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771|回复: 0

路财主:14年后再提“适度宽松”,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0 02: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股出现了出其不意的利好。

  12月9日下午A股收盘之后,出现了重大会议决议: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收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这可是之前从未有过的表述。

  虽然大A股已经收盘,但海外与A股关联的市场立即实现了暴涨,富士A50指数暴涨4%,而尚未收市的港股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以及恒生科技指数同时出现大幅度拉升……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适度宽松”是个什么概念,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篇文章,最初发于2020年1月份。

  1月2日-3日,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召开,定下来的调子是:

  2020年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你看这词儿,“稳健”的意思是“稳定而健康”,再加上一个“灵活适度”,那简直是好到不知道怎么好了……你不知道的是,我们的货币政策,其实一直都是这么好,从来没有差过,不信你看:

  2018年,我们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2017年,我们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2016年,我们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略偏宽松;

  ……

  这都代表什么意思?

  我先把过去40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用词,给你梳理一下。

  一、1984-1994

  1983年之前,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没有分开,货币想发多少,基本上是中央说了算(当然也要根据现实情况,比方工农业总产值和大国企的需要),但总体上没有什么“货币政策”可言。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出了个规定,说中国人民银行以后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并具体规定了人民银行的10项职责。

  于是,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才有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体制,由此才有了“货币政策”这个说法。

  获得“央妈”印章之后,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开始发布货币政策:

  “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的资金调节”。

  设定货币政策的同时,从中国人民银行剥离出去商业职能,设立中国工商银行,央行过去所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全部由中国工商银行经营,随后又分出来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

  话说1982年,当时提出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为了经济增长,央行印刷人民币也是拼了,投资疯狂增加,没有钱就印钞,财政赤字没有节操的疯狂增长,1984年居然达到了149亿美元之巨,要知道当时的外汇储备总额才89亿美元!

  在央妈加班加点印钞之下,1984年一年,人民币供应量暴涨37%。

  你想想嘛,一年钞票暴增37%会造成什么后果?

  ——当然是严重通货膨胀了!

  1984年,中国经历改革开放后第一轮严重通货膨胀……

  水太多了,要控制一下水龙头,于是1985年央妈发布了一个简明扼要的货币政策:“稳定物价、平衡信贷”。

  具体的做法呢,是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不能随意发放信贷,要求严控信贷规模。

  要知道,那时候,中国人还是更习惯计划经济,说严控,当然就严控咯!

  严控之下,中国经济立即转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循环。

  198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立即慢了下来——眼看要影响经济业绩,中央赶紧又说,信贷规模不控制了,我们还是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嘛!

  于是,我们的货币政策就变成了“稳中求松”。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还都是国有企业才能得到信贷,反正央妈说了送钱,又没说啥时候必须还(前面就是因为要求必须还贷款才闹出来了经济失速),你不要,你不傻么?这是央妈送给你的白花花的银子!

  这种情况下,“稳”字当然是个遮羞布而已,货币政策其实就一个字——“松”!

  嗯,印钞量就呼呼呼的又上去了。

  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面不一定有,但水可是无限量供应,于是乎,到了1988和1989年,又一轮严重的通货膨胀来临。

  真不开玩笑!

  就在1988年9月份到1989年3月份,很多民众直接面对的消费品,价格直接上涨10倍!10倍!10倍!

  这场通货膨胀不仅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1989年上半年发生了一些事情……

  其实,在1990年以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就和今天的拉美一样,走的都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应激增—物价上涨的路子,钞票一轮轮的使劲儿印发,物价在一轮轮使劲儿暴涨,没啥稀奇的——相比之下,除了房价之外,2000年以来的其他物价上涨与以前比,那真是连个毛都算不上!

  眼看通胀这么严重,央行赶紧出台新的货币政策——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

  具体做法,就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贷款利率,强制调整贷款结构……

  经过这么大一次教训,你以为上面会改?!

