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63|回复: 0

夏斐君:哈梅内伊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6 23: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伊朗政治语境中,他是一个继承了烈火灰烬、却不再燃烧的人。这就是对其最准确的评价。

  哈梅内伊出生在伊朗宗教重镇马什哈德的一个普通神职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位不高的阿訇,有宗教教育传统,但不属于神学贵族。他从小接受什叶派传统神学训练,之后进入库姆和纳杰夫进修,但是在宗教学术上并不出众,甚至直到1980年代都没能正式获得阿亚图拉称号。

  与霍梅尼等马尔贾级人物相比,他的宗教合法性一直处于边缘。然而,他有一个突出的特长:语言表达与宣传能力强,能够在讲坛上传播革命理念、鼓动群众、建立情感认同。正是这个特长,使他成为伊斯兰革命中的重要宣传干部。

  在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中,哈梅内伊始终是外围的忠诚支持者,他不是理论家,也不是核心决策者,而是可用之人。

  革命成功后,他因为参与反对巴列维政权有功,被任命为德黑兰主麻讲坛讲道人、伊斯兰宣传委员会负责人。这时候才逐渐进入政权中层,起点其实并不是很高。

  1981年,他在伊朗总统遇刺后被推选为总统,成为首位神职人员总统。但当时总统职权被设定得较弱,外交与安全由议会与霍梅尼直接掌控。他的当选更多是政治妥协的结果。

  在这个时候:如果让我们回到过去,当时的人眼里基本上都觉得他是个过渡人物,也不会觉得他会继承霍梅尼的最高领袖职务,但是转折发生在霍梅尼去世之前。

  等到了1985年,也就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六年后,霍梅尼年事已高,健康急剧下滑。按什叶派教义,作为瓦利法基,也就是最高领袖,他有责任指定继任者。那时候伊朗公认的接班人,是阿亚图拉蒙塔泽里。

  蒙塔泽里,是霍梅尼在纳杰夫时期的嫡传弟子,宗教学术极高,是伊朗宪法理论中神权政治概念的共同建构者之一。霍梅尼亲自宣称他为未来的瓦利法基,并公开予以政治扶持。但蒙塔泽里不是一个盲从的学生。

  他在两伊战争后期,开始批评政府对异见者的镇压、对少数教派的迫害,尤其在1988年针对霍梅尼公开表达不满。

  他一再公开说,不应以神权为名行暴政之实。这一系列言论直接触动了霍梅尼的最高权威,也为伊朗更强硬、现实主义的势力提供了借口。

  就在这种紧张气氛中,哈梅内伊站在了批判蒙塔泽里的阵营。他在背后运作安全和宣传机构,通过向大众录音、媒体、内部汇报方式,放大蒙塔泽里的反命令倾向。

  同时,他与哈什米拉夫桑贾尼密切配合,在革命卫队和专家会议中营造出蒙塔泽里不适合接班的氛围。在1989年初,霍梅尼最终发布声明,正式罢黜蒙塔泽里的接班人资格。这是伊朗政权结构剧烈转向的信号,也为哈梅内伊的上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但是,在这个时候就算把霍梅尼的继承人搞倒了,把这个最大障碍扫除了,哈梅内伊要继位也困难重重。

  他当时并不具备宗教上的继承资格,不是马尔贾,这是什叶派宗教学术最高级别,也没有获得广泛神学认同。他甚至在专家会议中都没有正式作为候选人被广泛讨论。

  但在这个真空时刻,他借助体制权力、危机氛围与拉夫桑贾尼的推动,实现了继位。

  一九八九年六月,在霍梅尼去世的第二天,伊朗专家会议立即召开闭门会议。在这场会议中,拉夫桑贾尼出示了一封霍梅尼生前口头认可哈梅内伊的信件,尽管没有文件,也没有公开指令,但足以作为政治依据。

