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15|回复: 0

戍天九思:天问二号两大任务难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9 15: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凌晨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距离最远、持续时间最长的深空探测。有两项任务:①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伴飞、采样并返回地球,目标采集至少100克样本。②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长期伴飞探测,研究其物质组成及演化机制。全程预计约10年,其中小行星采样返回需2.5年,彗星探测阶段跨越7年,展现中国深空探测的长周期规划能力。

  那么,天问二号探测到底难在哪里?

  一是导航与轨道控制难度极高。小行星2016HO3直径仅40-100米,距离地球最远约6000万公里,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且在宇宙中高速运动,速度高达30公里/秒。要在茫茫星海中精准定位并接近如此小的目标,对探测器的自主导航和轨道计算能力要求极高,相当于在高速公路上追踪一辆快速移动的汽车。深空环境干扰多,探测器需穿越复杂的星际尘埃、辐射带等干扰源,同时面临通信延迟,单程达22分钟,无法依赖实时地面指令,必须依赖高精度自主控制系统。

  二是微重力环境下的着陆与采样技术突破。一方面,引力极小导致传统着陆方式失效。小行星引力仅为地球的百万分之一,无法通过重力吸附实现着陆。天问二号需通过机械臂“锚定”技术,在探测器与小行星表面接触时,利用自身推力器和机械臂的抓取力实现稳定附着,类似在高速移动的“货车”上“扒车”。另一方面,采样方式创新与风险。之前日本的隼鸟2号探测器和美国的OSIRIS-REx探测器都只是在小行星表面简单接触一下就飞走了,采集到的小行星样品很少。而天问二号采用“锚定+触碰”采样模式,首次尝试在小行星表面钻取或铲取深层样本,而非美日任务的“一触即走”表层采样。这要求探测器具备高精度机械臂和抗冲击结构,避免因小行星表面松散,孔隙率高达60%,导致采样失败或探测器被弹飞。

  三是高速再入与返回技术挑战。一方面,要以超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天问二号返回舱需以超过第二宇宙速度约16.7公里/秒,进入地球大气层,速度比嫦娥五号月球返回任务高30%。需解决极端高温(数千摄氏度)和气动压力对热防护材料的考验,确保样本安全着陆。另一方面,返回舱分离与轨道控制。返回舱需在深空精准分离并调整轨道,避免与主探测器碰撞,同时确保再入角度和速度的精确控制。

  四是长期深空任务的可靠性要求。一方面,7年深空飞行的系统耐久性。完成小行星取样后,主探测器需通过地球引力弹弓效应飞向主带彗星311P,任务周期长达10年,距离地球最远达4.5亿公里。探测器的电源系统、通信设备和科学仪器需在极端温度(-240℃至高温环境)和高辐射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复杂轨道转移与能源管理。探测器需多次变轨调整,依赖自适应变推力发动机和太阳能帆板高效供能,同时应对远日点太阳能效率下降的问题。

  五是科学目标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压力。既要验证火星采样返回技术。天问二号的任务为后续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积累经验,需攻克深空导航、高速再入、复杂环境适应等关键技术,其成功将直接影响中国在2030年前后实现火星样本返回的目标。又要探索太阳系演化奥秘。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保留了太阳系早期物质信息,采样结果可能揭示水冰分布、有机分子存在等关键科学问题,对理解地球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天问二号的取样任务集成了导航、控制、材料、能源等多领域的前沿技术突破,其挑战不仅在于技术复杂性,更在于对未知深空环境的适应能力。若成功,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小行星锚定采样并完成彗星伴飞探测的国家,为深空探测奠定重要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4 21:32 , Processed in 0.0937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