  本来就这点本事,嗑药依赖也习惯了,改什么改,为什么要改?

  刚刚开始控制信贷,“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循环又来了,你说怎么办?

  万事不决,还是印钞票啊!

  就在1989年当年,我们的货币政策已经变成先紧缩后放松,央行下半年就赶紧扩大贷款规模,下调出口汇率,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

  接下来的主角,是“春天的故事”。

  在“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精神的激励下,货币政策一路宽松,中国社会出现所谓的“四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和集资热)、“四高”(高货币投放、高物价、高投资和高工业增长)、“四紧”(资金紧张、能源紧张、交通紧张和重要原材料紧张),还有“一乱”(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混乱)。

  货币投放速率直线增长,经济又开始热得发烫,通货膨胀暴涨,官方自己公布的CPI记录在1994年就达到了24.1%——换句话说,物价在一年之内官方盖戳承认上涨1/4(实际当然不止这么多),你觉得今天的通货膨胀能比么?

  1994年外贸赤字更惊人,当年达到了679亿美元,当年外汇储备总量还不到500亿美元!

  无奈之下,1994年元旦,汇率调整一步到位,美元兑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从5.7直接大幅贬值到8.7,一下子贬值34.5%!

  下面这张图,就是1979-1994年中国广义货币M2和GDP年度增长率(包括名义和官宣数据)情况,注意1984年、1986年、1993年的高峰。

  下图是1979-1995年的官方通货膨胀数据,注意1984年、1988年和1994年三个高峰。

  二、1995-2016

  鉴于前几次“急刹车”式的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经济下滑,1995年中央银行宣布要采取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具体内容包括:

  1)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2)1995年颁布实施《中国人民银行法》,并将货币政策目标调整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着重监控货币供应量;

  3)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回购商业银行的短期国债;

  4)通过回收再贷款,进一步紧缩货币量。

  1995年,中国出台《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次规定中央财政出现赤字不得向人民银行透支,这相当于一下子把原来可以随意伸向印钞票的那只手给锁上了,此举对人民币在民众中建立信誉极为重要。从此以后,中国政府和西方国家政府一样,要想花钱,要么靠增加税收,要么靠发国债,只有这两条路。

  由于这一次是从政治体系中的法律源头着手,货币政策整治的疗效那是——相当的好。

  正是有了前几年“适度从紧”的货币信任基础,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中国才有能力实施新的货币政策,“稳健”这个词儿首次被提出。

  从1998年迄今,中国的货币政策,通常都带着“稳健”这个词儿——又稳定又健康,这么好的词儿,当然要一直用下去。

  什么叫稳健?

  其实就是以前的偏宽松(像美国和日本这种实诚鬼,一印钞就说自己“宽松”,我们可是从来不说自己实施过什么宽松货币政策,哪怕洪水滔天的时候,最多也就是偏宽松),只是说,有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宽松没有以前那么没节操、没水准而已。

  不信,你看1997-1998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包含了什么内容:

  1)取消了对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

  2)连续五次大幅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一年期5.67%降到1.9%)和贷款(三年期9.36%降到5.49%)基准利率;

  3)五次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6%下调到1.89%;

  4)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求,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5)加大外汇管理,健全外汇市场。

  听见了没有,取消贷款规模控制、五次下调存款和贷款利息、五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就叫“稳健”。

  央妈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不久,中国就加入WTO,全球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货币增长率进入一个有序的增长轨道,人民收入、GDP都开始快速增长,而且也是真实增长,外汇储备更是蹭蹭蹭的上涨,很快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下面这张图,就是1995-2017年中国广义货币M2和GDP年度增长率情况。

  由图可见,从1997年开始,中国M2增长率由以前的20-30%以上降低到了15-20%,在中国这里就叫“稳健”——可不,要是与以前动辄30%、40%增速比,能不叫稳健么?

