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3|回复: 0

环球科学:玻璃瓶装饮料中的微塑料含量比塑料瓶高出5~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4 01: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健康 ·

  玻璃瓶装饮料中的微塑料含量比塑料瓶高出5~50倍

  据近期一项发表于《食品成分与分析杂志》(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的研究,法国科学家评估了该国销售的饮料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发现除葡萄酒外,玻璃瓶装饮料(包括矿泉水、可乐、茶饮、柠檬汽水和啤酒)的微塑料含量均显著高于塑料瓶装。研究人员在软饮料 、柠檬水、冰茶和啤酒的玻璃瓶中发现平均每升近100个塑料微粒,比在塑料瓶或金属罐中检出的微塑料数量高出5~50倍,比如玻璃瓶装可乐污染物含量最高,每升达103.4个颗粒物,而罐装为3.4个和塑料瓶装为2.1个,数值较低。

  在所有饮料品类中,玻璃容器中的聚酯类聚合物含量均高于其他包装类型。在玻璃瓶装饮料中,50~100微米的微塑料最多,为51.2%,而塑料瓶装饮品的微塑料颗粒普遍较大,其中52.4%的粒径处于100~500微米范围。研究还显示,玻璃瓶样品中的大部分微塑料颗粒与密封玻璃瓶盖外侧的油漆具有相同的颜色和聚合物成分。研究人员表示,瓶盖上的油漆也有肉眼不可见的微小划痕,或是由于瓶盖在存放时之间的摩擦造成的。由于没有潜在毒性微塑料量参考,因此无法说这些数字是否构成健康风险。研究人员表示,饮料制造商可以尝试减少瓶盖脱落的微塑料量,包括用空气吹瓶盖,然后用水和酒精冲洗,从而减少60%的污染。(phys.org、《食品成分与分析杂志》)

  · 神经科学 ·

  科学家揭示了压力影响睡眠和记忆的神经机制

  压力会显著影响睡眠与记忆功能,这种现象早已为人所知,可背后的神经机制始终未能阐明。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一篇近期发表于《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论文表明,下丘脑区域的一组神经元可能介导了压力对睡眠和记忆的影响,该发现为治疗压力相关的睡眠障碍提供了新靶点。

  此前的研究表明,下丘脑室旁核中的神经元会与其他调控睡眠和记忆的重要脑区“交流”,它们会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压力调节中发挥作用。为了研究室旁核神经元如何将压力转化为睡眠和记忆问题,这项新研究中的科学家将实验室小鼠束缚进了塑料管中,使其经历压力体验,随后测试了这些动物的空间记忆,并在其睡眠时监测其脑部活动。研究结果显示,承受压力的小鼠会表现出睡眠困难和记忆障碍,而刺激室旁核神经元可以模拟这些效应;相反,阻断这些神经元则能略微改善睡眠,并显著提升记忆表现。这些发现意味着室旁核神经元在压力条件下可能会通过不同机制影响睡眠与记忆,而针对室旁核神经元的治疗手段或许可以延缓睡眠与记忆障碍相关疾病的恶化进程。(《自然》新闻)

  · 植物学 ·

  地下深处存在此前未知的植物第二套根系

  深层细根在帮助植物吸收深层水分、利用深层土壤养分库以及高效将光合作用产生的碳转化为深层土壤有机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此类数据一直难以获得。因此,科学家过去对植物根系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地表以下5~100厘米的范围内,并认为越深的土壤中根系越少。但一篇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论文显示,20%的被研究植物在地下1米深处存在第二套深层根系,这表明植物可以将碳输送到地底更深处并储存,改变了人们此前的认知。

  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数据集,包含44个研究站点从地表至地下2米深处的细根生物量数据,这些研究站点覆盖了全球多种气候带和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并未观察到预期的细根生物量随深度呈指数衰减的现象,相反,他们发现约20%的站点在根系深度上出现了两次细根生物量的峰值,且生物量的次峰值通常出现在地下1米甚至更深的区域,意味着这些植物拥有第二套更深的根系系统,这可能是植物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适应性策略。这些发现表明科学家此前可能低估了土壤储存碳的潜力。研究人员表示,要完全理解这些深层根系系统的运作机制仍需更多研究,而且这些深层根系很可能不仅具有双峰分布特征,更可能是多峰分布的。(livescience.com)

  · 医学 ·

  新型疗法诱导患者体内自主产生CAR-T细胞,对抗癌症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前沿的抗癌疗法,还有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潜力。但当前制备CAR-T细胞需花费数周到数月,科学家需要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使其表面携带上CAR蛋白,后者能识别一些特定细胞(比如癌细胞)所携带的蛋白。这些CAR-T细胞被输回患者体内后,会四处搜寻并摧毁携带目标蛋白的细胞。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消息,6月19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中,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mRNA技术的新型疗法,能诱导患者体内自主生成CAR-T细胞,有望大幅缩短治疗等待的时间并降低治疗成本。

  为了刺激人体制造CAR-T细胞,研究人员制造了一种装载有编码嵌合抗原受体(CAR)mRNA的脂质纳米颗粒,并使其精准锁定T细胞。他们将这种纳米颗粒注射进小鼠体内不到3小时,携带该受体的T细胞便在动物血液、脾脏及淋巴结中大量出现,证明 mRNA起效了。随后,他们采用植入人类肿瘤的小鼠模型评估了这些CAR-T细胞的抗癌效能:在较高剂量组,肿瘤组织能迅速萎缩,3天内几乎完全消退。此外,研究人员还测试了CAR-T细胞靶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元凶——B细胞的效果。当他们给猕猴注射携带mRNA的纳米颗粒后,动物的B细胞水平会在数天内急剧下降,7周内又恢复正常水平。这一期间,猕猴的免疫系统发生了重构。考虑到mRNA会迅速降解,使T细胞停止生产嵌合抗原受体,这种疗法为治疗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开关”,帮助患者在治疗后快速恢复 B细胞数量。通过消除复杂的体外制造过程,这种新方法有望使CAR-T细胞疗法变得更易于获取,并应用于更多临床疾病。(《科学》新闻)

  · 动物学 ·

  社会因素可能决定动物在我们眼中多像人类

  为争取公众对动物保护工作的支持,工作人员会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把人类特质赋予动物。在一项近日发表于《交叉科学》(iScience)的论文中,科学家剖析了影响人们是否将动物视同人类的诸多社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融合、城市生活、教育和宗教等因素会影响个体将人类特质赋予动物的倾向,进而可能影响他们参与保护项目意愿。

  研究团队对来自巴西、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马来西亚和西班牙的741名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与社交联系紧密的人相比,社交孤立的人更常将动物与人类情感和身体相似性联系起来;拥有更多城市化经历(例如养宠物、参观动物园或接触有关动物的媒体)的人最有可能将意识、情感等赋予动物;受过更高程度正规教育的人则不太可能认为动物具有自主权。此外,宗教背景也产生了影响,一神教的参与者不太可能将意识或自由意志赋予动物,不可知论者和无神论者平均给予动物的自由意志也较少。这些结果有助于确定在哪些群体中,将人类特质赋予动物可能会增强保护策略。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尽管该研究捕捉到了一些大的趋势,但结果并不能全面代表人们对拟人化的各种观点和经历。(细胞出版社)

  撰写:黄雨佳、clef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9 21:46 , Processed in 0.1563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