  同时,会议决定修改宪法,将原本最高领袖必须是马尔贾的要求,改为具备政治智慧的伊斯兰学者,这为哈梅内伊扫清了最后一层障碍。

  就这样,哈梅内伊成功继位。

  这场上位过程,其实是一场经典的政治排位战。哈梅内伊先是在舆论上边缘化霍梅尼的嫡传接班人,然后在看似合理的制度上降格接班资格,最后在精英操作中制造合法性外衣。

  这既不是一次公开政变,也不是继承制度的自然演进,而是一场软性政变,在伊斯兰共和国表面平稳的制度外壳下悄然完成。

  在哈梅内伊就任后,他深知自己起点低、宗教声望有限、旧部庞杂,因此开始系统性地清洗霍梅尼旧部,打破所有可以对其合法性构成挑战的记忆链条。

  首先,他清洗和边缘化了几乎所有霍梅尼的亲信旧部。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亚图拉蒙塔泽里这位前指定继承人被软禁至死,其余不愿臣服于新领袖的高阶神职人员或被噤声,或失去了讲坛,或直接被控制。

  同时,他也对霍梅尼时代的政治精英如哈塔米、卡尔巴斯奇、拉夫桑贾尼等展开大肆打压,限制他们在媒体、议会、外交领域的影响力。

  这个过程,并非是一次性完成,而是通过了法律、选举资格审查、情报信息封锁、经济查账、媒体污名化等手段,在十几年内渐进完成。

  其次,哈梅内伊构建了一个超越宪法的影子政府结构。

  他通过最高领袖办公室直接指挥伊朗革命卫队、情报部、司法系统、国家电视台与宗教广播、宪法监护委员会等机构,绕开总统与议会系统,构建了一个以忠诚加上信任为核心的垂直统治网络。

  他不依赖正式职位的职责划分,而依靠制度交叉控制,实现了类似于苏联布尔什维克式的平行体制。

  这些控制手段,使得哪怕总统换人、议会变色,真正的国家运作都不偏离最高领袖这条中枢神经。

  在军事与经济领域,他极大地扩张了革命卫队的角色。

  哈梅内伊亲自提拔苏莱曼尼等一系列高级指挥官,使革命卫队从纯军事力量变为了可以控制政治、经济、外交领域的关键角色。

  这个举动,使军队控制着伊朗国内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能源企业、金融系统,成为国家中另一个准寡头组织,但这个寡头集团只忠于一人——哈梅内伊。

  这场清洗既是对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对伊朗神权制度本质的一次深刻揭示:在神的名义下,胜出的并不总是最敬虔的人,而是最懂制度的人。

  哈梅内伊恰好是后者。

  那么,说完上面那些历史,究竟哈梅内伊这些举动的是是非非,应当如何评价呢?

  可以这样说:哈梅内伊虽然名义上继承了霍梅尼的这顶王冠,却亲手摧毁了霍梅尼试图建立的神权共和共治的遗产。

  从积极层面看,哈梅内伊拥有极强的制度操控能力和政治耐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缺乏宗教声望、革命元老制约、改革派高涨、苏联解体冲击、伊朗战后重建的多重挑战中,通过耐心构建忠诚体系、改造国家机构、重塑意识形态,成功稳住了政权。

  这种政治能力不可小觑。他能看懂伊朗每一场选举、控制每一次精英博弈、制造每一轮外部危机并利用其转化为内部整合手段。

  他不是军事强人。但他用革命卫队建立起了既是军队又是经济集团的第二国家。

  他不是最高神学权威,却能改写神权体制的运行逻辑。

  他或许缺乏霍梅尼的思想原创力、缺乏哈塔米的道德感召力、缺乏拉夫桑贾尼的现实主义手腕。但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了伊朗政治史中最典型的中庸者,一个不张扬、不急躁,却将权力盘根错节地植入体制每一个缝隙的人。

  在他统治后期,伊朗青年对政教合一的支持度不断下降,中产阶级外逃,技术阶层不断流失,内部对抗频繁。这说明,他所建立的体制,也并非不可动摇。

  他为伊朗政治提供了三十年稳定,也为伊朗的未来留下了一个封闭且极难转型的权力迷宫。这种体制稳定但封闭,安全但僵化。

  这使得伊朗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世俗化、网络化冲击时,越来越显得困顿与脱节。

  最后,说一个比喻,我觉得是非常合适形容霍梅尼和哈梅内伊的:

  如果说霍梅尼象征着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那团烈火,那么哈梅内伊就是那场烈火熄灭后的炭灰——低温、深埋、仍然燃烧,但总有一天会沉寂下去。

  他不需要革命,也不信仰民主。他只相信忠诚、组织与可控的秩序。而这种秩序,是稳定,也是停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7 19:31 , Processed in 0.1406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