  “稳健”执行久了,到了2003年,货币投放过快的负面作用又开始凸显,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猛、粮食供求关系趋紧、货币信贷投放过多。

  从2003年-2006年,央行开始实施“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

  虽然,听起来有个“紧”,但你千万不要误会,主要是是“稳”,具体政策包括:

  1)2004年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

  2)八次提高了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的基准利率;

  3)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发行央行票据),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4)十五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从6%到14.5%),实行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这里教给你一个诀窍,如果央妈的货币政策里:

  有“稳”字,也有“紧”字,那么重点是在“稳”上;

  有“稳”字,也有“松”字,那么重点是在“松”上。

  特别要强调一下,这并非是中国的特色,而是全世界所有央妈的共同特点。

  为什么?

  从1971年开启信用纸币时代以来,对于每个政府来说,我的地盘我做主,想印多少印多少,政府嗨皮得不要不要的!只要印钞票,短期来看政府有经济增长功绩,民众又能够在数字上看到收入增加,官员们能够从获得利益,大家都嗨皮得不要不要的,除非是极其极其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如1980-1982年的美国和英国),哪个政府脑子进屎了,才会想着实施真正的紧缩政策!

  这就是永远刻在各国政府和央行骨子里的货币政策模式!

  只要全球货币体系不发生真正的革命性变革,任何时候,哪个政府宣称要实施所谓的“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你肯定是被骗了,肯定是上当了,2018年的时候,全世界央妈的央妈——美联储,就刚刚耍了这么一个伎俩,把全世界耍得团团转。

  回到中国的2005-2007年,虽然政策上说“稳中从紧”,但民众却慢慢反应过来了,其实就是稳,而稳就是宽松,只不过不前两年那么松而已,加上人口红利、基础设施建设红利、加入WTO的制造业转移红利,中国的经济在21世纪的前5年里也的确是得到了很大发展,中国社会财富和民众富裕程度大量增加,大家普遍开始“投资”股票和房产……

  可以想象,如果真的是“紧”,股市和房地产怎么可能在2005-2007年疯涨?

  到2007年下半年,眼看着股市疯牛一样暴涨、房价翻着倍儿暴涨,中央发现用稳中从紧的名义来实施宽松这个遮羞布不能再用了,得来真的了——于是,在12月底开会,会上央妈宣布要真正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去掉了“稳”字,这次好像是认真的!

  股市早就得到信息,屁滚尿流的掉头向下,房价也开始一路下探……

  那么,认真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到底实施了多久?

  答案是:4个月时间。

  哎呀,不行了,不行了,这么紧,人家真的受不了了嘛,要宽松,要宽松,要宽松……

  想什么来什么,5.12,汶川大地震爆发,经济紧缩肯定要缓缓了……

  9月份,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全球金融危机来了,可能传导到中国,绝对不能再宽松了,绝对不能再宽松了!

  调整”宏观货币政策,开始实施所谓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随后不久,马上出台了著名的4万亿刺激政策,不仅如此,适度宽松还包括:

  1)连续4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从4.14%到2.25% ) ;

  2)5次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从7.47%到5.31%);

  3)连续4次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小金融机构从17.5%下降到13.5%,大型金融机构从17.5%下降到15.5%;

  4)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引导其扩大贷款总量。

  2009年,中国广义人民币供应量由47万亿暴增到60万亿元,增长率达到了多年未见的27%,全国各类资产开始陷入狂欢之中,大城市房地产暴涨100%,股市也开始一波反弹,从1600多点大涨至3400多点……

  注意,就连这样的信贷狂飙,一年货币量暴增30%,宽松得没有节操没有边际,在我们这里也只能叫“适度宽松”。

  根据弗里德曼的研究,通货膨胀与货币滥发的时间差大约是24个月左右,2008年年中开始的这场信贷狂欢和资本市场的盛宴一直持续到2010年,从2011年开始,前面三年印钞,导致国内居民消费品物价出现暴涨,什么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向钱葱、糖高宗都是这一段时间民众面对物价上涨创造出来的词汇。

