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1232|回复: 0

戍天九思:新型SAR三维成像技术:中国获军事感知优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5 12: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4月9日新华网报道,中国科学院团队发布了一项颠覆性的SAR(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被誉为“透视地球的CT扫描仪”。这一技术凭借AI驱动的“微波视觉”智能算法,将数据采集量减少一半,成像效率提升数倍,不仅在民用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更为中国军事感知能力注入新的战略优势。目前已成功试用于我国机载SAR和星载SAR的地面处理系统。

  中国新型SAR三维成像技术的四大优势

  一是技术路径创新优势。传统SAR三维成像依赖多轨道数据拼接,耗时长达3至5天,而中科院通过 “微波视觉+智能处理” 路径,仅需单次飞行即可重构高精度三维模型。实测表明,该技术对城市建筑群的成像分辨率达0.5米,数据处理效率超过欧洲航天局同类技术的2.3倍。

  ▲微波视觉三维SAR设备

  二是硬件简化成本优势。微型SAR卫星成本降低60%,硬件需求大幅简化,使低成本组网成为可能。相比之下,美国Capella Space公司计划2030年部署500颗SAR卫星以抢占太空感知优势,而中国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了更高性价比的技术突破。

  ▲单极化SAR微波视觉三维成像数据

  三是分辨率和精度优势。实验中,对城市建筑群的成像分辨率达0.5米,点云高程精度提升30%以上,优于传统方法。其毫米级形变监测潜力(适配6G太赫兹频段)在国际上也属前沿。

  ▲全极化SAR微波视觉三维成像数据

  四是应用与推广优势。该技术集成至高分七号卫星后,已将地质灾害监测响应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3小时。该技术在南海岛礁测绘中成功穿透热带云层,获取水下地形数据,证明其在恶劣天气下的全天候工作能力。这对于探测潜艇、监视隐秘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负责人丁赤飚院士表示,其算法可适配6G太赫兹频段,未来有望实现毫米级形变监测,预警山体滑坡误差小于3分钟。这些实际应用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而美国同类技术尚未实现类似工程化突破。

  中美德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比较

  从全球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看, 中美德都处于第一梯队。?德国的TomoSAR技术虽然成熟,但是,依赖多次重轨成像,成本高昂。美国的阵列干涉SAR系统复杂,需高精度阵列天线,适用性限制很大。中国通过“微波视觉”路径实现高效低耗成像,技术指标与实用性均领先。国际权威评估认为,该技术“牵引了SAR成像处理的智能化发展方向”。

  从在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分辨率看,中国高分三号(GF-3)的1米分辨率与欧洲“哨兵-1”系列(5-40米)、加拿大Radarsat-2(3-100米)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但略低于美国军用FIA系列卫星0.3米分辨率。

  从未来中美部署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看,未来中国计划发射更高分辨率SAR卫星,结合人工智能和星上处理技术,可能进一步突破现在试验的0.5米分辨率,并进一步优化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能力,特别是中国的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设备简单、效率更高,可低成本部署低轨卫星星座。

  总之,现代战争,打仗就是打情报。这款新型雷达技术不仅让中国在太空侦察领域手握“智能钥匙”,更通过硬件小型化与算法优化的结合,为分布式卫星网络和无人机群侦察提供了技术基础,广泛推广运用,中国可因此获得感知战略优势——全天候、全天时战场侦察能力;高精度目标识别与打击;反隐身与反制能力突破;电子战与抗干扰优势;联合作战与指挥决策优势。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5 22:31 , Processed in 0.1563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