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0|回复: 0

环球科学:只要别吃宵夜,熬夜熬出心脏病的风险就低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9 21: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细胞生物学 ·

  线粒体能在细胞间转移,或将启发新疗法

  教科书中的线粒体是固定在细胞内的细胞器,但生物研究却显示线粒体可能是一种多细胞细胞器,能在细胞之间穿梭。早在2006年,科学家首次在培养皿中观测到了线粒体从人的骨髓干细胞向人的肺癌细胞跳跃的过程。科学家观察到了线粒体在不同细胞之间穿梭的证据。从那时起,科学家逐渐发现线粒体能通过隧道纳米管(细胞间临时搭建的微管通道)、囊泡包裹或直接游离在血液中的三种转移方式。

  至今,线粒体移动的机制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但线粒体这样做的原因却没能得到解答。近日《自然》(Nature)发表专题报道文章,总结了线粒体跨细胞运输的研究历史,以及在组织修复、免疫调节和癌症发展方面的研究潜力。专题报道表示,线粒体细胞间运输正在推动医学治疗范式的革新。(Nature)

  · 健康 ·

  夜间进食影响心血管健康

  在熬夜工作后点上一份宵夜是许多打工人的日常。但是,在非正常时间进食可能会放大昼夜节律失调的健康风险。近日,一项《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表明,熬夜期间吃宵夜可能会导致心血管风险因素升高。

  在2周的实验中,科学家要求20名参与者在昏暗环境中保持清醒32小时后,模拟进行夜班作业。实验中的光照、身体姿势、午睡时间等均相同,唯一的变量是参与者分别在模拟的白天或夜间进食。对他们自主神经系统标志物、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与血栓相关)、血压等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分析表明,夜间进食会导致心血管风险升高,而在白天进食则不会。该研究虽然样本量较小,但严格控制变量,对熬夜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 古生物学 ·

  生物科技公司宣称成功“复活”灭绝物种



  Colossal“复活”的恐狼。图片来源:Colossal Biosciences

  当地时间本周一,生物技术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就是之前制造出猛犸长毛鼠的那家公司)宣布,它们成功复活了恐狼(Aenocyon dirus),这是一种灭绝于大约1万年前的食肉动物。该公司的科学家编辑了灰狼的基因组,对20个基因进行了编辑,使其拥有一些恐狼的特征。这些经过编辑的细胞被用来制造胚胎,并植入了代孕狗母亲的体内,最终克隆出了三只所谓的“恐狼”幼崽。然而,许多科学家对“复活灭绝物种”这一结果提出了质疑,批评者指出,在数以千计的区别于灰狼的基因差异中,该公司只做了少数几处编辑,重点是重现毛色和质地等明显的身体特征。(Colossal Biosciences,Science News)

  · 动物行为学 ·

  即使面临压力,雌雄小鼠间也会互相支持

  当面对潜在威胁时,小鼠会警觉地僵在原地。当多只小鼠在一起时, 它们倾向于一起僵住,这样有助于小鼠群体做出统一的应对措施——也可以理解为它们在威胁下互相支持对方。在最近发表于《生物精神病学全球开放科学》(Biological Psychiatry Global Open Science)上的研究发现,同性小鼠在面对危险信号时,这种同步反应更容易丢失,而异性小鼠的组合则更容易维持同步性,就算在面临情绪压力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研究者首先让小鼠学会,一种声音可能与危险相关,因此当研究者播放这种声音时,小鼠就会僵住,小鼠借此观察了不同小鼠的同步性。他们发现,同性小鼠两两配对时,雄性-雄性配对的小鼠中,小鼠会模仿另一只小鼠的动作,以达到同步警觉;而雌性-雌性配对的小鼠中,小鼠倾向于先停下自己的动作,然后根据同伴的动作来调整自己。但当研究者同时给这些小鼠增加一些情绪压力时,或是同性小鼠之间互相不熟悉时,这种面对危险信号的同步性就可能会消失。然而,若是雌雄小鼠配对的情况下,不论它们是否熟悉对方,且不论有没有情绪压力,它们都能够十分迅速地同步彼此的行为,甚至不太需要同性小鼠配对时模仿对方或调整自身行为的策略。这表明异性同伴配对时,可能依赖于更灵活或更复杂的协调策略。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可能为性别和情感背景如何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物种的社会行为提供线索。(VIRGINIA TECH)

  · 分子生物学 ·

  古DNA显示湖泊引入鱼类的时间早于预期

  历史上高山湖泊由于自然屏障而无鱼,但史料从公元14-15世纪就开始记录欧洲高山湖泊的鱼类放养。从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Pyrenean)一个高海拔湖泊的沉积岩心中提取的古DNA显示,人类可能早在公元7世纪就将鱼类放入这个湖中,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为进行调查,研究团队分析了一个30厘米长的沉积岩心,岩心时间跨度为3200年,来自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的雷东湖,这里当前约有6万条褐鳟鱼。这个湖泊沉积岩心没有保存鱼的DNA,但作者发现了鱼寄生虫和鱼猎物的DNA,他们以此作为鱼的替代指标,用于研究鱼的引入。他们发现,最早在公元7世纪就有了属于鱼寄生虫的DNA,而更持续的信号从公元9世纪开始,比史料开始记载这个区域的鱼类放养还早了约500年。这与附近考古挖掘的证据相符,考古挖掘的证据显示该地区在晚期罗马和西哥特时期被用作绵羊牧场。作者认为,尽管周围区域的人类种群发生了变化,但这个湖里的鱼类种群一直没变,作者据此推断这些鱼群由来已久,但可能受到气候趋势的影响。

  撰写:马一瑗、王昱、冬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5:34 , Processed in 0.0781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