  下面就是1995-2019年CPI增幅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比较。

  因为产能过剩,并且因为外汇储备的快速累积,在国际上也遭到众多指责,于是,2012年央行决定调整货币政策,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此后一直到2024年,央行货币政策一直都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经历了新一届政府上台,但整体货币政策的名称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所谓的“稳健”,其实就是正常的印钞而已,广义货币供应的增长速率确有下降,但并非真的因为实施了加息之类的紧缩政策,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之后,广义货币的增长率就正常的出现了下降。

  但,但,但,正常的印钞怎么能行呢?

  我们要发展经济,要为人民群众印更多的钱,正常怎么能行呢?

  于是,从2014年底开始,虽然货币政策名字依然叫“稳健”,但我国开始又一轮的降准降息过程,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从2.75%经历5次降息之后降到2015年10月份的1.5%,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新一轮宽松过程。

  到2016年初的G20央行财长会议上,时任行长正式表示说,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变更为“稳健偏宽松”。

  回想起2014年到2015年的股市暴涨,2015年到2016年的房价暴涨——

  嗯,你就应该明白,这就是“稳健偏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三、2017-迄今

  一般而言,各国央妈的货币政策可分为三个基本状态:

  稳健、从紧和宽松。

  从具体实践看,因为从紧和宽松,大家听起来总觉得有些担心,所以在中国,就用形容词再弱化一下这两种状态,于是就多出来两种状态:

  稳健略偏宽松、稳健适度从紧。

  就紧缩和宽松的实质力度判断上:

  1)央妈说宽松,千万不要怀疑,那一定是真宽松,而且宽松程度和时间都超出你想象;

  2)央妈说紧缩,绝大部分都是假紧缩,或者,极短极短时间内的真紧缩;

  3)凡是央妈正式宣布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其实货币宽松政策已经实施了好久;

  4)凡是央妈宣布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时候,不管真紧缩还是假紧缩,紧缩肯定都还没开始。

  具体到我们中国,因为含蓄嘛,货币政策如果提到“偏宽松”或“适度宽松”,其实都一个意思,那就是:使劲儿大放水。

  货币政策中如果有“稳”字,也有“紧”字,那么重点是在“稳”上;

  货币政策中如果有“稳”字,也有“松”字,那么重点是在“松”上。

  从2015-2016年的“稳健偏宽松”到2017-2018年的“保持稳健中性”,中国经济也从原来的一路加杠杆,进入到了去杠杆时间,这一过程持续了2018年一整年。

  但是,从2019年年初开始,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从中性转向了宽松(大家应该记得2019年年初的社会融资增速飙升和股市的小牛市),但这并没有在货币政策的名称中体现出来,具体你可以参考我上面提到的第3条规则。

  2020年的货币政策,其实是对2019年货币政策的追加和承认,因为大家对于宽松或者紧缩这个词儿现在实在太敏感,所以我们就换了个说法,叫做“灵活适度”。

  要知道,过去的40年里,中国货币政策真正实施紧缩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1年时间,而现在,稳健中性变成了灵活适度,你说是向哪个方向灵活适度呢?

  当然了,既然加了这个词儿,水肯定是要放得灵活一些,适度一些,别忘了,2020年可是我们的小康生活实现之年呢!

  ---------

  看完了从紧、稳健与宽松的解释,现在你该明白了,会议一说“适度宽松”,为啥市场就开始了狂嗨?

  虽然说,我从不怀疑央妈“适度宽松”的程度和规模,但对于这一次救市的效果,我反倒是有点儿怀疑的——现在中国的经济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问题,更多的是财富分配问题。

  分配问题不解决,在全国居民和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的情况下,还在想着总量刺激,能不能真的刺激出来多大的产出,能不能让大家掏腰包拿出真金白银来“提振国内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这效果还真的不好说。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9 17:06 , Processed in 0.1093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