个主题,通读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这样读的次数多了,一本书也就读通透了。

  这些历代先贤的言论和方法,不论侧重点是什么,归根到底都属于“调查、积累、融会贯通”的范畴。

  现在回头来看教员的这段话,其实意思就是,想解决某个问题,就要了解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知道它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一旦梳理清楚问题的前因后果,自然就知道它的弱点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它。

  所以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4

  如果不经过调查,就想解决问题,会怎么样呢?

  教员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三个结果——

  其一是一堆蠢人坐在一起想办法、打主意,但他们一定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反而一定会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其二是一到新岗位就推翻旧政策、宣布新政见,指手画脚的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最终搞坏事情,丧失群众基础。

  其三是按照书本上讲的或上级机关的指示盲目执行,以虚无的形式主义,掩盖自己的懒惰和无能。

  就像古代王朝的某些清贵文官一样,提意见或定国策的时候,总是喜欢依循儒家理论和上古三代的典故,结果看上去头头是道,实际上狗屁不通,意见、国策和现实完全是脱节的。

  针对以上三种结果,教员也提出了克服的办法,那就是始终坚持做实际调查,把书本里的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用实际修正理论,用理论指导实际,形成正向循环。

  5

  既然教员说了调查的原因以及不调查的后果,那么“遇事需要调查”便是没有争议的结论了。

  但,我们遇到事情又该如何调查呢?

  教员在文章里给出两个调查的方法。

  从宏观层面来说,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社会各阶级的政治经济情况,那么在调查农民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知道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这种以“租佃关系”区别的农民数量,也要知道富农、中农、贫农这种以“社会阶级”区别的农民数量。

  调查商人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知道粮食业、衣服业、药材业等行业的从业人数,也要知道小商人、中等商人、大商人的大致数量。

  总而言之,一个问题的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都要调查明白,才能对这个问题有全盘的了解,用教员的话说就是:

  “我们要调查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调查各行业内部的阶级情况。”

  从微观层面来说,则是七条具体的调查技术——

  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调查。

  调查会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年人、有斗争经验的年轻人、以及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士兵等各行各业的人士,但与调查的问题无关的人不必参加。

  指挥能力强的,调查会可召集十几二十人,指挥能力不足的,调查会也不能少于三人。

  召开调查会前,要事先准备调查纲目,然后按照纲目提问。

  调查的过程中,要亲自出马,不能只听书面报告。

  调查一个问题要深入,直至彻底了解为止。

  要自己做记录,不能假手于人。

  这七条技术,基本涵盖了调查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要按部就班的做,几乎就不可能有信息盲区。

  6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选·第一卷》的第七篇文章,相比前六篇而言,我觉得,这篇是对普通人最有参考价值的一篇文章。

  用我来举个例子。

  我最开始做内容的时候,每天为选题发愁,好不容易想到一个能写的题目,又找不到论证选题的材料,所以内容做的非常艰难。

  后来有一天,我闲来无事便翻开《毛选》,正好读到《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当时突然就明白了,我做内容非常艰难,是因为缺少了“调查”这个过程。

  既然没有过程,又怎么可能有结果呢?

  从那以后,我重新开始大量阅读,而且是读大部头的套装经典,一套读完接着换下一套。

  结果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内容选题也一个接着一个蹦出来,再也没有为选题发愁过。而且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每当一个选题出现以后,围绕选题构建内容的逻辑也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员说的“调查”,调查真的能解决问题。

  就靠着学了教员的一点皮毛,我的内容便从19年做到了25年,还把写出来的文章集结成册,做成了销量百万的畅销书。

  可以说,教员的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命运轨迹。

  希望教员的文章对大家也能有用。

  当然了,学习教员要学习他的思想精髓,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运用,照抄原文、刻舟求剑肯定是不行的。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5 13:48 , Processed in 0.1563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