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4|回复: 0

环球科学:人类比AI更有同理心,哪怕人类是AI假扮的;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航天 ·

  天问二号地球、月球照片公布

  该地球彩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3点拍摄,经辐射校正、红绿蓝(558-631nm、500-573nm、434-477nm)三波段图像配准和彩色合成处理后制作而成。拍摄时器地距离约59万千米。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该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点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拍摄时器月距离约59万千米。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7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过33天,与地球距离超1200万千米,工况良好。

  近期,天问二号探测器配置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分别对地球和月球成像,显示了良好的功能性能。此次发布的影像图包括器地距离约59万千米时获取的地球影像图和器月距离约59万千米时拍摄的月球影像图,回传地面后,由科研人员经处理制作而成。(国家航天局)

  · 物理学 ·

  三个电子就能表现出整体行为

  一粒谷子不是“一堆”,两粒也不是,从第几粒开始谷子才能变成谷堆呢?在微观粒子中存在类似的问题,多少粒子才能开始涌现出集体行为,从哪一刻起,粒子之间开始协同运作?以电子为例,多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它们形成一种类似液体的相态,也就是“库伦液态”。而最近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三个电子就已经能显现出强烈的粒子间相互作用;五个电子甚至能模拟数千亿电子的集体行为。

  研究人员利用砷化镓的压电效应,通过机械挤压在内部制造电场,从而对2到5个电子进行约束。接着,研究人员将这些电子液滴引导入一个Y型通道,观察电子液体如何在Y型通道中分裂。如果每个电子彼此独立,且通道完全对称,则电子进入不同通道的概率应该符合二项分布,但在三个及以上的电子团中,电子的分布均不符合二项分布,反而符合库伦液态的理论预期。(Nature,原理)

  · 人工智能 ·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

  照片来源:Noam Kohavi

  此前研究显示,大语言模型(LLM)驱动的工具能确定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它们的回应也被看作具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类倾向于拒绝来自人工智能(AI)对话机器人的情绪支持,除非这种同理心被误标记为来自人类。

  研究者开展了9项研究,给一共6282名受试者看了AI生成的回复,并告知他们有些回复是人类写的,有的是AI对话机器人写的。虽然受试者评价他们收到的回复富有同理心,但对他们以为交流对象是人类的回复评价更高。相比来自AI的即时回应,他们更愿意等待更久他们以为来自人类的回复。作者还发现,相比标记为AI生成的回复,受试者以为的来自人类的回复能唤起更多的正面感受(慰藉、认可、幸福、被理解)和更少的负面感受(感到焦虑、生气、痛苦或烦恼)。当受试者认为人类在构思回复时使用了AI协助,那他们对同理心、积极共鸣、正面情绪和支持的评分都更低。研究结果表明,AI对话机器人能提供的支持可能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期待同理性或情绪支持时,人们可能更看重来自人类的回复。

  · 动物学 ·

  猫更喜欢左侧卧睡,这可能是一种生存优势

  视频来源: Current Biology (2025)。DOI:10.1016/j.cub.2025.04.043

  所有动物在睡觉时都特别脆弱。猫每天大约睡12到16个小时,最好睡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这样它们的捕食者只能从下方接近它们。在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的新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猫更喜欢左侧卧睡,并认为这种睡姿是一种演化优势。

  研究团队分析了408个公开的网络视频,这些视频中均可见一只猫侧卧睡觉,且睡姿至少持续10秒。研究仅采用原始视频,修改或翻转的视频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结果发现,三分之二的视频显示猫左侧卧睡觉。对此,研究者认为,左侧卧睡的猫醒来后会用左视野感知周围环境,而这些视觉信息由大脑右半球处理。右半球专门负责空间感知、处理威胁信息以及协调快速逃跑的动作。如果猫左侧卧睡觉时突然醒来,关于捕食者或猎物的视觉信息会直接传入大脑右半球,因为右半球最擅长处理这些信息。因此,左侧卧睡可能是一种生存策略。(Ruhr University Bochum)

  · 公共卫生 ·

  并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与慢性炎症相关

  长期炎症暴露(炎症性衰老)已知会增加生物学衰老和出现年龄相关性疾病的风险。《自然·衰老》(Nature Aging)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工业化程度较轻的人群可能不会经历炎症性衰老。

  研究者分析了意大利和新加坡的两个工业化队列研究以及两个非工业化队列——玻利维亚亚马孙的Tsimane人群和马来西亚半岛的Orang Asli人群——的19个细胞因子(参与炎症的小蛋白)的数据集。在工业化队列中,作者观察到炎症随年龄而增加的一个一致特征,该特征与慢性年龄相关性疾病有关,如卒中、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不过,在两个非工业化队列中,Franck和共同作者并未发现炎症随年龄而增加。慢性年龄相关性疾病在这些队列中也极少存在,并且与炎症性衰老无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衰老过程时考虑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的重要性,挑战了围绕炎症性衰老的现有范式。进一步研究或探索特定环境条件会如何调节炎症性衰老及其对健康结局的影响,有望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预防全球不同人群的年龄相关性疾病。

  撰写、整理:王昱、冬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13:46 , Processed in 0.1529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